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只聽說過鳳凰、麗江、平遙、閬中等古城,沒想到重慶西北還藏著一座安居古城——號稱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距離重慶市區只有66公里,一個小時的車程。
安居古城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位於銅梁區北部。隋開皇八年置縣,原名赤水,明成化十七年再度建縣,更名安居。安居,僅憑名字便能帶給人無數遐想,上週末我和友人慕名前去。
安居古城遊客接待中心,一樓售票,三樓住宿,各個房間均為電影主題
什麼樣的地方適合安居呢?一是要空氣清新。這年頭,好空氣已成了稀缺品。對生活在華北地區只能在國際會議期間看到藍天的我們來說,安居古城的空氣可是夢一般的存在,2015年空氣品質優良的天數達到354天。在鄭州時感覺不到戒煙的必要,在銅梁抽兩口都有暴殄天物的感覺。
空氣清新了,景色也空靈起來。細雨過後更是如此。天氣原因雖看不到藍天,霧氣之下視線也看不到太遠,但我很清楚,這是霧濛濛,不是霾濛濛,常備的口罩也得以休養一日。
安居古城沿江的吊腳樓
二是要依山傍水。仁者樂山,有山則厚重,給人以安全,智者樂水,有水則輕靈,給人以自由。古城依山而建,背靠俊秀的山脈,坐落在化龍山、波侖山、飛鳳山和清涼山之間,北鄰瓊、涪二江,烏木溪穿城而過,與二江會於城下。
山水俱佳,則成風景。古有“安居八景”的渾然天成,今有“兩江六岸”的自然風光。“安居八景”多已消逝,不過“玻侖捧月”今天還能看到——一座千年古寺,位居城邊的玻侖山上。《光緒銅梁縣誌》載:黃昏至寺......忽覺清光大來,澗鳥飛鳴,水鏡冰輪,月光似從山頂湧出,飛掛於老樹虯枝間,寺後山石嶙峋,高不勝寒,下方仰視,又疑巨靈伸指,捧出白玉盤也。
波侖寺石刻,書法作者為宋代書法家米芾
再如“瓊花獻瑞”——每到夏秋漲水時節,涪江水急而渾濁,瓊江水靜而清澈。兩江交匯後,涪江水從江底貫入,直沖水面,層層湧出,似瓊花怒放,變化萬千。
可惜我們是冬天前來,瓊花獻瑞沒看到,天氣原因波侖捧月也沒看到。安居八景,更像是專為在古城安居的人們欣賞,短期遊客只能碰碰運氣啦。還好,涪江邊有新開闢的國家濕地公園,幾隻水牛漫步其中,可在江上乘船遠觀,一享田園風光。我們一行乘船從迎龍門碼頭出發,包一艘可容納二十多人的漁船,遊覽一個小時,船家只收了二十元。
古城的吊腳樓沿江排開,倒映在清澈的江面上。江灘邊有專設的露營基地,晚上還可以放放孔明燈,讓五顏六色的願望飛上天空。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火龍表演。銅梁龍舞起于明,盛於清,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火龍則是龍舞之首。這種舞以鐵水打金花,輔以不同材質的導引火、口中火、腹中火、升天火等,火龍師傅赤膊舞于鐵水和煙花之中,驚險十足。
江灘濕地
放孔明燈
三是有文化底蘊。古城的千年歷史自不待說,原有“九宮十八廟”,儒釋道三教並存,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其中的禹王宮、玄天宮、天后宮等建築仍保存完好。光我們乘船的迎龍門碼頭都有很多的故事,據說和失蹤的建文帝有關。
當年明建文帝登基後,其叔燕王朱棣兵變,打了四年,史稱“靖難之役”。最後建文帝兵敗,倉促中逃出南京,沿江西上,為躲避追殺只得和隨從分開。輾轉到安居古城時,已是孤身一人。他在暮色中棄船登岸,精疲力竭,被碼頭旁城隍廟的廟祝所收留,在此躲過了好幾波追殺。建文帝避難兩年後剃髮為僧,開始四處遊歷。
為感激城隍爺的護佑之功,建文帝封其為一品城隍。朱棣之子朱高熾繼位後,大赦天下,不再追殺朱允炆,還下旨撥款讓安居縣重修城隍廟,從此城隍神像的服飾正式變為一品。
迎龍門碼頭,銅梁籍自媒體人、“杠杆遊戲”創始人張銀銀迎風佇立
雖然這只是傳說,但從中也可感受到安居古城的交通之便。水路上可達遂寧、綿陽,下直通合川、重慶,是聯接川西北和重慶的重要航道。有記載稱,“安居依山為城,負龍門,控鐵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曆千里而入境……”從地圖上尋根溯源,發現涪江的源頭竟然是在松潘縣的黃龍景區,位於岷山主峰雪寶頂,和岷江源頭相距不遠。
明清之際,安居航運已很是發達。資料記載,運往遂寧、綿陽的以煤炭、土紙、棉紗、百貨為主,運往合川、重慶的則以糧食、雜貨、棕繩、生豬為主。主要工具是木船,載重量小的有半噸到五噸的舢板、雙飛燕,大的有五十到一百噸的安岳船、老鴇秋等。大的“老鴇秋”,船長十四丈,寬1.2丈,從走倉到燕尾有7道帽子8道拱,隨行船工一百多人,一路上川江號子響徹兩岸。
隨著運輸船只越來越多,利益之爭開始浮出水面,各船船主紛紛聯合起來成立船幫,大船有紙船幫、炭船幫等,小船有攬載幫、漁船幫等,幫派之間紛爭不斷。在政府的協調之下,安居的水運逐漸形成兩個碼頭,大船搞長途貨運,停靠迎龍門碼頭,小船主營短途客運,停靠下石盤碼頭。到1970年時,安居水碼頭上還有船工2000多人,搬工500多人。
古城夜色
幫派林立,也為革命志士提供了掩護。劉伯承便曾在安居短暫避難。1926年12月初,劉伯承在瀘州、合川、順慶(今南充)等地發起瀘順起義,激戰167天后失敗告終,被劉湘以五萬大洋懸賞通緝。劉伯承在安居古城的袍哥大爺劉盛釗家和隱退在家的國民革命軍師長劉慶淵家輾轉居住,並與劉慶釗結為兄弟。
因追捕抓緊,十多天后劉伯承乘船離開,走合川,赴綏定(達州),繞陝邊,越秦嶺,至西安,經鄭州,再抵達漢口,之後參加並領導了聞名中外的南昌起義。古城今有劉伯承紀念館。
古城街巷
安居水路的另一支瓊江則發源于四川樂至縣,古名大安溪、安居河,這也是安居古城得名的由來。瓊江上游另有一地同樣名為安居,遂甯的安居區安居鎮。可能古人太喜歡這個名字、太渴望有個地方可以安居樂業了,湖北隨州、山東濟寧、四川三台都有古鎮與之同名。
但安居只是個願望,僅憑地名並不能護佑一方百姓。明朝末年,烽煙四起,張獻忠攻克重慶、合州後,分兵進入安居。安居楊某率民團一千多人奮起抵抗,最終城破,安居百姓無一倖存,龍歸寺、波侖寺等寺廟也被毀壞。如今的安居民眾,多是湖廣移民的後代,古城內現存的湖廣會館、齊安公所,既是那些移民鄉愁的寄託,也是那段歲月風雲的見證。
湖廣會館
山水怡情中,安居地靈人傑。僅明清兩代,安居便孕育出200名舉人,23名進士,4名翰林。其中以王家為盛,“一門三進士,父子兩翰林”,乾隆御賜“科甲坊”牌匾。清代名士談昌達詞曰,“只有王家科第盛,街頭高聳木牌坊。”
“安居八景”之“石馬呈祥”,也與科舉及第有關。相傳安居城東峭壁臨江處有石嶕嶢,形如石馬,岩間歲有落石,前人以為科舉之占,屢試不爽。
科甲坊
知道了這些故事,再看這安居古城時也生出了不一樣的感覺,不但是行走在景色之間,還是徜徉在歷史當中。山不再只是山,雖然仍自無言,水也不再只是水,雖然仍自流淌。
心也因此靜下來,在清新的空氣中,慢悠悠地逛著古城,品著特色小吃,不時和當地居民聊上幾句家常。或許,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模樣。
古城周邊的萬畝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