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說《魔弦傳說》填補了教育中的空白

這是我目前看到的第一部從故事開始到結束呈現了父母陪伴孩子從生到死的動畫。

主要說幾個點:

1.

一開始母親背著還是嬰兒的Kubo在海上逃難,那個時候母親都以為父親已經為了保護她們而“犧牲”了。隱喻一點來說,這更像是全職母親在家帶孩子,父親一個人在外打拼。動畫沒有更多的表達母親是怎麼把孩子帶大的,因為後期很明顯母親有癡呆的症狀。但是動畫早期因父親形象的缺失,這就更像一個單親家庭。加上母親磕到頭,神志一直不清,反而要孩子照顧母親。 聽上去很狗血,非常像東亞(特別中國一些家庭電視劇)凸顯孝道的設定。但是這種故事的設定卻非常符合東亞文化對家庭的幻想和對孩子(盡孝)的期望。

2.

接著說Kubo去集市賣藝換糧食(用魔法表演紙人打鬥說故事)。紙人雖然沒有明顯表示會痛,但是會帶有目的性的(被Kubo操控)去殺害敵人,而結果是會戲劇性的用紅色碎紙當成血灑滿天空。而觀看的他表演的群眾中反而大多鏡頭都是成年人,其中一個成年男性看到砍殺一幕捂住了嘴巴一副要吐的樣子。反觀他作為一個兒童,似乎並沒有太多的感覺,而是更加投入的在如何說好這個故事。仔細想想就會覺得,一個小孩在這麼小就知道殺傷會帶來死亡,並且流血,卻依舊能冷靜的說完一個故事,也是被迫早熟。 (PS,紙人和minion屬性類似,包攬了本片80%的賣萌。可它的賣萌更有“技術性”。)

3.

我喜歡對白裡有句臺詞說,when you grow stronger,the world become more dangerous。 當你(的魔法)變得越強大,這個世界(反而)會變得越危險。 類似的句子出現在蜘蛛俠裡,不過相對更“正能量”,那句話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對於我而言,前半句我會理解為,當你長大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充滿著危險。 我更喜歡這句話,因為我喜歡直接點破現實的真理。 當然,這部電影裡面還有一句話是,memories are powerful too。 即使你愛的人(家人)離你而去(往生),但是你們對對方互相的思念和愛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簡言之,這個世界最大的力量不是來自於他的魔法,而是愛與思念。 but of course magic is big part of it, and that makes the show happen, and more dramatic。

4.

其實電影看得不少的都能猜到那就是爸爸(美國動畫的套路),我對日本不那麼瞭解,但是就以我所瞭解的日本文化,最大的恥辱不是死(按道理來說中國人應該也明白這個道理,從歷史上來說切腹=榮譽,因為你覺得你死的很有意義,特別對於一個武士而言)。你不殺他,抽掉它的記憶,變成一隻蟲讓他苟活,這就是羞辱,應該比死難受。 但是即使變成了一隻蟲,他還是選擇了猴子。

5.

有的人也質疑說明明技能是琴藝施法還硬是要去找那三樣東西,最後毛用沒有為什麼還要去找,真是為了推動劇情而推動劇情。不過在尋找的過程中,母親說,當時自己選擇跟父親在一起,因為四個字,那就是:you are my quest(你就是我人生的目標/意義/征途)。而征途是為了把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並且在過程中認識自己,尋找自我。 因為最強大的力量一直都在身邊,就好像最後需要那個頭盔其實一直就在村子裡一樣。 而放棄了征途上獲得的武器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意義。 武器 = 暴力,而Kubo最後選擇了琴(自己和父母的記憶與愛)來打敗反派,這個選擇更符合東亞佛教/儒家文化的感化。 主流動畫裡被打敗的反派,要麼變成煙火(看不到血腥),要麼就關押到某個地方(讓反派搞笑一下或者暗示有第二部),只有這個地方有救贖:所有村民都原諒了反派,甚至說他是一個好人。東亞文化傾向於忍,而忍即推進到容忍,接納,給予他人第二次機會(理想化的看法,現實生活中當然是兩碼事)。 母親憎恨爺爺因為他奪走了自己丈夫的生命,和孩子的眼睛。 父親憎恨爺爺不讓他們在一起(並且換個角度來看不打敗爺爺就不能和母親在一起 = 父權的爭奪)雖然戾氣不高,畢竟是動畫,但是深入的話這部片其實完全可以成人化復仇向。 孫子憎恨爺爺因為就是他破壞了自己的家庭。 所以原諒不只是救贖了爺爺,也救贖了自己和自己的父母。

6.

東亞文化非常喜歡把神擬人化,潛意識裡神就是人,人就是神。 這個故事裡的設定是,被神挖走了眼睛你就能成為神,而神是完美的,不死的。 其實老爺子討厭父親是個凡人,害怕被打敗(死),看到了孫子之後奪走他的眼睛一個可能是怕他變得強大打敗自己,另外一個可能或許是因為如果不死,對方就能一直陪伴在身邊,可以永遠是一家人。(而第一種可能是典型的父權/食物鏈所描述的社會) 作為凡人的你會經歷生老病死,看到深愛的人離你而去,短暫的一生都是痛苦的。只有神能看到真相(雖然是瞎子)。 Kubo說,有眼睛才能看到靈魂,你想把我的眼睛奪走是因為你害怕我看到了世間的色彩。 最後Kubo把神變回了人。 老爺子只有一隻眼睛能看,一隻眼睛是被Kubo一開始劃傷的,而另外一只能看見的眼睛或許是之前奪走Kubo的那只,也就是說,Kubo成了他(神)的眼睛。

7.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跟父母漸行漸遠,而他用來修復琴的線就是用的關於父母的回憶(遺物) 這是永遠無法被切斷血脈中的羈絆,再被他重新再連上。所以片名為什麼叫Kubo and Two Strings,就是為了點題Kubo和他爸媽。

最後,

為什麼我說這是一個悲劇是因為它拍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即是,父母是會離開你的。 當然這個故事裡表達的更強烈,父母的一生為了你,並且因為你,而死了。當然這個不是故事要傳達的理念和目的,但是確實是一個理解的方向。雖然主要還是因為故事設定而走的過程,可是對於東亞文化而言,似乎是一種所被廣泛接受的道德理念和三觀。所以孩子應該也為父母做出犧牲。(Kubo的眼睛被爺爺搶走了) 包括裡面幾次提到消逝的談話內容。 比如放水燈的時候是為了讓往生的人去他們該去的地方。 母親肉體的死亡(可能也因為魔法被分散出去,所以造成了老年癡呆的症狀),之後變成了猴子,甲蟲問她為什麼不告訴Kubo她就是他的母親,她說因為她(在魔法用完之後)也是會離開的,不想讓Kubo太傷心。猴子等於是母親把自己的精魂或者某個部分注入到猴子木塑裡面。 在路上天空的鳥在唱歌,Kubo問鳥在唱什麼,我不記得猴子是說,是在為死去的人唱,還是為了帶領他們離開,差不多是其中一個意思。 最後父母雙亡。所以說其實整改故事都貫徹了死亡這個元素。

在船上一起吃飯的時候,Kubo很開心,因為以前他都是自己一個人吃(因為母親會進入癡呆狀態也就不存在任何的互動)現在有人陪他吃飯。讓我想起了最完美的離婚裡面那句,兩個人吃飯才是吃飯,一個人吃飯只是在吃飼料。 其實回頭想想那是很溫馨的一幕,即使他當時不知道座在他對面的就是他的父母。

最後從歐美文化中看到他們理解中的亞洲文化不是很有趣嗎?

----------------------

有網友評論說

故事就是講述了一個孩子的成長歷程,用愛戰勝了邪惡的故事。披著東方文化外衣,內核是歐美最流行的家庭觀念(這個好像還真是缺什麼就要表達什麼)。

我同意這句故事就是講述了一個孩子的成長歷程,用愛戰勝了邪惡的故事。其他的完完全全都只是我的個人觀點,過激之處純粹是因為我不希望別人錯過這部好片。如果我寫的能夠激發別人去觀看的欲望,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感謝 歐富貴&LOL)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