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就是立冬了。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意味著冬天的開始。
北京的秋天轉瞬即逝,炎熱的夏天剛涼快下來沒爽幾天,冬天就趕著來了~天越來越冷,轉眼氣溫就降到了零下。有男朋友的抱男朋友,有女朋友的抱女朋友,而我,就厲害了——
立冬圍著一口銅鍋,涮涮羊肉,才是王道啊!
【涮羊肉的來歷】
在北京,立冬的習俗是吃餃子和涮羊肉。餃子是北方大多數地區立冬都必吃的,而涮羊肉,就京味兒更濃,更具地方特色了。
其實早至清代宮廷,就有了立冬吃涮羊肉的規矩。因羊肉性溫補,有利於抵禦冬季的寒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冬天常吃羊肉,不僅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增加人體熱量,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幫助胃消化。羊肉營養豐富,體寒的人冬天容易手腳冰冷、臉色蒼白,可以趁這個時節多吃點羊肉進補。
關於涮羊肉的來歷,流傳的版本很多,歷史上也缺乏確切的考證(既然是傳說嘛,那聽聽就好)。
民間最常被採用的說法是:元代,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一日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發現有敵情。伙夫知道大帥急吃羊肉,傳統的燉肉又來不及。於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端上桌,就此慢慢流行。
造型別致的銅火鍋
【為什麼要用銅鍋】
銅鍋的導熱性好,炭火加熱時,熱量能夠徐徐揮發出來。而且銅的比熱容比鐵低,吸收相同的熱量時,銅鍋的溫度會比鐵鍋高,涮出來的羊肉會比較鮮嫩,口感好,更加鮮美。
自下而上貫穿的火筒,可有效地解決炭火燃燒後煙霧的流通問題,使用餐環境舒適。而且,高筒進氣口口徑小巧,可以簡單地通過控制空氣流入量直接達到控制炭火燃燒充分程度。
【涮羊肉的講究】
北京涮羊肉講究的是手切鮮羊肉,最忌諱吃凍肉卷兒——凍肉在銅鍋上涮,很容易就粘在銅鍋內壁上,燒焦夾不下來,時間久了還會糊掉變成黑渣,掉到鍋裡。
所以吃銅鍋涮肉,必須吃手切鮮羊肉。辨別的方式很簡單——首先,手切鮮羊肉肯定是柔軟的片,而不是堅挺的卷,所以都是片片折疊順著盤子碼起來的。其次,新鮮羊肉片堆疊起來,會有層間粘膜粘連在一起,將盤子立起來時很容易依附在盤子上,下鍋的時候把盤子端到鍋上,傾斜75°等幾秒,如果羊肉能扒盤,說明品質上乘。
老北京的鍋底通常就是清東加海米,再來點蔥段和薑片,還有一種神奇的食物——口蘑,其中豐富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種氨基酸類物質,使其味道十分鮮美,加到湯裡鮮到爆。
由於湯料口味比較清淡,從來不講究需要放多少味佐料,所以需要比較搭配厚實的蘸料——麻醬。
麻醬是涮羊肉最傳統的經典搭配——濃度正好的新鮮芝麻醬(現在許多店為了更香,會在麻醬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花生醬)加上韭菜花與腐乳拌勻了,再撒入些許蔥花香菜提味。夾起一片剛剛出鍋的,肥瘦分明的涮羊肉,在醬料裡打個滾——滿口肥嫩的肉香與芝麻濃香,混合著韭菜花與腐乳的鹹香,羊肉本身的鮮味在其中得到了昇華。
追其原理,羊肉實際上是呈味核苷酸(陸地動物肉主要的鮮味物質)含量不高的一種肉,而麻醬小料裡的腐乳富含氨基酸和一些鮮味物質,可以增加鮮味,麻醬中豐富的脂肪包裹著肉片,起到了口感柔順的效果。
其實,不為別的道理,一句話就是——為了好吃!
冬天感覺餓得快,是因為你的身體要維持力量,身體中的能量消耗較快,吃下去的卡路里在寒風中飛快地燃燒——在這個多吃點也有理由安慰自己的美好季節,就算再寒冷,有了這一口美味的涮羊肉,也就不枉在冬天走一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