很多家長都說孩子不專心、坐不住,希望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殊不知,好的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當孩子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如果他不被打擾,這種專注就會變成他自身的品質;而如果他總被打擾,他的專注力就會慢慢喪失...
為什麼有的孩子專注力那麼差,很難集中精神做一件事?
這個和媽媽,和奶奶,和姥姥,甚至帶孩子的阿姨都有關係。
客觀來說,誰來帶孩子,誰的習慣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罷了。
舉個例子,我曾在書店看到這樣一幕:有位奶奶帶著四五歲的小男孩在看書,小朋友大概是想找個方便舒服點的姿勢,最後跪在地上看。
奶奶立刻上來說:“寶寶別跪在地上,太涼!”於是小男孩站起來剛起來改成坐地上,畢竟書店裡很多人都是坐在地上看書的,小朋友本能的模仿了一下。
奶奶再次走過來:“寶寶,不能坐地上,屁股涼了,拉肚子!”於是,小男孩又站起來,放下手中的書,換了一本,然後就開始到處溜達。
轉了幾圈好不容易安靜下來,拿起一本漫畫書想看,奶奶又來了:“寶寶,渴不渴啊,喝口水!”小朋友搖頭,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開,送到孩子嘴邊,小男孩不情願地喝了一口,眼睛還在書上。
奶奶被忽視了不高興,一把把書搶下來,扔回書堆裡,然後開始教訓小男孩:“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會上火,上火了就會發燒,到時候誰管啊,你爸媽工作那麼忙,還不是得我弄你嘛!快,喝水!”
小朋友無奈,喝了幾口,然後又想看書。奶奶不願意,連拉帶扯地把孩子弄起來,兩個人走出了書店。
前前後後折騰了40分鐘,我相信,奶奶一定不知道,她這份所謂的“愛”,這份嘮叨,已經把孩子的專注力給毀了。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景又是何其多?
譬如孩子在吃飯,旁邊的人一直在說:“小心點,別灑了。”“別燙著。”“多吃點!”
然而,這些“好心”,其實也在影響孩子吃飯的專注力!
有育兒專家曾說過,培養專注最好的時間是 1-5歲,5歲之後,小朋友的習慣養成,就基本上刀槍不入了。
一般來講,專注力缺失的現象在幼兒階段大多是隱蔽的,但進入小學以後就會迅速暴露出來。
專注力缺失的表現有:
• 注意力不集中,神遊或做小動作;
• 觀察力弱,閱讀困難,經常添字、漏字、跳行;
• 手眼協調能力差,書寫困難,做作業拖拖拉拉;
• 聽說結合能力差,不能積極主動回答問題;
• 理解能力差,不能依照老師的指令聽說讀寫算;
• 邏輯思維能力滯後,閱讀理解與應用題解答困難;
• 自理能力不足,獨立性差,有很強的依賴性;
• 秩序感和自控能力差,經常發脾氣;
• 沒有自信,交往困難,不會和同學正常交往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當孩子獨自玩耍、自得其樂時,哪怕你覺得他做的事很無聊,也請保持尊重,默默旁觀。
當孩子研究碗裡的食物,弄得餐桌和地板一片狼藉時,哪怕你潔癖發作幾近抓狂,也請深呼吸,別讓責備打斷他的探索。
當孩子很努力去做一件在你看來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時,哪怕你再心急火燎,也請耐心等候,別用你的熱心幫助阻止他的嘗試。
媽媽也好,長輩們也好,總是“愛”的太著急,急孩子沒有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急孩子慢吞吞的沒效率,急的忍不住在旁邊指指點點,怕他們走彎路,恨不得替他們成長。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說白了,就是在如果孩子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可以陪伴,但要儘量做到一件事:噓,別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