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部劇我會不厭其煩地重複看:《老友記》和《請回答1988》。
還喜歡在知乎和豆瓣上刷這兩部劇的細節帖,每次看到新的體現編劇良苦用心的細節時,還是會覺得很溫暖。
《老友記》拍了十年,劇中與現實中的時間線都是1994到2004年,編劇們可以現取素材。而去年今日開播的《請回答1988》,時間線追溯到了1988年。剛才隨手點開一集,看到德善塗著當年李英愛代言的橙色口紅被弟弟吐槽,我在想《1988》的編劇們在寫劇本時,是不是把那幾年的電視臺節目表、廣告、報紙、流行歌曲榜全都翻了一遍?
網上有許多《1988》劇中與現實事件對應的總結。比如劇中阿澤對應的韓國圍棋大師李昌鎬、1988年漢城奧運會中退賽的馬達加斯加隊、寶拉參與的那場“光州暴動”(《辯護人》事件原型)等。
歷史細節數不勝數,剛想列舉第一集五個小夥伴在阿澤家看港片《英雄本色2》時,又發現了一個編劇的細心梗:這部電影1987年12月在香港上映,韓國人在1988年才看到,這樣才符合邏輯。
還特別喜歡劇中小配角的細節,比如阿澤棋社裡同事,1988年時稱呼還是劉代理,1994年升官成了科長;還有東龍和正煥座位旁的一個跑龍套同學,前面不經意地提到他受傷了,雖然跟主要情節絲毫沒有聯繫,但後邊這位龍套同學耳朵上真的多了個創可貼……
這些用心的細節太有愛了。就像《W-兩個世界》裡漫畫家描述自己所畫的漫畫中的平行世界,只有每個細節都符合邏輯,那個世界裡的人才會相信自己存在的世界。如果楚門活在《1988》的劇本裡,大概就發現不了破綻了吧。
不過,阿澤來中國比賽時下榻的廣州恒大酒店,我發現並沒有這一家啊!
然而這些細節只是技術上的東西,是後知後覺的彩蛋,如果不認真細究還發現不了。讓《1988》成為神劇的真正原因,是劇中怦然細膩的情感。
同樣是家庭親情劇,《摩登家庭》把美式家庭拍得再好,我也只覺得是在看劇。同是亞洲人思維的基礎上,《1988》編劇筆下那些笨拙真實、平時難以捕捉到的小情感,才真正讓中國觀眾產生共鳴。
比如許多人都深有體會的家中“老二”尷尬不受寵的地位。第一集中,讓德善崩潰大哭的不是從奧運舉牌隊伍裡刷下,而是飯桌上的雞腿和煎雞蛋。“其實我也喜歡吃雞腿和煎雞蛋,為什麼只有我要讓著姐姐弟弟吃醃豆子?我也想過一個隻屬於自己一個人的生日,為什麼每次都是姐姐主場下的順便呢?”這也是我在《1988》裡的第一個淚點。
還記得有幾個心酸卻溫暖的片段:德善奶奶的葬禮上,大人們若無其事地吃飯、喝酒、攀比戒指,看不出到底是喜事還是喪事。為此德善在心裡埋怨大人們的冷酷無情。但爸爸姑姑們看到大哥從美國趕回來後,終於無法抑制地抱頭痛哭了起來。“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著大人們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堅強來承擔年齡的重任,大人們也會疼。”
正煥的媽媽看不懂護照上的英文,打電話給兒子支支吾吾了很久,說不出口自己不懂英文。後來正煥默默地在爸媽的護照上標上了注釋。看到這些片段心裡像是被揪著的。
時光總無情。漫長的日子裡你雖然很難將“老去”這個詞與父母對應,但時間總會讓你看到,那些因為漸漸彎不下腰而新買的鞋拔子、手機裡不會卸載清理而堆積的垃圾app、黑色的染髮劑以及忘了染而褪色的灰白發根、落後在手機地圖時代之外還在堅持使用電話問路方式……他們真的老了。
當然,我也喜歡德善和阿澤的愛情線。但太完滿美好終歸有些不真實,現實生活中哪有那麼多沒心眼、蠢萌的姑娘最後能遇上阿澤啊。反而是劇中那些舊舊的親情,讓這些小人物們永遠活在心中雙門洞胡同的舊房子裡,無論什麼時候打開看看,都能夠摸到實在的溫存。
很喜歡《1988》劇終時德善的那段旁白:雙八年度我們的雙門洞故事到此為止,懷念那個時期,懷念那個小巷,不只是想見比現在年輕的我,而是回到1988去看看年輕如泰山一般的父母。那裡有爸爸的青春,媽媽的青春,朋友們的青春,我所愛的所有人的青春。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幸福的德善,但至少,我們都曾擁有過那個雙門洞。
文 / 楊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