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片名比較精准的翻譯應該是喜力綁架案。1983年,喜力啤酒的總裁阿爾弗雷德·弗雷迪遭到綁架,和他的司機一起做了三個禮拜人質,最後成功獲救,影片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改編。“驚天綁架團”這個略顯浮誇的名字,顯然是從商業的角度出發,讓觀眾和“驚天魔盜團”聯繫起來。
事實上,兩部片子風格大相徑庭,《驚天魔盜團》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商業片,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堆砌起一個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故事,層出不窮的視效帶給觀眾一浪高過一浪的感官刺激。相比而言,我更喜歡《驚天綁架團》,沒有大場面、沒有特效鏡頭,甚至導演連一場任性的警匪火拼都放棄了,我想這一切為的都是兩個字——真實。同時,這樣的處理方式也體現導演的高度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扎實的劇本、縝密的邏輯、流暢的節奏、演員精湛且老道的演技。
同一個題材有很多種拍攝方法,《驚天綁架團》其實完全可以打造成一部徹頭徹尾的動作電影,比如拍成《颶風營救》那種,找幾個硬漢來幾段精彩的打鬥。或者學習一下《倫敦陷落》,喜力先生的超能保鏢或警探獨闖虎穴,來一場炫目的槍戰。對於當下成熟的電影工業來講,格鬥、爆破、火拼的呈現再容易不過,編劇可以編個不太花腦筋的本子,就能奉上一部主流商業片。但導演卻選擇了另外一條很難的路,他想儘量的還原事件,這意味著劇本要一遍又一遍的打磨,細節要一次又一次的推敲,信馬由韁的編造容易,想最大限度的貼近真實很難,這意味著回歸電影本質,用最原始的面目去打動觀眾。
這樣的路子,拍好了就是傑作,比如《致命魔術》,去年的《解救吾先生》,還有這部《驚天綁架團》。有綁架元素的電影很多,像這部作品如此寫實的很少。影片在邏輯和細節上做到了毫無破綻、滴水不漏,任何一種犯罪都不會輕而易舉,更不用說綁架一個舉世聞名的公眾人物。影片不吝篇幅的詳細記錄了五個犯罪分子的整個策劃過程,確定綁架物件後,首先想到的是怎樣把員警引到錯誤的方向,讓自己不被懷疑,為了做到這一點,甚至先搶一次銀行,完善自己的裝備。他們沒日沒夜的踩點,找最合適的時機下手,他們為安放人質找了個偏僻的穀倉,在穀倉裡建了兩個完全隔音的房子,房子外面貼上了厚厚的吸音棉。在勒索信送出去的前一刻不忘確認下是否留下指紋,然後又去重新複印一次確保萬無一失。另外,人質和劫匪的關係也描繪的非常真實,喜力先生被抓之後戴上手銬、燒毀衣物,和劫匪間也沒有什麼交流,不得不說話的時候,還不忘用上變聲器。真實,成為了影片最引人入勝的武器,影片自始至終從幾個劫匪的視角出發,有極強的代入感,每一個決定、每一次行動,每一回和員警玩的貓鼠遊戲,都讓人心情悸動、脊背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