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劍客能打贏歐洲武士3?丨歷史諮詢處

東方人對西方劍術的“傲慢與偏見”由來已久。戰敗民族的自我麻醉與自我安慰,各種“揚我國威”的民族主義式的功夫電影(年輕人,那些只是電影),當然還有好萊塢電影這樣的“豬隊友”······

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你我對歐洲武士的認知:蠢笨的大塊頭、嗜血的莽夫···但實際的情形,這個問題大概可以敲醒你——幾個中國劍客能打贏一個歐洲武士?

這是我知的一篇特約稿。

接下來你將看到:

● 致命的優雅:劍鬥藝術的全盛時代

● 小劍時代:劍術的衰微與轉型

● 餘燼重生:歐洲武藝復興運動

幻想狂劉先生 / 文

致命的優雅:劍鬥藝術的全盛時代

-+-

約阿希姆·梅耶的《劍鬥藝術》一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當時盛行的長劍劍術,第二個部分是一種德國短刀杜薩克(Dusuck)格鬥技術,第三部分是劈刺劍(side sword)技術和迅捷劍(Rapier),第四部分是短劍與匕首,第五部分是棍術,可見當時(1570年),迅捷劍已經相當流行。

● 《劍鬥藝術》中的迅捷劍術

迅捷劍是一種擁有細長劍身和複雜護手的單手武器,門外漢也可以根據他獨特的造型看得出來這是一種主要以穿刺為攻擊方式的武器,事實上他也確實由中世紀的一種用來刺穿鎧甲的穿甲刺劍(Estoc)發展而來。

迅捷劍的重心較所有刀劍都靠後,幾乎就在護手的位置,這使得劍手能夠輕巧的把劍尖準確的對準目標。

迅捷劍的出現標誌著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穿刺對人體組織造成的貫通傷,要比砍劈造成的切割傷致命的多。被砍下四肢造成的傷口固然可怕的多,但救治及時保命的幾率也不小,但身體即使被很細的銳器刺穿,即使從外部看只有很小的傷口,傷者卻十有八九會死於肝臟脾臟破裂造成的內出血,或是腸子被刺穿造成的腹腔大感染。

因此,千萬不要被它優雅的造型所迷惑,誤以為它的殺傷力有限。

● 科學的訓練使劍手能發出最快速、最精准也最致命的一擊

如此細長的劍身和如此短的劍刃,決定了這種劍的劈砍能力很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能劈砍,針對裸☆禁☆露部分(面部、和脆弱的手)的抽擊還是能夠造成很嚴重的傷害,許多人關於迅捷劍不能劈砍的認知其實是一種誤解,常常是因為混淆了迅捷劍和他的後代小劍(small sword)的緣故。

要在格鬥中保持強度不至於折斷,使得許多迅捷劍的劍身橫截面都變成了菱形,再加上它複雜的大型護手,使它的分量遠不像看起來那麼輕巧,實際上它們通常都有3磅左右,幾乎和一把長劍一樣重。

因此看似優雅的劍鬥技術,實際上需要相當的體力和耐力來施展。儘管如此,迅捷劍的流行還是標誌著個人武藝(單挑技術)和戰場武藝的分道揚鑣,因為這種武器更適合作為市民和貴族階層防身、決鬥和街頭鬥毆的傢伙事,對戰場來說,它的功能太單一,對使用者技術的要求也顯得太高了。

● 迅捷劍最佳的使用場合是在決鬥和街頭巷尾的鬥毆中,因此也誕生了許多富有生活氣息的奇葩技術。

如果說德國人是長劍時代的主宰的話,那麼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無疑是迅捷劍時代的主宰,這兩個民族追求華麗和浪漫的天賦顯然作用於他們生活的所有方面,西班牙人不但使用迅捷劍解決街頭巷尾、酒館妓院裡的瑣碎糾紛,甚至把這種劍帶到了戰場上,儘管它並不屬於那裡(參見電影《傭兵傳奇》)。

● 原汁原味,近乎苛刻的表現了迅捷劍格鬥藝術的電影《傭兵傳奇》

西班牙特色的迅捷劍術在西班牙語中叫做“La Verdadera Destreza(至高之術)”,可見在西班牙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西班牙迅捷劍術的基礎是一種圓形的圖譜,稱為瑪麗切斯基圓圈。

● 瑪麗切斯基圓圈

其中佈滿了複雜的幾何線條,每一次移動,每一次攻擊和防禦,均遵循其中計算好的線路來進行,力求在最巧妙的角度以最快的速度擊中對方,而不被對方擊中。這種劍術不但是勇氣和技藝的較量,更是一場比拼智力的

數學比賽。

義大利人雖然在戰場上一塌糊塗,但是經常為了爭奪情婦這種頭等大事拔劍鬥個你死我活,也讓他們練就了一身不錯的單挑本事,與西班牙劍術講究不停的繞圈移動和試探攻擊尋找機會相比,義大利打法更冷靜,移動和試探相對較少,更講究以靜制動,瞅準時機以刁鑽的角度,對敵人的破綻一擊致命。

西班牙劍術和義大利劍術最直觀的比較,可以參考電影《傭兵傳奇》(這誰翻譯的片名太爛了),裡面西班牙劍客Diego Alatriste和來自巴勒莫的義大利劍客的宿命對決,該片的劍術指導Bob Anderson本人就是一位出名的劍客(他也是佐羅系列和星球大戰的劍術指導),因此片中的打鬥場面非常真實而出色。

● 該片的打鬥場面極為精彩

小劍時代:劍術的衰微與轉型

-+-

如果說西班牙人出於對迅捷劍偏執的熱愛,加之對自身劍術的自信,還能夠把迅捷劍用於戰場的話,那麼大概沒有什麼人能夠把迅捷劍的後代小劍帶上戰場了——如果你真的用它作戰,那基本也就和自殺差不多了。

小劍(small sword)是迅捷劍在18世紀的直系後代,在《劍豪時代——文藝復興決鬥史》我曾介紹過,小劍是為了決鬥用途而專門修改過的小型輕型迅捷劍,因為實在太細,它常常不得不採用棱形和三角形的劍身來提高結構強度,因此完全喪失了最後一點劈砍能力(一些小劍還保存著象徵性的刃)。

為了降低重量,它的大型護手也小型化和簡單化了。小劍更輕(2磅),也更短(一碼左右),因此劍鬥的攻防變得越發的快速和複雜,因為武器重量的大幅度降低,使得婦女也能夠在劍術學校中學習劍術並與男子同台競技甚至決鬥,這使得劍鬥越發的像是一門時髦的運動,而漸漸喪失了武藝的本質。

● 練習小劍技術的法國貴族,這是貴族必備的技能,也是一種時髦的運動

此時的戰場上,刀劍類武器的主宰已經變成了一種東方血統的軍刀(saber),而不再是劍了。到了19世紀,法國人再次修改了迅捷劍和小劍,使之更加安全,使劍術徹底運動化,變成了一門時髦的運動,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擊劍,迅捷劍成為了epee(重劍),而小劍則變成了Fleuret(花劍),最終軍刀也被日益發展的槍械和刺刀逐出戰場,成為了saber(佩劍),這就是擊劍項目三個分項的由來。

● 十九世紀主宰戰場的是來自東方的軍刀(saber),最終也演變成為運動

時至今日,隨著電子計分器的廣泛使用,擊劍逐漸變成了一種兩個人比拼誰在十六分之一秒內首先主動與對手同歸於盡的荒誕運動(武藝的意義在於擊倒對手的同時保全自己,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互相刺中根本沒有現實中的意義),徹底失去了劍術的全部意義。

餘燼重生:歐洲武藝復興運動

-+-

擊劍運動的出現與興盛,實際上標誌著歐洲劍術的全面衰亡與失傳。

儘管在20世紀初西班牙人還頑固的堅持著使用著rapier樣式的儀仗佩劍,但無可奈何花落去,這改變不了大部分歐洲劍術衰敗和失傳的現實。所以我們看到20世紀60-8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中,動作指導根本搞不清狀況,有時演員甚至用日本劍道的動作揮舞歐洲長劍(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就曾興奮的拿著我的長劍,做了一個標準的劍道上段構的動作,結果被長長的十字形護手戳破了頭)。

鑒於這種情況,從20世紀初葉起,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有識之士紛紛挺身而出,發起了一場歐洲武藝復興運動(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得益于歐洲歷代劍術大師的開闊心胸、精良筆法和高超畫功,現代的復原者們從14-19世紀的列為劍術大師的著作中,一步步復活許多已經死去的技藝,使其重新復活於世界上,這場運動目前仍然方興未艾,一大批的古籍和劍譜正在被劍術愛好者們解讀和重構中。

● 早期的歐洲武藝復興運動

同時,歐洲武術競技也蓬勃的開展起來,歐洲、北美和澳洲都已經有了相當規模的HEMA比賽,參賽者身著現代護具,手持古代武器的復原品,在場上一較高低,一些選手的水準已經相當之高,比賽非常具有觀賞性。

● 身著防護夾克,手持federschwert練習劍的現代HEMA女劍士

以上就是歐洲劍術,主要是西歐地區劍術發展的歷史脈絡。

歐洲劍術經歷了興盛、全盛、衰敗和失傳的階段,如今已經餘燼重生,發揚光大的勢頭日趨明顯,而我國的刀劍格鬥技術雖號稱代代相傳,如今卻淪為街頭雜耍的玩意,其中對比,不禁令人歎息。

更多內容請見本日圖文其它條

原標題:《至高之術:西歐劍術的起源、興盛、衰亡與復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