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人,最有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一】

1938年,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的阿列 • 博克教授,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畫: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記錄他們的狀態境遇,最終將他們的一生轉化為一個答案——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這就是著名的“格蘭特研究”。研究名字緣於最初的贊助者——慈善家威廉•格蘭特。如今,這項研究已經持續了整整76年,花費超過2000萬美元。

這項研究選擇了268名哈佛本科生作為研究物件。

每隔2年,這批人會接到調查問卷,他們需要回答自己身體是否健康,精神是否正常,婚姻品質如何,事業成功失敗,退休後是否幸福。

每隔5年,還會有專業的醫師去評估他們的身心健康指標。

每隔5-10年,研究者還會親自前去拜訪這批人,通過面談採訪,更深入地瞭解他們目前的親密關係、事業收入、人生滿意度,以及他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是否適應良好。

最終,這份研究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以下資料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與母親關係親密者,一年平均多掙8.7萬美元;跟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者,一年平均多掙5.1萬美元。

在“親密關係”這項上得分最高的58個人,平均年薪是24.3萬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則平均年薪沒有超過10.2萬美元。

只要能在30歲前找到“真愛”—— 無論是真的愛情、友情還是親情,就能大大增加你 “人生繁盛” 的幾率。

從研究結果來看,人生成功的關鍵是——“愛”。你是否覺得研究結果,太像心靈雞湯文的調調,而認為研究不可信?

【二】

主持這項研究整整32年的心理學家——喬治•瓦利恩特說:

愛、溫暖和親密關係,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應對機制”。即,人在適應、解決問題和接受考驗時採用的方法。

一個活在愛裡的人,在面對挫折時,他可能會選擇拿自己開個玩笑,和朋友一起運動流汗宣洩,接受家人的撫慰和鼓勵……這些方法能讓一個人迅速進入健康振奮的良性迴圈。

反之,一個“缺愛 ”的人,則遇到挫折時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獨自療傷,選擇酗酒吸煙等,這些都是早死的主要誘因。

也就是說,這份研究用資料證明了親密關係的重要性,讓“愛”不再是單純的心靈雞湯。而精讀君認為,想要成為一個被愛包圍的人,關鍵不是如何去尋找更多的愛,而是學會如何與已經擁有的親密關係相處。

【三】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開門的大閱覽室中,當裡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心理學家便進去坐在Ta身旁,來測試他們的反應。

因為被測試者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所以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到別的地方坐下,還有人非常乾脆明確地說:“你想幹什麼?”

這個實驗一共進行了整整80個人,結果都相同:在一個僅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中,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這個實驗,實際上也與心理學中的“刺蝟法則”有關。它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

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人與人之間其實就像是相互取暖的刺蝟,只有適度的距離才能更加和諧地相處,不被彼此刺傷。

就像俗話說的“距離產生美”。保持距離感,設置的是物理距離或心理距離,而不是感情距離。“距離”沒有固定的數字,它因人、因場合而異,掌握了距離這一門學問,就能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尤其是在親密關係的相處中,我們很容易由於交往過密,而產生矛盾。

【四】

《論語》裡有這樣一句話:“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與朋友相交太頻繁瑣碎,反而會遭到疏遠。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形也是時有發生:

兩個人因為彼此投緣而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雙方成了親密無間的好朋友。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態度從尊重、容忍發展成要求。慢慢地,當要求不被滿足、當摩擦不斷升級,挑剔和批評就會出現,到最後連朋友都做不成。

很多人在與比較親密的人相處時,常常會“形影不離”,但其實,這對於親密關係是有害的。因為每個人的觀念、文化、知識、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影響到自身的處世態度和交際方式。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過於親密,這時的個性差異就會明顯起來、突出起來,就免不了會發生碰撞、摩擦。

距離是一種美,也是一種保護。消弭掉“無間”,保持一種不遠不近的距離,這樣才可以久遠。

劉若英在40幾歲,終於迎來了愛情。在婚姻中,夫妻也是經常大半個月相互見不到面,彼此感情卻一直有增無減。劉若英與其丈夫感情有增無減,與他們在婚姻中仍然保持適當的距離分不開。

劉若英曾表示,她和丈夫這樣的距離剛剛好,因為她不僅可以將單身生活打理得很好,也能通過唱歌、寫作、演戲等豐富的方式充實和提升自我。

也就是說,保持適當距離,是與親密關係相處的訣竅之一。

【五】

經濟學家裡夫金說:同理心是人類進步的主要驅動力,人類要想繼續生存,必得更多的同理心。

其實,同理心也是親密關係相處中的關鍵要素。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比如電影《皇家賭場》中,邦德被擊中要害部位時,觀影的男人們也不禁打個寒戰、雙腿一緊;人們走在街上,看到乞丐身上的潰爛傷口就會覺得自己身上也瘙癢難受。這就是同理心在起作用。

一般來說,同理心具有以下四種特性:

①接受觀點;

②不予評論;

③識別他人情緒;

④與其自然交流。

同理心讓我們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使對方覺得自己受到重視和讚賞,從而讓交際雙方順利展開交談。正如溝通大師吉拉德曾說:

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氣氛才會融洽。

在親密關係中也是如此,若雙方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那麼這段親密關係必能長久地維持下去。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的。這是為什麼呢?

【六】

同理心之所以很難做到,主要有以下4點因素:

①對他人關注的減少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現在學生同理心程度與30年前相比降低了40%。而這,主要是由於當代科技、社交媒體等減少了我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我們更多的深陷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更難做到以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②對環境的理解差異

人與人之間所處的位置、環境、背景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情況,產生的想法也會大不相同。

③換位思考技能的缺乏

能夠預期、瞭解他人的想法,自然少不了換位思考的技巧。一般情況下,缺乏以下技能將不利於同理心的產生:管理情緒、察言觀色與積極傾聽等等。

④資訊儲備的差異

有研究表面,資訊儲備的不同,將增加思考對方心理的難度。

既然做到同理心這麼難,那麼我們就放棄提升自己的同理心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同理心的擁有與個人的認知能力、人生閱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時間的慢慢積累。但是,同理心是有條件、有方法提升的。

【七】

對於提升同理心,精讀君在此提供以下6個參考步驟。

①不妄加揣測他人的行為

不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的行為,有助於養成同理心,同時,也避免給他人帶來傷害。不妄揣測,不以惡意看人,是最起碼的尊重。

②擁有“下一個人”思維

到過日本的人都會發現,日本的廁所裡大多都會寫著:“為了下一位使用者,請保持乾淨”。這是一種叫“下一個人”的概念,每個日本人在很小的時候,都被普及過這種思維。全日本的廁所都很乾淨,就與這種思維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下一個人”思維既利於他人也利於自己。差異只在於時間。只要把眼光放長遠一點,良性迴圈一旦形成,好事總會回到你身上。

③準備好接收對方的情緒信號

管理自己的情緒,將自我情緒擱置一旁,可以讓我們順利接受到別人的情感信號。相反,當我們沉浸於自己的強烈情感中,我們就很難留意到他人的心理活動。

要想擁有同理心,就要意識到自我內在的情感信號,並盡可能讓自己保持足夠的冷靜,以便接受他人微妙的情緒信號。

④積極傾聽對方

積極傾聽,也有利於親密關係相處融洽。而且,認真的傾聽對方,也能讓自己更理解別人的情感,有助於同理心的養成。

⑤學會察言觀色

言語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手段,而且在不知不覺情形下,它還會表現出說話者內心的情緒。我們可以根據對方的言語或措辭分析出其內心的真相。察言觀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a.說話方式

一般而言,人對他人不滿,或者有敵意,人的說話速度就會變得遲緩,給人木訥的感覺;假如某人有愧於心,或者刻意欺瞞,說話的速度則會不經意加快。

b.說話音調

在與人交談時,當雙方意見相左,如果一個人提高說話的音調,則表明他想壓倒對方。而那些心懷企圖的人,他們說話時往往會有意地抑揚頓挫,營造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c.措辭的習慣

習慣使用第一人稱單數“我”的人,其獨立性和自主性通常比較強;而喜歡用複數“我們”的人,則多為缺乏個性、被集體埋沒、隨聲附和型的人。

⑥提升你的“心理推測能力”

“心理推測能力”是指,考慮別人的信念和願望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使用慎重行事的策略來提高:

其中一個策略就是檢查。比如你在寫作時,可以簡單地迫使自己檢查每個術語,看看是否有行話,也就是你知道,而並不是你所有的讀者都會懂的詞語。

另一個策略是,告訴對方哪些可以忽略,哪些是他們必須知道的東西。比如指路時,你可以做一些提示:一直走你看到紅色的門為止;還會有個一個粉紅色的門,但不是你要找的門。

這6個步驟看起來比較容易,不過只有持續的練習,才能形成習慣和本能,變成你真正掌握的技能。

精讀君認為,只有我們學會了,如何與自己已經擁有的親密關係相處,才能更好地學會愛、感受愛。正如瓦利恩特所說:

溫暖親密的關係,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

【拓展閱讀】

1《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在本書中以優雅的文體,格言式的筆觸闡述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本書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至為接近,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生和待人接物所應遵守的原則等。

2《愛的五種語言》

本書自1992年出版以來,持續出現在《出版者週刊》的暢銷書排行榜上,並數次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英文版銷售已經累計突破500萬冊。

3《溝通的藝術》

《溝通的藝術》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本書從3個層面教你養成既有效又適當的溝通方式,既關注有關人際溝通的理論介紹,也加入了豐富實用的閱讀材料,如美劇、電影和真人秀等,讓讀者可以輕鬆學習和應用書中的溝通技巧。

4《為何家會傷人》

該書出版七年來,在讀者中引起持久的震盪,好評如潮。有讀者稱,本書為「極具思想性的家庭關係指導書」、「內心成長的一本好書」、「和諧家庭的聖經」。本書中,作者用最溫暖有力的文字貼著當下讀者的心,憑藉十年行業經驗,帶領為家庭關係所困的萬千讀者一起踏上自我治癒與尋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5《關鍵對話》

本書詳細剖析了人們在溝通上常的盲點,並提供了許多立竿見影的談話、傾聽、行動技巧,輔以豐富的對話情境和輕鬆幽默的小故事,幫助讀者以最迅速的方式掌握這些技巧。說得切中要點,讓對方清楚知道你的看法,是一種能力;說得圓滿得體,讓對方自動反省,是一種智慧。運用本書提供的技巧,不論是多麼難以應對的局面,你都能夠事半功倍地輕鬆面對。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