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曰】
今天,精讀君想問你3個問題:
人為什麼要保持自律?
為什麼你告訴自己要自律,卻還是抵擋不住誘惑?
想要保持自律,你應該避開哪些誤區?
《第7課:自律》
Q1:能不能自律究竟有多重要?
A:
1、人生的核心問題就是自律。自律是指我們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有原則地對待事物,能夠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比如:即使在最初的熱情褪去後,你仍然能繼續完成一個想法或工作專案;即使非常想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你也還是起身去健身房鍛煉;即使百般困難,你仍然能夠每天堅持早起。
《意志力》一書說:”最主要的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核心都在於缺乏自我控制——不由自主地花錢借錢,衝動之下打人,學習成績不好,工作拖拖拉拉,酗酒吸毒,飲食不健康,缺乏鍛煉,長期焦慮,大發脾氣……”
2、自律方能自由。《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說:”不自律的人就是情☆禁☆欲、欲望和感情的奴隸。”康得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譬如有人厭倦了上班的朝九晚五或是經常加班,於是嚮往所謂的“自由職業”,卻不料“自由職業”是建立在強大的自律能力之上,自由無處尋,生活一團糟,住的地方如強盜洗劫了一般:髒衣服堆滿了牆角,茶几上擺滿未洗的咖啡杯,吃空的餅乾盒和咬了一半的巧克力散在地板上……體重也蹭蹭蹭地往上漲。
自律和自由之間的關係,就好比風箏和線,看似線在束縛著風箏,實際上正是因為有了這根線,風箏才能飛翔,離了線的風箏只能墜落。
3、自律者更成功。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蜜雪兒曾召集了數百名4歲大的幼童,把他們留在一個房間裡,並告訴他們:“我給你一顆棉花糖,然後給你15分鐘。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這樣你就會有兩顆。”結果發現,關門期間,三分之二的孩子把棉花糖吃了。
14年後,蜜雪兒對這群已然18歲的孩子展開了後續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幾乎不能等待的孩子,都比較自大,在他人眼裡是頑固、愛嫉妒、容易受挫的人;而那些能夠管住自己直到實驗人員回來才吃棉花糖的孩子,則具有更好的社交技巧、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和可靠性,他們更堅定、更守信、學術成績也更好。自律的人,因為能看到長遠價值,而選擇犧牲部分的短期價值,從而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Q2:為什麼一個人無法自律?
A:
1、每個人都能自律。自律,是一種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所謂的“三思而後行”就是你意志力發揮作用的過程。當你面對誘惑時,“三思”能夠讓你慢下來,意識到內在的衝突,此時大腦和身體會做出反應,説明你放慢速度、抑制衝動。
但為什麼很多人無法自律呢?如果用《第4課:資源》的視角來看,自控力是個體的珍貴資源,總量有限,難以透支,使用不當,就會出現無法自律的現象。
2、從自身來看,難以自律是因為衝動思維勝過理性思維。我們的大腦有兩種思維系統:系統I(衝動的思維活動,i是英文衝動impusive的首字母)和系統R(深思熟慮的思維活動,r是英文理性的rational的首字母)。
系統I可以讓我們在沒有意識到現象背後發生的一切時,就迅速而機械地做出反應。它具有迅速、情緒化以及概括性等特點。系統R則是一種理性思維系統,總是不停地發問,又不停地尋求答案。由於決策需要佔據資源,因此我們通常採用I系統。本質上,所有的習慣就是I系統行為。譬如每天刷牙形成習慣後,你幾乎可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刷牙這個行為。
當你需要做出一項重要決策,比如說要養成閱讀打卡的習慣,或者是你察覺到你不自律的時候,你首先要自問:我啟動了R系統了嗎?然後再問自己的R系統以下三個問題:
①我的目標是什麼?(如何設置參看《第1課:目標》),因為目標能提升自律,有了目標就有自律的勇氣和動力;
②能否借助外力提高自律能力?因為自身的自律資源是有限的,一旦透支就難以自律。比如有人要寫論文,老是拖,於是與朋友約定:朋友幫助督促,如果這個月寫不出來,就要付1000元給朋友。
③自己情緒是否低落?因為情緒低落時,我們更容易屈服於內心的誘惑。此時容易放縱,結果後悔,自我感覺更糟,繼續放縱,於是陷入自暴自棄的惡性循環。情緒低落時,你要找到對自己有效解壓的方法,比如運動、音樂、冥想、旅遊、閱讀、與家人朋友相處,以及培養有創意的愛好等;失敗的時候,請原諒自己。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更有可能成功,你可以事先預測自己什麼時候會受到誘惑和違背承諾,想像一個不讓自己放棄抗爭的具體辦法。
同時,為了保持自律,你還要避開4個誤區:
①道德許可。當我們做了自己認為好的事,就會感覺良好,而這就為自己後續的胡作非為開了綠燈。比如:你准備考研,第一天,你奮戰了24小時;第二天,當你不想起床時,你會告訴自己:昨天我那麼勤奮,那麼早上多睡會也沒什麼。
察覺到自我在道德許可時,要取消許可,牢記理由。當發現自己在用曾經的善行給現在的放縱作辯護時,停下來想一想做“好”事的原因,而不是你應不應該得到獎勵;其次要告訴自己明天和今天毫無區別。我們不斷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選擇,但這種期望是錯誤的。
②虛假獎勵。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釋放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會告訴大腦其他的部分它們需要注意什麼,怎樣才能讓貪婪的我們得手。比如,我們明知應該開始工作,而不是刷朋友圈,卻總覺得再刷一會就可以得到滿足,於是不停地刷。因為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期望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也就是說,大腦會錯把刷朋友圈、微博的渴望當作快樂的保證,從而去追求那些不會真正帶給我們快樂的東西。
應對“虛假獎勵”,你首先要告訴自己大腦的獎勵系統是一把雙刃劍,多巴胺可以激勵我們的大腦,但也時常讓我們失控。如果你總是拖延著不做某些事,試著把它和那些能促進你多巴胺分泌的事聯繫在一起,例如將枯燥的文書工作帶進自己喜歡的咖啡店;其次是測試獎勵的承諾。當你做那些大腦告訴你會快樂但似乎無法讓你滿足的事,比如刷朋友圈、吃零食、購物等浪費時間的事,注意觀察放縱時的感受:和你的期望比起來,它是不是真的會讓你變得快樂?
③及時享樂。你是不是常常想著,今天的衣服放著和明天的一起洗?今天早點睡覺,明天早點起來做事?我們為什麼容易選擇即時的滿足感?因為大腦的獎勵系統還沒有進化到能對未來的獎勵做出回應。而看不到直接的獎勵會讓獎勵變得抽象起來,對獎勵系統的刺激作用也會減少。所以,當我們和誘惑正面交鋒的時候,我們只願意選擇短期的即時的獎勵。
應對“及時享樂”,你首先告訴自己在所有誘惑面前等待十分鐘。這10分鐘內,你要想像長遠的目標,以抵抗誘惑。其次是預先對未來的自己做出承諾。遇見未來的自己,嘗試給未來的自己發條資訊,具體想像一下未來達成目標的自己。
④ 過度自律。大腦的思維由“操作”和“監控”兩套系統完成,“監控”尋找被禁止的內容時,它會讓人不斷想起要尋找的目標。試圖不去想某件事,它就會一直縈繞在你的腦海中。而當一個想法頻繁出現、難以擺脫時,人們會很自然地認為它是需要關注的重要資訊,然而這不意味著這個想法是真實的,也不意味著這個想法很重要,它只是大腦的一個自我欺騙而已。
比如,當你下定決心要改掉玩電腦遊戲的不良習慣時,你的大腦自然會告訴你“我不想要電腦遊戲”。可是,當你腦子裡全是遊戲時,你就會控制不住自己,轉而又開始玩遊戲。當人們試著不去想某件事時,反而會比沒有控制自己的思維時想得更多。這就是“諷刺性反彈”。
應對過度自律,你首先告訴自己忠於自己的感受,但別相信它。當你的腦海裡產生各種不同的想法時,不要試圖去控制它們,接受它們的存在,但不要相信。一旦觀察到這些想法和感覺,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呼吸上,想像這些想法像浮雲一樣逐漸淡去;
其次要駕馭衝動。當欲望來襲時,注意到它,提醒自己預先做出的承諾。如果你關注自己想做什麼,而不是自己不想做什麼,就可以避免“反彈”效應帶來的危害。
3、從外部來看,難以自律是因為受別人不自律的傳染。我們的大腦裡有一種“鏡像神經元”,其任務就是注意觀察其他人在想什麼,感覺如何,在做什麼。這樣的大腦神經元常常使我們的意志力失效,失效的形式主要有三種:①無意識的模仿,如兩個人談話,一個人叉手,另一個人也會叉手;②傳染情緒,比如同事的壞心情,會變成我們的壞心情;③當我們看到別人屈服于誘惑時,我們的大腦也可能受到誘惑,比如看到朋友忍不住誘惑買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會忍不住多買。
應對“意志力傳染”的具體解決方案,包括三個方面:①增強免疫系統,每天花點時間想想自己的目標;②感染自控力:當你需要一些額外的意志力時,給自己樹立一個榜樣,譬如精讀讀友會會員群裡那些會員標杆;③自豪感的力量:公開你的意志力挑戰,想像成功後的自豪會讓你更有動力。
思考題:
①你不自律的原因是什麼?
②你自律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拓展閱讀】
1《人性的弱點》
本書彙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華和最激動人心的內容,是世界上最暢銷、最經典、最實用的為人處世參考書。幫助你解決你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務活動與社會交往中與人打交道,並有效地影響他人;如何擊敗人類的生存之敵——憂慮,以創造一種幸福美好的人生。
2《一百個人的十年》
本書作者以二十世紀歷史將以最沉重的筆墨,記載這人類的兩大悲劇: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一百個普通中國人在“文革“中心靈歷程的真實記錄,顯現那場劫難的真相。作家馮驥才通過廣泛的社會調查,披閱十載,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入史冊。
3《自控力》
麥格尼格爾吸收了心理學、神經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最新洞見,為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專案開設了一門叫做“意志力科學”的課程,參與過這門課程的人稱其能夠“改變一生”。這門課程就是《自控力》一書的基礎。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講述了什麼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發生作用,以及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
4《十一種孤獨》
《十一種孤獨》以冷峻的筆觸描寫了美國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寫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他自己曾說:“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5《習慣的力量》
《習慣的力量》融匯各行業數十個生動的案例,告訴我們:習慣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只要掌握“習慣回路”,學習觀察生活中的暗示與獎賞,找到能獲得成就感的正確的慣常行為,無論個人、企業和社會群體都能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