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搭>正文

想要一個冰糖葫蘆味的冬天

冬天成就了糖葫蘆的名聲,讓它裹一層不敗的糖衣,在北方的巷子裡閃閃發亮。

焦黃色的糖殼晶瑩剔透,從最外層咬下,糖的香甜混揉了山楂的酸,滿口都是飽滿的果肉。因為天寒,糖葫蘆凍得硬硬的,嚼起來像在吃冰,所以也稱冰糖葫蘆。

多少人冬日的童年記憶中,有一串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蘆。小販緩緩騎著老舊的自行車,吆喝聲拖得老長。小孩央求著爸媽或爺爺奶奶買下,還沒吃一口,先咧嘴笑出了聲。

沒人知道第一串冰糖葫蘆誕生的時間,其實,它的年紀比你想像的大得多。

據說宋代紹熙年間,光宗皇帝最寵愛的黃貴妃忽然厭倦飲食,御醫出馬也無濟於事。帝王著急上火,向民間張榜求醫。一個江湖郎中揭榜,開出了方子:“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植)煎熬,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准見好。”

紅果兒和冰糖熬了漂漂亮亮的模樣,貴妃大概是吃膩了山珍海味,見到清新可愛的山楂糖,果然吃得歡快。皇帝龍顏大悅,方子也從宮廷流入民間。老百姓將這樣的果子串起來,就是冰糖葫蘆的前身。

到清代,和糖一塊下鍋煎熬的山楂果子,已經演變成先熬糖,再蘸山楂。

《燕京歲時記》記載了清代北京大大小小的風俗。裡面提到的冰糖葫蘆,與現代人熟悉的樣子已經很像:“冰糖葫蘆,乃用竹簽,貫以山裡紅、海棠果、葡萄、麻山藥、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冬夜食之,頗能去煤炭之氣。”

再往後,林語堂和梁實秋都懷念過冰糖葫蘆的味道。梁實秋念叨著自己鍾愛的信遠齋,說酸梅湯之外,這家的糖葫蘆真是一絕。而林語堂在大洋彼岸,用英文寫下了北京城這一抹不去的往事:

“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會聽到小販們叫賣甘美圓潤的凍柿子的吆喝聲,還有孩子們喜歡吃的冰糖葫蘆,裹著糖的小果,五六個串成一串,染上紅色招徠顧客……”

一串冰糖葫蘆的誕生,最重要的步驟是熬糖。可用冰糖,也可用麥芽糖、白糖。銅鍋上火,糖加水熬化。攪拌時提起十二分小心,火候過了糖會變色、影響美觀和口味;火候小了不好吃,很是粘牙。

當一鍋沸騰的糖咕嘟咕嘟冒泡,顯現出啤酒一樣的金黃色澤,差不多就熬好了。這時候的糖漿有恰到好處的濃稠。筷子挑出,放入冷水,會迅速凝固。

技巧高超的小販,拿起洗淨、切口、串好的山楂,貼著滾燙的糖漿一轉。紅彤彤的山楂上,瞬間裹上一層輕薄的糖衣。隨後,蘸好糖的山楂在預先塗好油水的案板上拉出糖風,就算大功告成。

冰糖葫蘆種類多樣,最常見的自然是山楂。

以前廠甸廟會上有一種極長的大糖葫蘆,數十隻蘸得透亮的山楂用荊條穿成,長達三五尺,甚至可達一丈。除此之外,還會將山楂用棉線串聯。買者可像朝珠一樣,層層繞在身上。

這種充滿市井情趣的吃法,在《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筆下顯得氣勢雄渾。他說:“葫蘆一串蘸冰糖,畫角仰天鳴,冰柱抽一丈。”

老北京胡同裡的冰糖葫蘆不分貴賤。小販挑著家當,走街串巷地叫賣。

在東南城前三門、舊時的窮人區一帶,吆喝聲含混而低沉,透過淺窄的宅院,傳遍街坊鄰居家。到天安門以西,富家居多的一帶,吆喝聲像唱歌似的,悠長而婉轉。裡屋饞嘴的太太們聽見了,便會使喚下人們買回來一串。

也有包裝精緻、更乾淨的冰糖葫蘆,陳列在商場的透明玻璃裡。比起天寒地凍中痛痛快快的一口,紮根在溫暖室內中的糖葫蘆,漂亮之餘,吃起來總是少了幾分樂趣。

其他的種類就更多了。一顆山楂切開,夾入芝麻、紅豆沙、山藥,甚至水果等,都有人捧場。

單拿山藥豆蘸糖也好吃,軟糯的山藥豆串在竹簽子上,糖的甜味充分包裹著豆子。不像冰糖葫蘆要費勁張大口,一口一個。

草莓冰涼甜口,也是廣受愛慕。可以說,所有水果凍結後吃起來都不錯。

最好吃的還是原版的山楂。

老少鹹宜、經久不衰。

愛上冬天,也許只需要一串冰糖葫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