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讓家長、老師們列出孩子的必讀書目,四大名著十有八九會在書單上。但是,就在昨天北大考試院院長的秦春華老師卻發表觀點,認為四大名著其實並不適合孩子閱讀!
無獨有偶,在今年六月份,《中國週刊》前總編輯朱學東老師也以一篇《我為什麼不讓孩子讀四大名著和中國的兒童文學》引發了軒然大波。
家長們分分鐘就炸鍋了:什麼?孩子每次放寒暑假,學校留的作業經常都會有“閱讀四大名著”這一項,好不容易逼著孩子斷斷續續讀完了,現在你才跟我說這些書不適合孩子讀?
1
四大名著是否適合低齡孩子閱讀?
四大名著的價值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秦春華老師在文章中也提出了這些觀點:
先說《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水滸裡滿是打家劫舍,落草為寇,占山為王。少年人血氣方剛,心性未定,難免不會猴兒學樣;三國中充斥了陰謀詭計,權術心機,爾虞我詐。這樣的價值觀和精神內涵,對於成年人來說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況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響的孩子。
而《西遊記》從根本上講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隱含意義極為深遠宏闊,遠非孩子所能理解。書中隨處可見“修持”“菩提”“元神”“禪心”等字樣,蘊涵著濃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適合孩子閱讀。
《紅樓夢》思想之深刻,文字之精美,藝術價值之高,幾乎無出其右者。然而,從教育的角度看,這部書也不一定適合孩子閱讀,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其“色”“空”“幻”“滅”的主題世所公認,但是對孩子而言太過悲涼,另外,其中關於性描寫的段落也不宜讓孩子過早接觸。
總而言之,對於價值觀尚未形成的未成年孩子來說,或許並不合適。而朱學東的觀點也是類似:雖然四大名著對人性和世事刻畫得非常深刻,但其中反映的大多是人性的不好,甚至殘暴的一面,並不適合未成年閱讀。
另外,這些小說的結構佈局之宏大精巧,人物性格之生動鮮明,語言運用之神妙雋永,遠非低齡的孩子所能理解。
這些顧慮似乎也不無道理。曾經就有一位朋友和團長分享過自己的苦惱:自己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讀了不少諸如《悲慘世界》之類的國外名著,草草地知道了故事大概,然而再大一些以後,常常會覺得自己已經讀過這些書,而不會再去閱讀第二遍,導致對這些明明非常好的著作卻似懂非懂,更別提欣賞其中的藝術和美感了。
2
不推薦、不強迫 孩子想讀自己會去取
不知道家長們對四大名著的態度又是如何呢?團長倒是覺得,四大名著並非不能讀,但是並不一定非要強塞給孩子,也無需強迫他們去讀。
在這些大家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前,其實他們自己何嘗又不是讀著這些書長大的呢,也並沒有被書中的價值觀所誤導。
團長也問過一些家長的看法,有人覺得這些書的確不適合孩子讀,擔心孩子不一定能讀懂。但是也有家長認為:“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四大名著,恐怕不僅局限於那一點情愛、小格局、殘暴、心計等等,而是通識對文字、文筆和文化等的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我自己是小學低年級就把紅西三都看完了,水滸稍晚一些,並不覺得注意到了那些所謂的負面,記得更多的是故事情節還有裡面描寫的好詞句。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家長應該引導注重這些名著的哪點,值得思索。”
對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或許父母應該做的從來都不是幫他們“決定”看什麼書,而是當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把覺得好的書放在他們他們眼前。書架盡情敞開,他們自然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取下自己想讀的書。
有些家長常常看著“別人家的孩子”而心急:“XX在小學的時候就讀完了《三國演義》,太厲害了!”然而,讀名著並非任務,等孩子們長大了,他們要是有興趣,自然會去讀。
3
閱讀經典,也需要適合的方法
“讀萬卷書”是家長們希望孩子達到的目標,所以會希望孩子能讀遍中外經典和名著。與其糾結到底要不要讓孩子讀四大名著之類的問題,不如幫著孩子養成“精讀”的習慣。這樣也不會有上文提到過,家長向團長抱怨的問題:孩子太早讀名著,最終卻是囫圇吞棗,不能理解其中的藝術和思想。
至於到底應該如何精讀,團長想和大家分享美國老師們常用的一種方法:用“要點+圖形”的展現方式,把知識、邏輯、思維視覺化地呈現出來。
做一個精讀的萬能list:
美國的老師會給孩子們列出這樣一個精讀的list,其中的八點每完成一項就打一個小勾:
至少讀兩遍文章;能概括文章講述的是什麼;圈出你不是很理解的詞,並查閱它們的意思;劃出關鍵字匯;用所讀的文章來回答給出的問題;在文章中找出證據來回答相關問題;和小夥伴討論文章;反復閱讀
用這種方法去讀名著,完全能避免孩子囫圇吞棗,只注意到書中的糟粕的問題。
讀三遍,次次都不同
第一步的list是全面的檢查,那麼這個就是教孩子如何挖掘文章中更深層的含義。
精讀總是少不了反復地讀:第一次讀,只是讓故事浮出水面,期間可以做些筆記;第二次讀,可以讓老師或者家長讀出來,孩子們仔細聽,這樣能幫助理解;第三次讀,就是要有更深的理解了,孩子們要為讀書報告找到的論據。
第一次瞭解文章大致講了些什麼,第二次分析文章的解構,第三次理解文章的意義。這樣下來,不僅提高孩子對書本的理解,還能幫助他們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做到這三點,才能算是真正地讀懂一本書!
不可一味追求閱讀速度
不少孩子在閱讀時總是一味地追求閱讀的速度,以為讀得越快,閱讀能力就越好。但其實每本書總有那麼一些地方是需要停下來,慢慢思考,細細品味,和別人討論討論,做做筆記,才能對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譬如:遇到新知識的時候、新單詞的時候等。
把重要的字句圈出來
譬如上圖所做的筆記,劃橫線的詞都有著獨特的魅力。不要小看注釋符號的作用,一個小圓圈可能都在孩子閱讀理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適當地讓孩子圈出自己覺得重要的成語和片語,在自己不會的成語和片語畫底線,在書的空白處寫下閱讀中自己的一些思考、一些想法。
僅僅表達觀點還不夠
比如,在讀《西遊記》的時候,孩子覺得孫悟空本領很大,這是有自己的觀點,非常值得鼓勵。然而,這還不夠。問問孩子“為什麼”,鼓勵他們用書中的描述和事實去支撐自己的觀點。多用“因為……所以”引導孩子說出那些背後的原因。
採訪一下自己
“作者想證明的是什麼觀點?”“作者寫這一段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是故事中的XX,你會怎麼做?”
每當讀完一個故事或者一篇文章後,孩子們可以將這些問題變成跟自己所讀文本相關的問題,看看自己是否能回答得上來?
用創意展示讀過的文章
孩子們的閱讀技巧很難用一種方式展現出來,但是像這樣把讀過的文章展示出來,能夠看到孩子們用彩色筆做了哪些標記,以及在文章中找到了哪些事實,孩子可以不斷從中得到鼓勵。
句型大集合
“因為……所以”,“不但……而且”,“我覺得……原因是”……
把這些常用來論證的句型貼在孩子的閱讀角吧,讓孩子隨時可以運用,還能發揮創意裝飾房間,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的邏輯思維。
最好的理解方式是畫一幅畫
有時候寫寫字,不如畫畫來得直接有效,尤其是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國外幼稚園到小學一年級就是這麼教孩子的:用畫畫的方式把一些重要的資訊、單詞表現出來,能夠加深孩子的印象。
所以,到底該不該讓孩子讀名著這個問題,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考慮,但值得注意的是,讓孩子讀名著,家長不能自己發懶,隨便丟本書給小孩讓他一個人瞎看,要注意把故事的寶藏挖出來,把書中的道理通俗淺顯地講出來,故事裡沒有的,也要注意四方搜集。
比如曹操的《短歌行》諸葛亮的《誡子書》等等,形成一個延伸素材給孩子學習,讓他不僅能掌握詞彙、片語、成語,還能瞭解其中更多的精髓,完成最初的國學啟蒙。
家長們對於讓孩子閱讀名著和經典又有什麼樣的觀點,藏著多少機智的辦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團長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