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6日,英國小說家毛姆去世。
毛姆曾說,一百年後就沒人看我的小說了。
不知道說這話時,毛姆對自己的小說是足夠自信還是不夠自信。距離毛姆去世已經過去五十一年了,他的書在中國仍然不斷地被翻譯再版。
51年前的今天,91歲的毛姆在法國結束了他漫長的一生。
有人說他是個二流作家,批評他的小說都有套路。毛姆嗤之以鼻,“在從事寫小說這一行五十多年之後,我認為我比大多數人更懂得此道,所以,既然原來的方子有效,為什麼不可以再照方配製一下呢?”
沒錯,他的長篇小說,說來說去,都是逃離。
《月亮和六便士》裡,人到中年的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捨棄了穩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因為“我必須畫畫”去了巴黎練習畫畫,活得窮迫潦倒,但依舊非畫不可。
好不容易得到了藝術界的認可,思特裡克蘭德又放棄了現代文明的生活,去了一個原始的島嶼。在那裡,他因為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但還是畫出了一幅曠世奇作,卻又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要求一把火燒了它。
《刀鋒》裡,拉裡參加一戰時目睹戰友的犧牲,18歲的他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好好的人忽然就死了,好像沒有活過一樣。戰後回家,他不工作,也不結婚。人家問他你要幹什麼?他說要“晃膀子”。
拉裡去了巴黎,看了一些書,開始思考,人活著究竟是怎麼回事。讀書並沒有給他答案,於是他去修道院裡住了一段時間,發現宗教也不能給他答案,後來索性乘船去了印度苦行。拉裡發現也許沒有答案,世界就是一場遊戲。他又回到了美國,安心安意地過起自己挑選的生活,我行我素,別無所求。
毛姆在二戰期間完成《刀鋒》時,已經七十歲了。
在毛姆的自傳體小說《人生的枷鎖》裡,菲力浦自幼父母雙亡,又先天殘疾,被寄養在古板守舊的伯父家看人臉色,以至於從小性格孤僻而敏感。在宗教學校裡,他因為跛足受盡嘲笑,聽從伯父的佈道以為只要足夠虔誠,上帝就能治好他的瘸腿,發現沒有實現後先埋怨自己不夠虔誠,繼而懷疑甚至憎恨上帝。他不顧伯父反對一意孤行去了德國求學,卻又在愛情上受盡折磨。
菲力浦做了很多嘗試,經歷了痛苦和心理鬥爭,逐漸解除了宗教、學歷、愛情、友誼、世人眼光、世俗期待等加諸在人一生中的種種枷鎖,最後得出了“人們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後結局顯得多麼不相稱”的結論,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菲力浦所受的枷鎖,毛姆都有,如生理缺陷,早年喪親,失去愛情。在這本書裡,毛姆的厭女傾向展露無遺。
的確,這上面的每一個故事,寫的都是逃離。但那又如何?《刀鋒》里拉裡說“我想晃膀子”,這句話照亮了我的整個大學時代。
大學之前,我一直都是父母眼裡那種別人家的乖學生,考第一,挑講臺下的座位坐,只為了下課後能最快地向老師提問……學習是生活的全部中心。
讀到毛姆的書後,我發現人生還有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活法。從此翹課,泡圖書館,找實習,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看他們迥異的人生。
影響了我的毛姆,終其一生都在逃離。像《人生的枷鎖》裡的菲力浦一樣,為了逃離冰冷的牧師家庭去了德國學習,為了逃離世俗的婚姻去參加了戰爭,為了逃離世人的指點四處遠行。
寫作也是他的逃離,他在書裡寫了一個又一個逃離的故事。結果寫成了當時最有錢的作家,去了世界各地遊玩,看遍了人性的弱點,過著恣意的生活。以至於評論家希瑞爾·康納利說,“這個我們最世故的小說家,著迷的卻是那些拋棄世界的人。”
毛姆的足跡遍佈世界。
毛姆去世那天,紐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用毛姆式的語言播報了他的死訊:“天上有生命,地上有死亡,這個資訊之後有這樣那樣的故事。”
文 / 橙 醬
編輯 / 盼 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