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一句說了很多年的老話,放到現在似乎也依然讓人無力反駁。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學好這一類學科的確很重要,暫且不說其功利性作用,這些學科的邏輯方法,思維模式也會讓孩子們在將來的生活中受益匪淺。
然而,“學好”固然重要,怎麼學好卻是一個難題。家長們或許從來沒有想明白這些學科與人文學科之間的關係。最近,這樣一個觀點卻讓團長震驚了:數學程度不好可能是因為語文能力不足!!
、
數學程度不好可能是語文能力不足
作為基礎學科之一,數學和其他自然學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團長始終覺得最重要的是應該怎麼學,而不是要不要學。關於這個問題,也不僅僅是一位老師提出過。
一位有著近20年教學經驗的臺灣名師,通過多年觀察和統計,得出一個結論:三分之一的學生數學不好,主要原因是因為語文不好。
● 以現在的教育環境來說,學生的語文能力(文字理解能力)普通不太好,所以對於很多其他領域的理解與學習都造成的某種程度的障礙。
● 數學成績最容易“掉鏈子”的是小學六年級前後。這些學生,通常都是來自於語言能力的不足。
● 所以,在七年級之前的補救方式,除了在數學上面補強之外,建議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
● 課外讀物建議以文字書為主,無論是武俠小說、哈利波特、散文、童話故事、歷史書、科學讀物……都很好,記住少看圖畫書,要看文字為主的。圖畫書只適用於幼教階段。
● 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兩個科目的是“語文”和“自然”。
影響數學成績的原因當然有很多,這位老師的看法並沒有絕對化,而是指出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數學不好是因為被語文能力所影響。值得提醒的是,這個“語文”所指的當然不僅僅是應試教育中的語文成績,而是偏向於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
比如,有家長這樣抱怨過:“如果題不難,孩子成績還不錯。但是一遇到難題,就好像深入不進去,也不願意思考。”而其中的原因則有可能是因為題目表達的內容已經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他們無法理清其中的邏輯,所以才在難題面前手足無措。
由數學引出的另一個問題是STEM
其實,對數學為代表的自然學科重視,而忽視了與之息息相關的人文學科例來都是一件尷尬的現狀。這也引申出近年來非常火爆的另一個話題:STEM。
▲ 四個字母的涵義分別是:S——代表科學;T——代表技術;E——代表工程;M——代表數學。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別離》中,給朵朵補課的家教姐姐,為了和朵朵拉近距離,就搬出了STEM這套法寶,果然正中朵朵下懷。相信關注教育的家長一定對這個詞不陌生,STEM現在可謂是紅遍全球的教育界,美國移民局也給出很多就業的偏向性政策,比如只要你選擇STEM相關專業就能在畢業後留美工作更長時間。
在美國,從幼稚園到大學,STEM都備受關注和寵愛,帶有STEM設計理念的玩具就會特別好賣,而標榜教授STEM課程的往往趨之若鶩。然而,深究STEM火起來的原因卻會發現有那麼一點莫名其妙,就連美國人也漸漸發現自己有點跑偏了……
首先,STEM自誕生之日起就沒有經歷過合理性分析。為什麼偏偏是這四個專業?說好的人文和社科呢?這要追溯到1957年美國與前蘇聯之間的太空角逐。其邏輯是,美國人在科技,數學和工程類人才數量和其他大國相比人數少得可憐,所以得出“需要加強這些人才的培養”的結論。
其次,偏向性地強調STEM是否會產生邊際效果呢?比如,原本並沒有興趣也不適合學STEM的孩子,為了得到政策性優惠,“被迫”選擇專業。
不過美國學術界也開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4年7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發表了一張資訊視覺化視圖:
圖片中展示的是現在的STEM教育只強調了人的左腦發展,缺乏對於全腦發展的關注。因此他們指出應該把Art(藝術)加入到原來的詞彙中,即把STEM變成STEAM。
他們的研究還發現在高中學習4年藝術的孩子,比那些只關注左腦領域(STEM)的學生在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中表現更突出,平均高出98分。其中高中裡有音樂特長的孩子表現尤其出色,語言部分得分比普通孩子平均高出61分,數學領域得分比普通孩子平均高出42分。
這一發現也再次刷新了教育界對於STEM的認識。一味有偏向性地培養STEM,不見得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無心插柳柳成蔭”,讓孩子關注藝術,卻能增加其在語言和數學上的能力。
當然,我們的意思並不是說反對STEM教育,而是反對過度強化STEM教育的好處,導致我們進一步地忽視本來已經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人文學科。不要忘了,我們需要科技來引領生產力進步的同時,還需要文史哲來滋養我們的心靈。人文素養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和STEM一樣重要。
家長或許從來沒有想明白孩子為什麼要學人文學科?
不少人總是會這樣問學文科的孩子:“如果你的數理化不差,為什麼要學文科呢?”因為在大家的觀念中,數理化是學以致用的學科,然而人文學科卻多數是束之高閣。你是不是也一樣有這樣的想法,並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夠學習理工科呢?
然而,一位在美國的華裔高中生卻難能可貴地以自己的獨立思考提出了這樣的質疑:也許我們的父母從來沒有想通人文學科有什麼用 ……
這位女生在美國土生土長,也自小被父母往理工科方向培養。她的糾結是,自己對人文學科更有熱情,而且也真心認同人文學科、通識教育的價值,和父母輩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很不一樣:
我從小在一個重視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被統稱為STEM)的環境中長大,因此一直著重學習數理科目。
在初中時,我插進了一個數學快班。在高中開始前的那個夏天,我放棄了自己感興趣的本地藝術工作室開設的版畫課,提前自學了代數2和三角學。我周圍的許多華人同學希望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成為工程師。我也一直相信自己以後會在這個領域工作。
但在內心深處,我對數理化從沒有特殊感情。相比之下,人文和藝術才是我的摯愛。我從六歲起就在本地的藝術工作室上課;我發覺自己對創意性寫作抱有激情;我課餘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小說;除此以外我還在高中擔任了學校文學雜誌的編輯,暑假參加了寫作工坊。在伴隨我長大的理科環境和真正熱愛的科目之間,我搖擺不定。
進入少年時代後,我便一直經歷著這種掙扎。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一貫重視教育。傳統中國文化重視培養擅長琴棋書畫的人才,而當今的中國海外移民已經偏離了這種傳統。許多中國移民學習了數理化,於是他們也理所當然地鼓勵自己的孩子學習STEM科目。
他們難道不懂得這些科目可以教給年輕人價值觀與道德準則,得以讓他們在社會中承擔責任,做出智慧的選擇,學會批判性思考,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嗎?
我想起了歷史老師的一句話:“民主離滅亡總是只有一代人的距離。”在一個社會中,數百年歷史的民主理想,比如言論與出版自由,稍有不慎就能被鎮壓,乃至滅亡。
我認為人文學科可以幫助培養批判性思維,而這種能力對於學習任何科目都至關重要。通過讓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人文學科教會他們如何面臨職場中的轉折。
……
我是這樣認為的:文科是培養有認知的公民必不可少的科目。它教會人們通過間接經歷學會體會他人的情感,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在所有行業中都可以應用。
只有通過接受領會人文學科所提供的一切,社會和個人才能真正強大。
一個高中生有這樣深邃的思考是一件極其難得的事情,她能夠脫離考試的藩籬,認真想清楚自己的興趣何在,要歸功於對人文學科的喜好。而她的思考也正說明了這篇稿子一開始提出的問題:“一部分孩子數學不好,可能是因為語文能力不夠”。
再看一位老師給數學不好的孩子提的建議:“孩子到了初中要想學好數理化,必須得多讀書,特別是一些歷史、地理、自然科學類的書。多讀書的孩子思維活躍,視野也開闊,到了初二更能明顯地顯示出優勢。如果您想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必須讓她現在就養成讀書的習慣。否則,我再怎麼輔導,孩子的數學成績也不會有太大的提高。”
數學、科技、物理……這些自然科學的確重要,但是“蘋果公司如果只有技術的DNA是完全無用的,這是一場科技與自由藝術,人類學的婚禮,這才讓蘋果公司變得不一樣。”就算你數學和電腦能力再強,你還是需要知道如何思考,生活,寫作。
無論什麼時候,教育應該是自由的,沒有偏向性,不要忽略掉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之間的密切關聯。數學程度不好或許應該怪語文能力不好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