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是怎麼拍出來的?

▲《聚焦》海報

今年年初,當揭露天主教戀☆禁☆童醜聞的影片《聚焦》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時,全世界影迷都沸騰了,甚至不少人盛讚,奧斯卡終於與社會良知站在了同一邊。《聚焦》的成功與劇本的凝練、導演的克制、卡司的精彩表現和劇組的勇敢自然緊密相關,但我們往往會忘記它的幕後功臣——整個項目的啟動者、製片人妮可·羅克林與布萊·福斯特。

北京電影節期間,妮可·羅克林來到了北京的中間影院,並在《聚焦》放映後與在場影迷進行了互動與分享。羅克林二十九歲時與福斯特共同啟動了《聚焦》的專案,用了七年時間將這部影片帶入我們的視野中,並成功激起了一連串社會反響。三十六歲便以製片人的身份登上奧斯卡的領獎臺,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未讀君抓住機會對羅克林進行了視頻專訪,讓她來講講這部「被拍出來的可能性」曾一度「幾乎為零」的影片,最終是如何征服全世界的。

《聚焦》製片人妮可·羅克林訪談 | 時長 : 05'40''

最完美的卡司陣容

《聚焦》的卡司陣容可謂完美,不僅因為主演們的高人氣為影片帶來了附加值,更是因為他們用低調卻飽含張力的演出打出了精彩的配合,奉獻了無與倫比的群戲。

從「這個故事被拍出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到奧斯卡頒獎禮上的大勝,有一個人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那就是「綠巨人」馬克·魯弗洛。他像塊磁鐵,吸引著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加盟影片的拍攝。同時,作為社會活動家的魯弗洛也希望能夠通過《聚焦》這種關注現實的優秀影片,讓世界變得更好。

▲ 馬克·魯弗洛飾演的邁克爾

導演的克制是成功的關鍵

《聚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導演湯瑪斯·麥卡錫對素材的掌控——冷靜,克制,就事論事,不亂煽情。神父戀☆禁☆童行為之惡劣,911悲劇對調查工作的阻礙和對美國人民造成的心靈創傷,這些都是極易引誘主創大肆進行情感渲染的事件;而調查報告成功付印、發行並激起劇烈反響時的喜悅會讓不少導演難耐歌功頌德的衝動。可湯瑪斯·麥卡錫成功地抵制了這些誘惑與衝動;用羅克林的話來說,他的克制使得影片能夠始終「瞄準靶心」,行進在事實的軌道上。

▲ 導演及編劇之一湯瑪斯·麥卡錫

社會責任感

在 採訪和映後談中,羅克林一直在強調影片的訴求是社會責任感,這也的確是《聚焦》不同於、甚至優於頒獎季對手影片的地方。《聚焦》的核心不單是揭露宗教系統 內的戀☆禁☆童和瀆職問題,也不單是展現新聞從業者的良心,雖然故事的展開與這些元素緊密相連。如羅克林所言,《聚焦》的核心是「向大型機構(如大型企業與組 織)問責」。

在日常生活中,多少次我們看到有違道義的事情發生,但卻扭過頭去,假裝自己什麼都沒看到,並認為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與自己無關?當代生活安全感的缺失,是否是我們「默不作聲的順從和自滿」情緒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聚焦》的偉大,正在於它將這些棘手的問題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逼迫我們去思考自己的處境,承擔起對自己、對他人應負的責任。

影響還將繼續

或許正是因為上面提到的種種優點,《聚焦》的攝製和上映不僅沒有如我們推測的那樣受到阻撓,反而得到了教會和相關社區團體的大力支持。教皇成立的保護未成年委員會將本片定為內部研討會的開幕影片,奧巴馬也不止一次盛讚《聚焦》展現出了新聞界的良心。

距 離聚焦小組首次披露天主教醜聞已經過去了十四年,十四年後的今天,《波士頓環球報》仍然在持續報導這個事件。在佩服《波士頓環球報》的毅力與勇氣的同時, 我們也難免會感到失落與絕望,因為在媒體高強度的曝光下,這樣的惡行竟然還在不斷發生。但《聚焦》的上映和火爆或許會改變這種令人沮喪的狀況,因為它已經 在更廣的平臺上引發了新一輪的連鎖反應。

▲《聚焦》主演合照

如果你也曾被《聚焦》震撼過 ,別忘了去文末 贊 一下勇敢的主創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