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萌的寵物界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毛孩子們也像人類一樣用各種各樣的排名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臥底寵圈已久的有寵君特意總結了自己歷年來的所見所聞,為大家帶來每週四更新的有寵福布斯!嘮嘮咱寵圈自己的事兒。
如果說狗是人類的朋友,那貓就是人類的女朋友。對工作繁忙的都市人來說,“潔身自好”還不需要出門遛的貓咪是非常好的寵物選擇。在有寵君的身邊,也不乏一些癡情貓奴,鏟得一手好屎,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怠慢。其實關於鏟屎這件事,各國人民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們的貓主子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征服世界,不信你看,各國的貓文化早已自成一派。
-中國-
中國古代關於貓的傳說很多,多數都認為貓是吉祥的象徵。古人雲“貓有五福”,這五福即使“五福臨門”之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紅牡丹配以貓戲彩蝶的圖案也是我國傳統的長壽富貴圖,“貓蝶”即“耄耋”,“牡丹”象徵富貴,既有對長壽的祈盼,也有對富貴安康的追求。
生活需要儀式感,我們的祖先也深諳此道。古人言養貓為“聘貓”,是恭恭敬敬請來捕鼠的。既言“聘”,就定有所表示。如果是野貓的孩子或者貓販子的貓,就要將小魚穿成一串,給母貓送去,以示鄭重和感謝,風風光光接貓咪進門。而如果是主人的貓所生的小貓,那麼就要給主人鹽以致謝。鹽通緣,“裹鹽相迎”,也不枉這一段人寵情誼。
-日本-
日本人愛貓,是全世界都出了名的。從古老的《源氏物語》到流浪貓的天堂田代島,恬淡優雅的和風中一直都有貓咪的可愛身影。
傳說在江戶時代,曾有個富戶叫做越代族,世代染布為生。而後世沒落,少爺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竟然對自己的貓小玉說,“呐,人家都說仙鶴可以報恩,你也報恩給我拿點錢吧”。結果貓咪竟然真的就給他帶回了金幣。少爺很開心,可是貓咪卻日漸消瘦。有一天少爺偷偷跟著貓咪想看看它是怎麼拿到金幣的,結果發現貓咪舉著右手對著空中祈禱,“拿我的血換金幣,拿我的肉換金幣,拿我的骨換金幣……”說完這段話,貓咪消失了,留下了三枚金幣。少爺大受感動,從此奮發圖強。這也正是招財貓的由來。
在“神佛各奉”的日本,貓咪是唯一可以跨越諸神之間,可以被廣泛接受和供奉的特例。同時,日本每年的2月22日是“貓之日”,自1987年至今每年都會自發慶祝,在節日時,貓奴們會真誠感謝貓咪陪伴,和貓咪共度快樂節日。
-埃及-
在尼羅河的三角洲地帶,貓神貝斯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崇拜主體。早在西元前2000年,貓首人身的女神貝斯特就被繪製在古埃及寺廟的壁畫上。現今的埃及博物館中,也保存著大量與貓咪有關的塑像、畫作、甚至木乃伊。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裡,貓本身就是神明的象徵,埃及人愛貓已經達到了極致。傳說中,拉神化為貓,打敗了阻止太陽升起的巨蛇阿波菲斯。養貓的家庭都對貓非常恭敬,即便是無意中誤傷致死了貓咪,事主也會被判死刑。而如果家裡養的貓出現了意外死亡,全家人都要把眉毛剃掉以示哀悼,並將貓咪做成木乃伊,尊貴埋葬,期待其重生。上世紀80年代,曾有埃及農民在自家挖出了一個藏有30多萬隻貓咪木乃伊的盛大貓墓,距今已有3000年,其規模之宏大,令人感歎,而古埃及人對貓的感情,也可見一斑。
-義大利-
日本作家莫莉薊野曾出國一系列有關於義大利貓城NEARGO的繪本——《貓國物語》系列,繪本中描述了一個義大利米蘭南方的城市,人與貓和諧共處。NEARGO是一座睡貓形狀的小城,由兩萬人口與一萬隻貓組成。在這裡,人和貓和平共處。貓咪們可以自由出入市場,要是魚販攤上的魚被貓咪叼走,魚販不但不會生氣,反而會笑不攏嘴地打上“貓咪推薦”;不論是玩具店還是圖書館,貓咪都可以大搖大擺,放心的出入,到處都能發現酣睡的貓咪。小城裡會舉辦盛大的貓祭典,屆時,全城的人都會戴上貓面具,馬戲團的演出。小城的郵戳就是貓咪的足印、出產的啤酒與香煙標籤上也都印有貓,路燈是貓的造型,市旗標誌就是一隻撐著拐杖的貓。人與貓在這裡都可以安心生活到老。
這個繪本暢銷全球,也為愛貓者們描繪了一個關於貓的烏托邦。雖然真實的NEARGO是不存在的,但是義大利人對貓也是非常喜愛。在首都羅馬的古跡區,廢墟掩映的羅馬神殿下藏著二百多隻慵懶的貓咪。舊時的榮耀歸於塵土,如今這裡是貓咪的樂園,更是全球愛貓者都非常喜歡的貓之國度。
-泰國-
相傳在很久以前的泰國,古老的廟宇中收藏著大量上古神器。而神廟的如果,就是由兩隻貓日夜看守。除了國王和大祭司,任何人都不能靠近。然而有一天,由於守衛貓的妻子生產,貓丈夫回家探望,狡猾的精靈便趁這當口偷走了一件珍貴的神器。國王驚慌,出動舉國之力進行搜查尋找,卻毫無所獲。最終,還是貓夫婦不負眾望,尋回了神器,保障了皇家的安全。
此後,為了彰顯守衛貓咪的尊貴,泰國規定,只有王室成員才可以豢養此種貓咪。這也正是泰國暹羅貓的由來。
在古老的泰國,暹羅貓是神秘的禁宮之寶,被譽為貓中王子,三餐都有專人料理。因此泰國人也非常尊重貓咪。及至今日,泰國建有專業的暹羅貓繁育中心,以及受政府資助的貓館。館內珍藏著數百隻貓咪,參閱不需要門票,參觀者卻紛紛資自願捐助大額鈔票為貓咪買糧。
-比利時-
在比利時的小鎮伊普爾,五月的第二個周日,不僅是母親節,還是“貓節”。“貓節”的誕生還有一段慘痛的歷史,在1410年前後,當地曾是著名的織衣重地,而繁榮的商貿也伴隨著災禍,由於囤積毛料過多,當地鬧起了嚴重的鼠患。為解決鼠患,當地人開始養貓。貓咪解決了老鼠問題,卻大量繁殖無法控制,因此,這些迫不得已的商家只能將過量的貓咪從市政廳樓頂拋下,以減少負擔。
而今日所看到的“貓節”,已經從虐殺貓咪變成了向貓咪致敬。在“貓節”的這一天,比利時人會穿上貓咪服飾、畫上貓鬍鬚、戴上貓耳朵在鎮上遊行表演,歡迎貓咪的到來,向這座小鎮曾經的英雄致敬。
-俄羅斯-
戰鬥民族的後裔對貓咪卻非常柔情,許是受到了彪悍的民風影響,俄羅斯的貓咪也從小可愛變成了貓大人。俄羅斯著名的聖彼德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就由嚴肅的貓大人打點。早在彼得大帝時期,為解決宮中鼠患問題,彼得大帝便從荷蘭進口了一大批貓養在冬宮。“貓咪軍隊”也不負期望,在冬宮盡忠職守,開枝散葉。也正是因此,直至今日,博物館還留有大量的貓咪,它們有自己的牌照,還有專人照顧,日常時間則在博物館內抓抓老鼠,巡視館務,好不快活。
而為了表彰這只“貓咪軍隊”,自1998年開始博物館便設立了艾爾米塔什貓咪日,在這一天,博物館的所有貓咪會全員出動,館內還會舉辦各種跟貓咪有關的活動,讓貓迷們大飽眼福。
其實貓咪的歷史也正是人類成長的歷史,各個國家對貓咪的態度也都能隱隱表現出國家性格和風範,惜貓識貓,拜貓理貓,都帶著對貓咪濃濃的情感,感謝陪伴和分享,感謝一路以來的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