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順成的八寶蓮子粥
萬順成坐落于遼寧路與長春道交口處。20世紀三四十年代它經營的品種很多,但最能招攬顧客的要算當時的“八寶蓮子粥”。50年代人民生活水準提高,該店承受力有限,只好減少品種著重數量的增加,八寶蓮子粥也被取消了。
十錦齋的罎子肉
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南市永安街上的十錦齋飯莊燉“罎子肉”是正宗和出名的。十錦齋飯莊是座大眾化的中型飯館,拿手菜肴是津味八大碗,因為罎子肉更受顧客歡迎,所以將八大碗中傳統的紅燒肉改為罎子肉了。罎子肉是用盛醬菜的罎子把豬肉燉熟而不用鍋,故此得名。
五福樓油炸揚州包
上世紀40年代,南市永安街有一家小型蘇菜館—五福樓。該店從經理、會計、廚師到服務員都是揚州人,飯菜的揚州風味非常純正。五福樓的麵點是淮揚小籠包和炸 春捲。因天津人吃包子是內行,口味高,淮揚包再好也沒有炸春捲賣的火,後五福樓推出了比炸春捲味道還好的炸揚州包,成為五福樓的看家菜。
恩發德的羊肉包
鋪恩發德的羊肉包子是發麵羊肉西葫餡,皮兒薄餡大,選用精良羊肉絞餡,調以上好醬油和大蔥末、五香作料等,攪上鮮嫩的西葫擦成的絲。葷素搭配,味道鮮美無 比,而且絕無羊肉的腥膻之氣。隨著東馬路商業街的改造調整,“恩發德”、“東門臉兒”、“半間樓”羊肉西葫餡包子鋪不知遷往何處。
天盛號的青醬肉
天津的天盛號即是曾在北京天盛號學徒的季拱臣開辦的。天盛號醬肘鋪的青醬肉在製作上有三大特點:注重時令。天盛號一年當中只在冬季進九以後才進料製作,一直到第二年夏季三伏過後才製成出售。製作全過程需8個月。成品可存放兩年不變質、不走味。
大福林的肉火燒及餛飩
大福林這個風味小吃店坐落在南市建物大街,北臨南馬路及平安戲院(今長城影院)。它的超向是坐西向東。門面左邊是煎鐺,右邊是餛飩鍋。門框上邊的牌匾大書“大福林”三個字。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國家建立包頭鋼鐵基地,為了發展配套商業,將大福林遷到包頭去了。
天昌厚的糖排骨和炸螃蟹
天昌厚是個江蘇麵館,位居中國大戲院對面天增裡的底商,地處繁華地區,店堂並不寬敞,為了擴大營業蓋起了小二樓。其實天昌厚的湯麵倒沒有什麼特色,卻是他的酒菜招人喜愛,其中糖排骨、炸螃蟹尤為大家鍾情,往往專程來此吃這兩款菜。這樣也沒維持幾年就煙消雲散了。
恩玉德的燒餅夾牛肉
恩玉德飯店地處和平路蘆莊子,離福仙池澡塘不遠,是一個三角形的兩層小樓。恩玉德是一個普通的回民飯館。節糧度荒時一度衰落,以後在改革開放時又恢復經營,但只賣燒餅夾牛肉了。
杜稱奇的千層餅和油酥火燒
當年南門臉一隅,魚市大街就有許多名吃小店,其中之一以做發麵的麵食而享譽本市的,就是杜稱奇老店了,門外一塊豎木匾,上刻“杜稱奇蒸食鋪”。杜稱奇老店在上世紀50年代末也被公私合營了。
天寶樓的醬雜樣
天寶樓坐落在和平區遼寧路,天祥商場後門對面。始建於1921年,專營熟食,醬製品;不僅自製醬肉風味獨特,加工精細,素有“老頭樂”之稱,其它醬製品亦特受津門父老青睞。
石頭門檻的素包
“石頭門檻”這一老字型大小,以其出售的都是素食品而享譽天津衛。它的歷史據說是從清朝末年就已經開始了。直至80年代重修古文化街時才得以恢復老字型大小。地址雖還在宮北大街,但已不是原址,更沒有了石頭門檻。素包雖然還有,但素席已然成了絕響。
芝蘭齋的糕幹
芝蘭齋糕幹創始於1928年,創始人是費效曾。他十幾歲就在一家糕幹店學徒,後來自立門戶。。在上世紀80年代末遷至南市食品街。
特此聲明:由於很多店面已經不在失傳所以圖片不正宗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