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說不很難?怎樣妥妥地拒絕?

你是堅決的反對者,還是默默的承受者?

生活與工作中,你是否遇到過兩難的境地:一件事,想要拒絕卻難以開口;若是接受,又覺得委屈。

精讀對此曾做過一項調查,截止6月11日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顯示,超過62%的讀者在第一時間保持沉默,沒有提出反對意見,甚至,其中有26%的讀者選擇默默承受不公平的待遇。

只是,無條件的沉默,既讓你覺得委屈,又無助於事情的解決。你也是62%中的一員嗎?你有勇氣說出“不”嗎?一起聽聽洪卓立的《我可以說不》,感受他說“不”的心情。

【二】

為什麼我們難於說“不”?

有人說不好意思拒絕他人;有人說想拒絕卻拒絕不了。到底是何種心理讓我們對“不”如此害怕?

①被拒創傷。

一個人,如果過去,常常處在被人說“你不許......”的環境下,時間一久,思想就很容易受到制約,個性裡就會漸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很難能夠有勇氣說出“不”字。

②過度依賴。

每個人都有依賴情緒,只是依賴的物件、性質和程度有所不同。如果你過於依賴某人或某物,就會產生害怕失去的焦慮。例如,一個人的工作如果特別需要其他人給予肯定,就會產生過度的依賴感,擔心說“不”會失去這種肯定,從而不敢說“不”。

③顧及面子。

人們常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正是這種深受佛、儒、道家文化影響的集體情結,使人們過度重視做人的“禮儀”,過多關注人的“臉面”,從而導致人們在做任何事情時,會顧忌他人的面子,難以說“不”。

總而言之,害怕說“不”的心理,是一種以自己主觀為藍本來看別人的心理投射。本質上是自己內心受不了被人拒絕,所以認為別人受不了拒絕而不敢拒絕別人。

【三】

為何學會拒絕如此重要?

①不會拒絕,只會自生悶氣

一次,K小姐代表公司參加知名演講者的宴會。起初,她心情很好,因為在宴會的現場,可以讓她結識許多朋友。用餐時,由於絲毫不覺得饑餓,她只點了一個烤土豆以打發時間,其他人則開懷暢飲。

餐會結束後,大家決定平分帳單,於是,K小姐就為了一個土豆花費了300元。第二天,K小姐心情抑鬱,不斷地向周圍的每個人抱怨。

為什麼K小姐會如此不高興呢?究其原因,是她認為餐會的分賬方式有失公平。但是,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她自己,是她附和了大家的決定,沒有說出“不”。

②不會拒絕,就得不到尊重

電視上曾播過一檔調節朋友矛盾的節目:

一個衣著樸素的年輕女孩A上來訴說,自己總是得不到好朋友的尊重。接著,她的好友B上臺,女孩B打扮時髦,兩個人站一起仿佛就像大小姐與小丫鬟的關係。

聽了自己好朋友的心聲,B姑娘不以為然地說道:“我平時說你,都是為了你好。”因為B姑娘認為A姑娘既不漂亮又沒品位,就應該接受她的“指點”。

面對好友刻薄的言論,A姑娘泫然欲泣。但當主持人問到:“你以後還和她做朋友嗎?”,A女孩卻依然表示,要繼續做朋友。

或許,在你看來,A姑娘的行為合情合理,說NO就會令彼此間產生嫌隙。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儘管體諒對方在人際交往中十分重要,但若只是一方一味忍讓,從不拒絕,對方就不會察覺出他的溝通方式有什麼不妥。長此以往,忍受方始終得不到對方的尊重。當不良情緒越積越多,那麼再友好的關係也終將破裂。

③不會拒絕,就成不了自己

心理學大師米哈裡在編寫《創造力》這本書時,曾想採訪最具創造力的一群人,以瞭解創造力的共性。然而,管理大師德魯克卻拒絕了他的採訪。德魯克的拒絕信內容如下:

如果我說富有成效的秘密之一就是把所有的邀請,比如您的邀請,都扔進一個大大的廢紙簍的話,我希望您不要認為我太自以為是或者過於粗魯。

根據我的經驗,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就是不要做任何説明他人工作的事情,而是把所有時間都用於上帝讓你做的事情上,並把它做好。

德魯克的做法,也許你會覺得過激,但他對於時間使用有自己的定見,這使得他終於成為管理大師,並通過著作影響和幫助了幾代企業家。

【四】

如何勇敢說出“不”?

一天,S同學請求她同事幫忙寫份報告。此時,如果對方想要回絕,若是僅僅說個“不”字,不免太過於簡短,也讓人覺得唐突;但若是加上一堆理由,似乎聽起來又像是在找藉口。這時,S的同事可以這樣說:

謝謝你想到了我,但是那天我不行。下次可以嗎?

如此一說,既明確了觀點,又顯得簡練得體。

一般來說,一個有效的“不”由三個句子組成:

首先是“認可”,比如:

我知道的,你這項工作挺重要,要花不少時間。

如果我能夠抽開身的話,我會幫忙做。

其次,作一個簡短的“解釋”:

不好意思,我今天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已經努力過了,但是恐怕還是沒有時間做。

最後,用一個附加短語來加強這種關係:

謝謝你來問我。

可能下次吧。

【五】

說“不”的4大注意

①說“不”時,言行要匹配

2002年新美國夢中心曾調查過:多少個“不”意味著“可能”。根據調查,美國12到17周歲的兒童,在向他們的父母請求他們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往往需要要求9次,他們的父母才會妥協。12%以上的13歲兒童承認,要向父母要求50次以上,他們的父母才會答應。

為什麼這些兒童會多次對父母提出同樣的要求呢?因為他們知道,多次要求後,父母便會同意他們的請求。換言之,這意味著,他們父母說出的“不”並不代表著真的不行。

當一個人的行為與說出的言語不匹配時,那麼,他說的話也就毫無意義。只有當你履行了“不”的承諾,使你的行為可以支援你所說的話,那麼,你的拒絕才有效果。

②說“不”時,不要只是暗示

一天清晨,D同學接到她姐姐的電話,說週末會來到她所在的城市。由於D同學近期工作累想要休息,於是她就回復姐姐:

真不湊巧。我週末估計沒空接你。

姐姐聽到這,不禁擔心妹妹的身體狀況,於是又急忙著問長問短。

顯然,這樣的交談並非D同學的本意。問題在於,D同學沒有說出她真實的想法,從而使姐姐產生了誤會。而事實上,D同學的姐姐並不需要接待,她姐姐早就安排好了假期,跟朋友一同到處逛逛。

倘若D同學能及時將回絕的真相告訴姐姐:

我很想跟你聚聚,但是我最近的工作太忙,一直沒有好好休息,這週末我想好好睡一覺。你看這樣,下次休假我去找你聚聚,好不好?

如此一說,姐姐就可以理解,也就不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了。

說“不”時,要拋開那些無謂的暗示,直接說出你想說的話。否則,你會不可避免地引起對方的猜疑,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③說“不”時,言詞要具體

某學校在籌集捐贈,由於T男孩手頭較緊,無法捐贈大家提議的那個數目。那麼,他可以這麼說:

我非常樂意捐贈100元。但500元對我來說,確實不是一筆小數目。

從他的話語可以看出,他贊成捐贈,但由於資金有限,對捐贈的金額提出了他的想法。

說“不” 時要具體,具體就意味著清晰,你需要清楚地知道你是在對什麼說“不”。

④說“不”時,語氣要溫和且堅定

我們先來看一組言詞:

我為什麼要那麼做呢?

你在開玩笑嗎?

倘若你在尋求幫助的過程中,聽到這樣的言詞,你會作何感想?通常情況下,當人們被請求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時,往往是帶著內疚感說“不”。但是,上述一組言詞傳遞出的卻是一種厭煩的情緒。

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許多人在提出請求時都會很不自然。因此,為了避免使他們尷尬,說“不”時,請一定考慮聽眾的感受。即使回絕對方,也要做到尊重他們。

【拓展閱讀】

1《 溝通的藝術》

本書是暢銷40載,再版14次的美國權威溝通教材,是超過200多萬大學生使用的人際關係讀本。既關注有關人際溝通的理論介紹,也加入了豐富實用的閱讀材料,如美劇、電影和真人秀等,讓讀者可以輕鬆學習和應用書中的溝通技巧。

2《學會提問》

在美國這本書被稱為批判性思維領域的“聖經”,目前已出第10版,是30年暢銷不衰的經典。俞敏洪推薦道:本書出色地完成了傳授評判性提問的技能這一目標,既簡潔又全面,實踐指導性強,會對我們提供很大的幫助。

3《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從自己的生活故事出發,提出關於與人溝通產生的矛盾障礙所總結的結論,告訴人們如何用不帶傷害的方式進行人際溝通,然後回到自身:愛護自己,只有正面積極的自我評價,才能更好地避免給他人造成“隱蔽的暴力”精神上的傷害。

4《人性的弱點》

《人性的弱點》作為卡耐基最成功的勵志經典,薈萃了卡耐基斯想理論最精華的部分。是世界上最暢銷、最經典、最實用的為人處世參考書,出版後立即獲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成為西方世界最持久的人文暢銷書,在國內當當暢銷熱榜中也始終佔有一席之地。

5《高難度談話》

道歉;客戶遲疑不定;供應商百般刁難;突發的公共關係危機;想讓別人幫忙,卻難以啟齒……艱難的談話總會不期而至,《高難度談話》是哈佛談判專案組歷經15年潛心研究,數千次的專業諮詢,錘煉出破解頂級溝通難題的有力武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