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葉問3》:從拳腳的力度到生命的深度

在《贊先生和找錢華》、《詠春》之後的十多年裡,鮮有將詠春拳打的出彩的電影作品,直到葉偉信將葉問搬上銀幕,再次掀起詠春熱潮,並將其打造成功夫類型中的金字招牌。可惜葉問不是007那樣的超級英雄,可以一部接一部的拍下去,要尊重史實,儘量的還原人物,這使得葉問系列無論在劇本打磨還是角色塑造上,都非常謹慎和用心。《葉問1》到《葉問2》用了3年,而《葉問2》到《葉問3》則間隔了差不多5年的時間,足以證明這是一部有態度、有誠意的作品,這讓我對其很高期待。

《葉問3》最成功的地方,是對人物性格的進一步深化。第一部裡葉問年輕氣盛,一個打十個,到了第二部已有宗師風範,逐步內斂但仍不乏尚武精神,而到了第三部,步入中年的葉問對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更透徹的認知,厭倦打鬥廝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出手。因此影片中當張晉問他功夫練的如何,他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識得少少”。這種人物氣質和性格上的演變,讓我開始肯定甄子丹的演技,他演活了葉問,讓這個角色深入人心,這種感覺很像當年看《絕命毒師》,隨著時間的推移,角色的變化有很強的代入感和親切感,讓人覺得是在陪著他一同成長。《葉問3》開篇是葉問在幽暗的光線下打木人樁,從中體會到的是一種參悟,他在和木人樁對話,在詠春的拳法之外,有更多的哲學性,宗師氣質立顯。葉問的形象有史可循,其實演員發揮有限,但甄子丹的演技不僅在文戲上有展現,打戲上的每招每式都有輸出,認真體會,就能尋覓到其中的閃光點。

其次讓我感慨的,是整個系列的思想和內涵,這兩點讓葉問系列不再是蒼白的動作片,有了更多引人深思的空間。第一部是家國恨,第二部講民族義,到了第三部,隨著時間的推移,葉問步入中年,走上了人生的全新階段,這時候開始重親情。同時,也在通過不同的維度去詮釋和解讀葉問這個人物形象,令其變得更加立體也更加有人情味。想起早年銀幕上看霍元甲、黃飛鴻,能記住的多是拳腳層面帶來的感官體驗,葉問給我的感覺,首先他是一個人,其次才是民族英雄,這種體會,來自於見底的米缸、留給家人的一隻紅薯、以及這一部中,對夫人最後的陪伴,這一切讓葉問變得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葉問3》通過不同的視角去理解葉問,這方面做的比前兩部都要好,在父親、丈夫、學校守衛者、詠春大家的身份轉換中,自然引出葉問對於功夫、狹義、江湖以及家庭的思考,以及幾個方面產生的矛盾和衝突。並再一次從女性視角去看葉問,不論你在外面是怎樣的叱吒風雲,其實都不如回家吃一餐一飯、更多的陪伴來的重要。有朋友看過之後,覺得影片裡葉問的年齡和處境很尷尬,遭遇中年危機,我的觀點則恰恰相反,其時葉問正值壯年,正處在事業上的上升期,而他的家庭狀況映射到現今社會,其實也差不多,男人處在事業打拼的巔峰時期,和愛人聚少離多,對子女疏於管教,是很普遍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就要有所取捨,選擇是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影片沒有刻意煽情,葉問放棄比武,那張空著的椅子,和他陪夫人跳舞的鏡頭間反復切換,足以帶給觀眾暖心的感動,一個男人有擔當、肯顧家、能保護屋企裡的人,他就是真英雄、大丈夫,不管他的功夫好不好。

在動作上,也依舊不會讓看重打戲的觀眾失望,袁和平作為指導詠春拳的行家裡手,將這一部的詠春展現的剛柔並濟,富有彈性,同時也做到了文武不分家,在打戲上做到了有因有果,在力度上能突出人物性格特點,校園保衛戰中,葉問的拳腳都是點到即止,張晉飾演的張志天則透著一股戾氣和狠勁兒,和人物性格相輔相成。走廊那場打鬥讓人印象深刻,袁和平運用搖臂,將攝影機俯拍,幾個長鏡頭尤為過癮,當下動作演員越來越少,很多沒有動作基礎的也能擺個三招兩式,但導演只能用特寫,將碎鏡頭拼湊起來,這種一氣呵成的長鏡頭已經很少見了,能夠讓功夫迷過足癮。而船廠大戰、詠春對泰森的拳擊,以及收尾和張晉的對決,都對詠春拳有全面、細緻的呈現。

《葉問3》不知道是不是這個系列的終章,想想還有不舍之情,不過甄子丹的葉問,已經成為雋永的形象,為功夫片留下一抹亮色,也讓這個青黃不接的檔期為之一振,是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