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垃圾箱那麼大的家,你願意住嗎?
在我們的印象裡,國內的垃圾箱是醬紫的:
國外的則要大一些,是醬紫的:
但是你相信嗎?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垃圾箱,竟然有一位美國大學教授在裡面住了一年!人們都叫他“垃圾箱教授”!
這還不算,這位教授在住的同時,還在大力推廣這種住在“垃圾箱”裡的行為。在當下這個每人都在追求大房子的時代,他卻反其道而行,開心地住進了髒亂臭的垃圾箱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位教授的名字叫傑夫·威爾遜(Jeff Wilson)。作為哈佛大學的博士後,他擁有著環境科學、地理和工程等多個學位。傑夫曾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丁休斯頓·特羅森大學(Huston-Tillotson)的環境科學系的教授與系主任,而住進垃圾箱這件事原來竟是他的一個研究課題~
在過去的很多年中,傑夫發表了一系列的科研文章,並獲得了美國最大的教育獎項。這一次,他想通過此課題來探索"少即是多"(Less is More)這個概念在居住和生活中的落地和應用。
他認為,大部分美國人的生活環境都是不可持續發展的類型,而人們也沒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居住方式的範例去效仿。“我的目標是向人們展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擁有很好的生活。” 嗯呐,說白了,傑夫想要改變世界!
“極簡先生”傑夫這些年一直崇尚著簡約與環保的生活方式。最早他住在一個270多平米的大House中。與妻子離婚後,傑夫搬進了一個七十平米的公寓中生活,在房子到期後,他從裡面搬了出來並將自己幾乎所有的物品都賣掉。在這段時間中他漸漸發現即便生活的空間減少了,生活的品質反而高了~
後來他搬到了奧斯丁德州大學外的 Brownsville 辦公室,但這仍然沒有滿足這位“極簡先生”的探索心。“我很想和學生探討一下我們對家庭用品需求的極限到底在哪裡。我想證明生活在小房子裡其實也是美國式的。”
2012年12月的一天,傑夫坐在星巴克中喝咖啡時,看到了停車場上的垃圾箱。這突然讓他醍醐灌頂,他把所有的朋友喊來,告訴大家自己剛剛萌生了一個想法—— 搬進垃圾箱裡生活!創立一個名為“垃圾箱計畫”(The Dumpster Project )的非盈利專案!
傑夫選的這個未來要居住的垃圾箱的面積只有三平米(33平方英尺),為美國最新住宅平均面積的百分之一,它位於Huston-Tillotson大學宿舍旁的一個角落。在他搬進去前,他的學生已為他清洗和簡單修整,確保它不會散發出臭味並能適合生活。
起初,Jeff教授和他的團隊將之稱之為“垃圾桶露營”(Dumpster Camping)。每天,他和他團隊的成員都要在垃圾箱裡生活。喝水就用學校湖裡的水來過濾,上廁所就去大學裡的衛生間,洗浴就去體育館,睡覺就直接躺在睡袋裡。
但傑夫的目標並不只是住在垃圾裡面,他更希望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微型居住空間“的範本,未來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和自行搭建。
在學生和建築專家的幫助下,整個垃圾箱的改造花了半年多時間。
在此期間,他用攝像機記錄了整個專案及改造過程,並在這個項目的網站 dumpsterproject.org上更新,此外他還在社交媒體上與人們展開了各種溝通和討論。
來看看傑夫團隊打造的設計圖吧:垃圾箱同時兼具了臥室與起居室的功能,裡面配有電源介面,地板下為隱藏的存儲空間,同時整個箱子上方還搭建了一個頂棚。垃圾箱旁邊還有一個同等面積的空間,裡面配有日用家電設施——淋浴、自來水、冰箱、洗衣機、馬桶和污水管道系統。
另外一個可伸縮閣樓的設計方案,一切的能源都來自於太陽能電板。額,廁所有點生猛啊~
2014年二月四日,傑夫正式搬進了這個垃圾箱。雖然這個垃圾箱沒有完全實現設計圖的規劃,但是傑夫的確秉承了Less is More 的概念,只帶了幾件簡易的傢俱、4條褲子、4件T恤、3頂帽子、3雙鞋和一些領結,對於他來說,這些東西足夠了。
垃圾箱裡面的基礎設施基本健全,床、燈、雨水桶和裝飾品。他甚至還擁有一個水池、一個小廚房和世界上唯一一把垃圾桶內鎖。
不得不說,“房子”中安裝的地板和儲物暗格,使存儲空間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考慮到當地的氣候,傑夫還在房中安裝了空調。
看上去超級溫馨,有木有~
他甚至還在垃圾箱外搭建了自己的一個微型花園,可以打理門前的一畝三分地了~
門口的地墊上寫著:”裡面更大“。
傑夫表示很開心。
從此以後,進出房門已經能輕鬆自如了。
儘管空間很小,但是依然可以美美地睡覺和休息。傑夫說,住進垃圾箱以後自己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了。
天好的時候,就將移動的天窗看打開,通風透氣。
為了防止下雨天窗漏水,傑夫就用防雨布將頂部遮住,誰讓咱住的是垃圾箱呢。。。
傑夫的女友從這個項目的起初就給予了極大的支援。
一年後,傑夫已經完全習慣並對這種生活和居住方式越來越有信心。同時他的行為受到了很多媒體與百姓的關注和支持,讓他稱為了小有名氣的網紅。他將這種自己稱為“可移動住宅”的專案進一步深化,成立了一個名為 KASITA 的專案,並放在 Kickstarter 上進行眾籌,傑夫要在更大的平臺上付諸實踐。
傑夫和團隊開始專門研製這一可移動的家,隨後這種新式而節能的蝸居 KASITA 應運而生。
KASITA 的這些微小戶型的居所為預先建造組合式的房屋。它就像移動的房車,配備齊全,移動靈活,不僅在經濟上能緩解年輕人的壓力,還融合了極簡主義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理念,並且加入了環保與高科技的元素,這個專案獲得了投資商們64.5萬美元的支持。
雖然每個間不足20平米,但它有著良好的採光,搭建容易,且方便移動。
每間房裡都包含一間浴室,一個廚房,一個書房和一個臥室。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木有~
KASITA 最為吸引人的還是其高科技與節能概念。鳥巢溫控器、Amazon Echo、以及由SageGlass製造的特殊玻璃(這種玻璃能夠根據室外陽光的強度來遮陰,同時KASITA還配備了飛利浦色調燈光,讓你自由控制燈光的顏色和強度。
當然,所有高科技設備都能通過手機App控制,大部分設備還可以用語音控制。
KASITA 將在今年對消費者開放出售,但具體的日期還不得而知。至於價格方面,傑夫說大概相當於中等的特斯拉汽車價。
傑夫說,這個項目在美國的城市住宅市場上造成了150年從未有過的衝擊並掀起了一場革命。他對於 KASITA 的未來宏偉計畫是大家拿著一部手機,就可以在屋子裡開啟愉快的生活。不僅如此,這個房子還要精美,溫馨,能夠大規模生產,人人都能負擔得起。
BTW,傑夫在九十年代是 IBM 的一名產品經理,有一天,在發現已經厭倦了自己的生活後,他走進了加州的沙漠並將自己的勞力士手錶摘下來埋在了那裡。為了過上心目中更有意義的生活,他就去大學當了教授,再後來,他又住進了垃圾箱裡。
他說:“Less is more, 靠更少的東西生活,也許你的生活會更知足、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