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耀在創業前,做了十年設計師,工作內容一直是身為乙方幫甲方做設計。
一個產品設計結束後會再承接另一項設計,如此迴圈十年,他有些疲倦。
他問自己,再這樣下去,我除了做設計還能做什麼呢?
隨著年齡漸增,他越來越想按照自己的心意,設計生產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藝術產品。
要知道在有家有業的情況下,要轉型需要承受巨大壓力,隨著心底的渴望與日俱增,劉德耀最終決定跟著自己的心走。
自己做事情不像在公司那樣朝九晚五,上下班時間固定。
創業的壓力格外大,是要自己給自己上發條,如果自身不勤奮,目標不清晰,很快會融入平庸,被市場淘汰。
去年偶然一次群聊,有人問他,你能不能設計一把有誠意的茶刀,激發了他的靈感,他有了一年一器的專案構思。
他決定把這個想法跟一百人講述,跟他們碰撞交流,再完善思路的同時,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援。
想設計製作完美的茶刀及配套產品,僅僅憑藉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劉德耀發起了一場聚匠活動,跟畫家、設計師、手藝人、非遺傳承人一起合作,共同打造一把茶刀。
他聽朋友說,在湖北有個鐵匠村,他便不遠千里前往,尋找能夠找到真正的打鐵手藝人。
從縣城到鐵匠村的全部是崎嶇山路,而他的朋友有一輛沒有燈的摩托車,便載著他每日往返。
有時候反復試驗到深夜,他們倆憑著感覺在路上騎行,前後左右皆被黑幕籠罩,有跌入山溝,葬身於大山的危險。
而他在顛簸中,看見了詩和遠方。
手藝人喜歡隨興、有質感的生活,靈感來了可以通宵達旦。
手藝人之間的合作簡單真誠,對於產品品質,要做就到極致。關於價值,手藝人不會像商人一樣討價劃價,這也是一種相互尊重。
他們做東西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追求完美。劉德耀和他的朋友們對反反復複的修改從不厭煩。
守藝君在他工作室桌上看到的幾個枇杷果,他說是昨天上山摘的,摘下後需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今天下午吃,味道才恰到好處。
我們一邊聊天,一邊流口水等待著,心情美麗。
好的產品同樣需要時間反復洗禮,一年一器正是如此。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從生活中找設計,從需求中做器皿。在這文化速食時代,工業產品層出不窮。堅持用傳統手工藝鍛造的器物,想必擁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