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IP雖大,可《茶花女》永遠無法成為一部偉大作品

中國人習慣欣賞破碎的愛情故事,喜劇結局總是不如悲劇更能抓住人心。古今中外,在中國風靡的愛情故事中,《茶花女》無疑是無法忽略的一部。

作為第一部進入中國的西方文學譯著,這本小說在一代中國讀者心中的地位可謂獨一無二。譯著一版再版,改編的話劇、音樂劇、歌劇在藝術舞臺上活躍了幾十年。1898年,中國近代文學家林紓在友人的幫助下翻譯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遺事》,“不脛而走十萬本”。嚴複曾感歎: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

薄薄兩冊《巴黎茶花女遺事》,在一百多年前,“一時紙貴洛陽”。

它涵蓋了一個淒美愛情故事的全部元素:一對身份懸殊的情人想要打破傳統倫理的桎梏,勇敢地追求愛情,但最終無法戰勝來自世俗的強大阻力,以女主角犧牲的方式成全了愛情。

作者成功地將茶花女塑造成為一個美麗善良、愛情至上但又被生活的苦痛所折磨的柔弱女性形象。她是妓☆禁☆女,飽受歧視,但心靈高尚,純潔善良,足以激起讀者的保護欲和好感。

小仲馬有意塑造一種卑賤身份下的聖潔光環,以抨擊他所認為的那個時代的虛偽道德觀。在他生活的法國十九世紀中葉,還從沒有人以妓☆禁☆女為主角創作過文學作品,這在當時無疑是顛覆性的。

121年前的今天,小仲馬去世。

少年時期,對愛情滿懷憧憬時,我曾經和無數人一樣,非常喜愛這個故事。但現在,我忍不住用另一種眼光重新審視這個故事——它始終沒能逃脫一種傳統的、奇怪的框架,使得它無法成為一部偉大的作品。

故事雖然從法蘭西迢迢而來,卻像個十足的本土產品。女主角瑪格麗特為了使愛人阿爾芒的家庭不被自己的聲名所累,毅然退出這段感情,回到了原來聲色犬馬的生活中繼續沉淪,並走向了自我放棄和毀滅的道路。在這個故事模型中,犧牲又僭越了愛情成為主題。

女主角的“高尚”人格滿足了儒家對於人格的要求:克己復禮——可小仲馬的初衷恰恰是為了解放個體,將人性的自由擺上檯面。

《茶花女》的結局是現實的,也是討巧的。如果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結合了,也許結局更為尷尬,人們總是更青睞破碎的美麗。那可能更像《傷逝》的結局,涓生難以承受現實的沉重,將擔子卸給了子君,並為此負有強烈的愧疚。

電影《茶花女》中女主人公扮演者葛麗泰·嘉寶。

只有瑪格麗特去犧牲,去成全傳統道義上的責任與道理,她才是可愛的。最終,我們喜愛的,仍然是那個向現實屈服的、“無私”的茶花女。我們青睞的女性形象仍然是柔弱的,而非追求獨立、自我和愛情,敢於向命運挑戰的。

魯迅說過,我們無權去勸誘人做犧牲,也無權阻止人做犧牲。

一個人如果無法完成對自我生命意志的主宰,那麼他最終只是一個奴隸。

文 / 衛詩婕

IP雖大,可《茶花女》永遠無法成為一部偉大的作品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