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倒不倒楣,幸不幸運,由你自己說了算

【一】

死囚是怎樣一步步被嚇死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加德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以一個死囚為樣本,告訴他執行死刑的方式是使其被放血而死,犯人表示願意這樣做。於是加德納讓犯人在實驗室的一個小間裡躺著,一隻手伸到隔壁的一個大間。犯人聽到隔壁的護士與醫生在忙碌著,準備給他放血。

護士準備了7個放血瓶,並在他的手臂上用刀尖點了一下,算是開始放血。接著在他手臂上方用一根細管子放熱水,讓熱水順著手臂一滴一滴地滴進瓶子裡。

犯人只覺得自己的血在一滴一滴地流出。滴了三瓶,他已經休克,滴滿五瓶時他就已經死亡了,死亡的症狀與因放血而死的症狀一模一樣。但實際上他一滴血也沒有流。

犯人為什麼會死?其實這是悲觀心理在起作用,犯人不斷給自己灌輸這樣的想法:血沒了,我就死了。所以,當他認為血放完了,就應該死了。

這個實驗告訴世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樑,過於悲觀有時會帶來致命的影響,一旦精神垮了,那麼生命也就變形了。

【二】

悲觀的心態是怎樣一步一步養成的?

你為什麼會悲觀消極,其實是因為過分擴大了一個小問題,從而陷入了消極想法的惡性循環中。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惡性循環的過程。比如某天你剛出門,天就突然下起了雨,你又沒有帶傘。這時候,對於天氣,你有了一個消極的想法:

“真不敢相信,現在竟然下雨了!”

接下來,你開始埋怨自己:

“我為什麼不看一下天氣預報並帶把傘!”

此時,第一個想法已經從有關天氣的消極想法,轉變為沒有提前看天氣預報。然後,你可能又會這樣想:

“現在我可能會像往常一樣被堵在路上,並且還要像個落湯雞一樣去上班!”

所以,你現在非常憂愁,正想像著如何會變得更糟糕的最壞畫面,而不是想著這一天該怎樣變得更加美好。接著,你進入了消極想法的第三個階段:

“今天一定是我最倒楣的一天!我能深切體會到!”

所以,你已經自認倒楣,說服自己將會度過非常糟糕的一天,悲觀消極的情緒,就這樣產生了。而這一切,僅僅是由一個對於天氣的消極想法開始的。

是的,你遭遇堵車,並且沒有帶傘,但這就意味著你的一整天會因此而糟糕嗎?顯然不是。你只是過分擴大了一個小問題,並由此無意地把所有在那天發生過的好事都忽略了。如果你不在乎堵車和沒有帶傘的情況,那你的一天有可能會非常美好。你或許會覺得,落在身上的雨水其實很清爽,堵車的時間裡,正好可以借機休息。

如何才能忽略糟糕的情況,讓自己儘量保持樂觀?下面一起來看看保持樂觀的三個法則。

【三】

“心想”為什麼很可能“事成”?

潛意識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比如,我們常常出現的口誤、筆誤等現象就是無意識的反應。所以,潛意識在不被知覺的情況下會控制我們的行為。

因此,心想事成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心想好事,大腦就分泌出積極樂觀的荷爾蒙,這個荷爾蒙不僅會使人心情舒暢、幹勁充足,而且還會使大腦發揮出一種能夠克服困難、超越苦惱、戰勝自我的耐力。具備這些條件,心想事成、如願以償的概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同理,一個潛意識自認為幸運的人,處理問題也自然更樂觀開朗。他們善於把生活中的曲折坎坷視為愉快的意外。比如雨天沒帶傘,樂觀的人也許就會揮舞著胳臂,誇張地像馬戲團小丑似的揩把雨水,然後樂呵呵地說道:“今兒個咱給淋成落湯雞了啊,哈哈哈哈!”而悲觀的人就很容易陷入消極想法的惡性循環中,認定自己將經歷倒楣的一天。

往往樂觀的人都比較幽默有趣,他們這種變不如意為有趣之事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當你擁有這樣的心態後就會發現,許多不如意已經不知不覺地被忽略了。

《運氣因素》一書的作者理查·懷斯曼博士認為,運氣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向,它可以通過個人調整來改變。就算生活充斥著悲觀的元素,你也可以通過改造潛意識,把自己訓練成一個樂觀堅強的人。

心理學家霍特的一位朋友,應付情緒低落的辦法通常是避不見人,直到這種心情消散為止。但有天他要和上司舉行重要的會議,所以決定裝出一副快樂的表情,並不斷暗示自己要開心。於是,會議上他笑容可掬、談笑風生,裝成心情愉快的樣子。結果他發現自己果真不再抑鬱不振了。

保持樂觀的法則之一:改造你的潛意識,認為自己是個幸運的人。裝一裝,你也就變成樂觀之人。

【四】

對自己的快樂和幸福負責

梅太太是年逾花甲的老婦人,已結婚40多年,丈夫是一名教師。有一天,她向朋友傾訴,丈夫掙的錢都不夠他們好好度假,也不夠買她喜歡的東西,比如給家裡購置些漂亮的傢俱什麼的,這讓她好幾年都開心不起來。

每當梅太太這樣抱怨的時候,朋友們都會附和她,說她應該得到些好東西。只有一個朋友例外,她告訴梅太太:“你丈夫沒有義務對你的快樂負責,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的丈夫熱愛自己的工作,不熱愛發財,這並沒有錯。如果你想快樂起來,最好想想你該做些什麼,因為這不是你丈夫的事。”

6年後,梅太太給這位朋友寫了封信,感謝她的逆耳忠言。因為梅太太已經開始學會對自己的快樂負責了,婚姻也進入了最佳狀態。不僅如此,她還發現了自己的劇作才華。她寫了一部劇作,並在地區劇場上演了。她現在很開心、很滿足。

我們不能掌控別人,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不開心的日子”都是由別人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引起的。有人冒犯了你,或者傷害了你的感情,但是因為你愛他們,因此也受到了傷害。

你可以被別人傷害,也可以因別人而失望,但千萬不要對別人的所作所為耿耿於懷。決定我們情緒的,不是環境,而是我們的態度。就像楊絳所說的: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保持樂觀的法則之二:對自己的快樂和幸福負責,不要因為他人的所作所為來決定自己的喜樂。

【五】

為什麼那麼明顯的大字你發現不了?

懷斯曼博士曾經對自認為幸運和自認為倒楣的人做過這樣的實驗:

他給幸運和倒楣的人各發了一份報紙,要求他們流覽後說出報紙上一共有幾張照片。實驗過程中發現,倒楣的人平均要花2分鐘的時間來數照片,而幸運的人不到1分鐘就說出了答案。

這是為什麼?因為報紙的第二版有這樣一條資訊:“別數了,這張報紙上有43張照片。”這條消息幾乎佔據了報紙的半個版面,字體超過5釐米。就是這麼醒目的一句話,倒楣的人錯過了,而幸運的人卻看到了。

因此,實驗得出的結論是:自認為幸運的人比自認為倒楣的人更敏銳。對此,懷斯曼解釋說,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在於焦慮的間接影響。倒楣蛋往往比幸運兒更焦慮,而焦慮又和注意力難以集中有關。因此,悲觀的人還可以通過練習集中注意力來改變自己的心態。

保持樂觀的法則之三:集中注意力。

【拓展閱讀】

1《故道白雲》

一行禪師沉穩迷人地講述了佛陀80歲的完整一生,佛法的起源與奧妙,就這樣在您面前徐徐展開。讀佛陀漫長而短暫的一生,也是在研讀鮮活的生命。無論你信仰什麼,在書中,你定會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2《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本書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展現了印度著名哲學家克氏的智慧結晶,他以詩意的語言建議我們人生要如何過。作者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他告訴我們,面對生活,我們不必心存恐懼。要去愛你的生活,愛你的工作,愛你做的事。

3《簡單的藝術》

久居日本的法國女作家從古老的東方哲學中獲得啟示:幸福不是物質的富足,而是回歸質樸無華的自然之美,禪意地棲居。《簡單的藝術》自2005年推出至今,已成為世界級的超級暢銷書。書中不僅詳述了回歸簡單生活的方法,而且不時地在文中綴以哲人雋語,使全書閃爍智慧之光,捨棄一點,贏得無限。

4《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

在佛蒙特山谷中,塔莎奶奶親手建造自然風格的花園;與小動物們友好相處;紡線織布、縫製衣服;用鐵鍋、柴爐熬湯並隨心所欲地繪畫……這一切讓她從世間的束縛中獲得解放。我們可以每天勤勞工作,但不能為此而失去樂趣,這正是塔莎奶奶要告訴我們的。在這本書裡我們將會瞭解塔莎奶奶怎樣做到工作與享受兼顧得當,創造生活的樂趣。

5《斷舍離》

本書介紹了一種簡單而實用的生活技巧,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