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快來嘗嘗清明的味道吧!9款清明傳統美食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品嘗時令美味也是一大特色,特殊時節品味獨特美食,感受傳統節日的氣息,更多的是對先輩的緬懷。人們此時喜歡外出春遊、踏青,不過如果您沒有時間出門,那麼不妨來場舌尖上的旅行。清明節作為我國歷史最為久遠的節日之一,早就已經形成了一系列屬於清明的民俗食品。

清明節吃什麼?

1、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幹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梅菜筍、花生等餡料包進麵團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饊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4、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5、薄餅

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裡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6、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一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7、螺螄肉

民間向來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這個說法來源於過去窮,買不起鵝的人家,每到清明前後就下河塘摸盆螺螄,用清水養兩天,然後夾去尾端,放點蔥薑辣椒煮熟,肥美的螺螄也能抵得上鵝肉的鮮美。讓人看著都流口水啊,香辣的口感,鮮美的螺肉,老酒喝喝,螺螄唆唆,很愜意!過去生活清苦,清明前後吃海螺,都覺得比鵝肉還鮮美,我們能有幸活在豐衣足食的當下,應該感激先輩們的拼搏奮鬥,才換得今天的美好生活!

8、蕨菜

蕨菜可能是山區最常見的美味野菜之一了,城裡人不必去鄉村農家樂就可嘗到,因為許多餐館都會在這個時節推出與蕨菜相關的配菜,諸如清炒、與肉搭配等。如野菜肉丸湯,就是利用地菜、芥菜、紫貝等,與五花肉泥一起攪拌後做成肉丸,用清湯煮,咬下去不失野菜的清香,還不油膩,頗得食客好評。

9、春筍

春筍,雖說與冬筍有些差別,不過脫掉冬衣、拿上鋤頭去山上挖筍子,本身就對城裡孩子和大人充滿了吸引力。在許多餐館裡,春筍炒肉、藠頭(或蕨菜)炒臘肉,都是這個時節的當家菜。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