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歧視?你應該這麼反擊!

(談性說愛中文網特約專欄)前幾天朋友和我講了這樣一件事:她在一個校友微信群裡,群裡男生A幫男生B介紹物件,男生B謙虛地回復說“謝謝介紹,這麼漂亮的姑娘還是留給兄弟你享用吧”。這話一出,立刻引起了我朋友的不滿,作為一個頗有女權主義思維的女孩,她向男生B發起質疑和批評,認為他物化女性,言論十分不尊重人。與此同時群裡也有其他女生表達批判,而男生B在圍攻之下則表現得十分頑固,強詞奪理地為自己的言論開脫。

最後這段對話不了了之,誰也沒有說服誰,微信群裡出現了長久的尷尬和沉默。關鍵是我的這位朋友,因為面對“直男癌”言論時的無力感而頗為挫敗。她說不少直男都會有意無意地帶有一些性別歧視的想法,大多數人在被指出之後都會多少表現出反思和改變,但也有極少數男性,也就是那種有“癌”的類型,會完全拒絕反思,不表達任何歉意,甚至會更惡毒地表達歧視。面對這樣的人,自己的據理力爭往往顯得徒勞。

如何回應歧視?

我們談到這段經歷時,她問我怎樣的反擊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說我可能不會直接批判男生B的言論,而是會對著其他目擊者們說:“剛才這樣的言論相信很多朋友 看到了心裡都會不舒服,我發聲是想讓你知道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不舒服,你會感到不舒服是因為你內心有是非和對錯的觀念,是因為你對平等和尊重有意識。”

這樣的表達有幾個好處:避免衝突,鼓勵反歧視意識,容易表達。

首先,直接對男生B發起批判的結果是讓他有很強的防禦性,尤其當你的言論給當事人帶來輿論壓力時。人們在防禦的心態下會更固執於自己的想法,會因為“戰”或“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而增加衝動性,減少自控、理性思維和換位思考。這就是為什麼正面衝突往往很難改變當事人的看法,反而有可能讓衝突升級。衝突不利於對話,更有可能給你希望聲張的價值觀念帶來負面形象。

面對歧視性言論,尤其是當歧視是和自己的身份直接相關時,我們非常容易反感和憤怒,進而想要用攻擊性的語言去批判對方。這是所有人的本性,坦誠地講換了是 我也容易會被激怒。可是這麼做的結果是你的言論也可能有不妥,你的邏輯思維會被情緒過多影響,你的攻擊性也會讓本來可能支持你的旁觀者立場發生動搖,最糟 糕的結果是本來你希望以身作則地捍衛平等、尊重等等價值觀念,卻會被旁人貼上一些糟糕的標籤。

其次,如果你的經驗不足,如果你容易衝動,如果你在歧視產生的一刻無法很快地思考出聰明的方式去反駁,那麼你應該把說話的重心放在旁觀者們身上,而不是表達歧視的當事人。因為當你希望聲張自己的價值觀念時,真正需要關注的或許不是那些思想頑固的會公開表達歧視性言論的少數人,而是大多數旁觀的,觀點不清晰的人。

我一直都覺得這個世界上可能有1%的人是十足的白癡,完全沒必要也無法和他們論理(想想看如果真的是1%的話,在中國也有一千三百萬之多呢)。所以當我不得不面對這1%的人時,我真正想要做的是讓旁邊的99%的人更清楚地瞭解到當下的言論和觀念為什麼是不妥的。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不妥的言論時,心裡都會有些波動,可是如果這種波動多次出現卻不被自己或者別人關注,那麼時間久了我們就會變得麻木。這樣的回應是在 鼓勵目擊者們去關注和認可自己的不舒服,去鼓勵他們產生更多這樣的不舒服。如果你是以攻擊性的批判言論相對,那麼那些心裡默默不舒服的目擊者們的注意力就 會被轉移,他們會更多關注到當下的衝突感,而不是不妥言論帶來的不適。

這樣你也就失去了鼓勵和教育大家的機會。試想一下如果每次大家感到不適,下一刻出現的情緒就是面對衝突時的焦慮,這樣反復地強化,最後或許很多人就會對你希望他們關注的話題產生逃避的姿態。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許多人對性別,性向或者其他類型的歧視表現的漠不關心。許多人或許不是冷漠,只是相比於衝突,冷漠是一個更能夠忍受的選擇。

所以如果你選擇反擊歧視性的言論,你需要知道自己身上背負的使命更多的是在於讓目擊者們注意到自己的不適,注意到歧視,讓他們知道有許多人和他們一樣也感到了不適,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他們什麼也不做,至少內心的反歧視意識得到了鼓勵和強化。

最後,這樣的語言比較容易組織,可以迅速地表達出來。因為它避免了你把過多的心思放在解構歧視者的邏輯上面,從而陷入無意義的論理,同時又能夠讓你獲得更 多的輿論支援,因為這樣的語言本身就是在觸及人們的感受,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情緒反應和價值觀念聯繫起來。達成了這一步,人們就會開始對歧視的問題有更多的 思考和探討,而不是輕易的形成對立。

圖片:

Shutterstock/haru_natsu_kobo

用什麼面對歧視?

那麼關於歧視者本身,我們是不是就不需要去關注了呢?當然不是。雖然說面對歧視的首要任務是借機提升旁人的意識,可是那些帶有歧視觀念的少數人也是我們的同胞,我們並不應該和他們對立。關於如何面對這樣的的人,我從一個實驗說起。

如果我們把十隻小雞放在一起,他們會形成一個啄咬順序(pecking order),最強勢的1號小雞會啄2號到10號小雞,第二強勢的2號小雞會啄3號到10號小雞,以此類推,最後10號小雞是最弱勢的,會被所有的小雞啄 咬。在一個動物行為實驗中,科學家們為每一隻小雞裝上了電擊裝置,小雞每次產生啄咬行為時都會遭受輕微的電擊。科學家們期望通過這種即時懲罰的方式,讓小 雞們停止啄咬行為,就好比一個社會期望用法律來阻止犯罪一樣。

可是問題來了,從1號到10號裡面,這樣的策略對於哪一頭的小雞更管用呢?你可能會猜是小雞8或者9,因為他們是比較弱勢的那一類,會很容易屈服於懲罰。 事實上實驗結果恰好相反,產生了最大行為改變的是處於啄咬順序頂端的小雞。因為它們並不習慣受到懲罰,所以一旦受到懲罰之後他們會有很強烈的行為改變。反而是順序低端的小雞因為經常被啄咬,已經習慣了被懲罰的狀態,所以對更多的懲罰也就無動於衷了。

通過這個實驗我想表達的意思是,面對歧視,或許善要比惡更管用。因為那些表達歧視的人,尤其是那些帶著非理性的惡意和攻擊性的歧視者,很有可能自己也是社 會壓迫的受害者。他們早已經習慣了被其他統治群體所壓迫,所以當我們用攻擊、批判和侮辱相對時,或許並不太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和行為。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的場景裡,當我需要正面對話男生B時,可能不會選擇說“如果你媽媽/女兒被人這樣說你會怎麼想?”這樣很具有攻擊性的話,而是會試圖站在他的角度帶著善意和關懷說:“你會這樣看待女性,可能也是因為以前看見其他人這樣對待過你身邊的女性。我想如果是你在乎的人被這樣對待,你心裡一定也不太舒服吧?”

雖然這樣的角度不一定真的能夠改變一些人的價值觀和思維,可能也難以對系統性的歧視帶來太大影響,但總比因為歧視而生出更多仇恨要好。人們永遠會有差異, 可是讓我們聯結彼此的是那些痛苦的、受傷的、難過的體驗。面對歧視時,運用善意去調動歧視者們自身的這些體驗,從而建立相互的理解和共鳴,我認為是減少和 消除歧視的必然出路。

(文:史秀雄,情感心理導師,多倫多大學社工碩士,GC戀愛諮詢創始人。首創基於社工和心理諮詢師實務技巧的戀愛溝通培訓體系,關注年輕一代情感溝通和戀愛能力的培養。新浪微博@情感心理導師steve。)

(原題:反擊歧視的正確方式。特約專欄,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文不代表本網觀點。)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