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黑茶之茯茶與千兩茶的由來

茯茶,磚塊形蒸壓黑茶之一。茯茶屬於完全發酵茶,是所有茶類中加工工藝最複雜、生產加工週期最長、工藝最獨特的黑茶類產品。茯茶經渥堆、發酵及發花工藝產生金黃色的冠突散囊菌(AspergillusCristatus),其外形整齊如磚片,內質金花普茂,俗稱“金花”,它在茯磚茶中的含量與茶葉滋味、香氣密切相關,能直接影響茯磚茶的品質,人們把“金花”多少視為檢查茯磚茶品質好壞的標誌,並有“茶好金花開,花多茶質好”之說,且獨具菌花香,其湯色紅濃,香氣純正,滋味醇和。

茯磚茶約在1860年前問世。當時用安化所產的黑毛茶踩壓成90公斤一塊的篾簍大包,運往陝西涇陽築制茯磚。茯磚早期稱“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茯茶”,因原料送至涇陽築制,又稱“涇陽磚”。現在茯磚茶集中在湖南安化和臨湘兩個地方加工壓制,年產量約2萬噸。80年代初期,湖北蒲圻羊樓洞茶場,引用安化茯磚制法,獲得成功,年產量500噸左右。

目前生產的茯磚茶,分特製和普通兩個品牌,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原料的拼配不同,特製茯磚全部用三級黑毛茶作原料,而壓制普通茯磚的原料中,三級黑毛茶只占到40-45%,四級黑毛茶占5-10%,其他茶占50%。茯磚茶壓制要經過原料處理、蒸氣漚堆、壓制定型、發花乾燥、成品包裝等工序。其壓制程式與黑、花兩磚基本相同,其不同之點是在磚形的厚度上。因為茯磚特有的“發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條件外,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求磚體鬆緊適度,便於微生物的繁殖活動。茯磚與黑、花兩磚另一個不同之點,是磚從磚模退出後,不直接送進烘房烘乾,而是為促使“發花”,先包好商標紙,再送進烘房烘乾。烘乾的速度不要求快,以求緩慢“發花”。

茯磚茶外形為長方磚茶,規格為35*18.5*5釐米。特製茯磚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厚,湯色紅黃明亮,葉底黑褐尚勻。普通茯磚磚面色澤黃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和尚濃,湯色紅黃尚明,葉底黑褐粗老。每片磚淨重均為2公斤。1986年起,茯磚的規格逐步小型化。茯磚茶在泡飲時,要求湯紅不濁,香清為粗,味厚不澀,口勁強,耐沖泡。特別要求磚內金黃色黴菌(俗稱“金花”,學名稱之為冠突曲黴菌,內含豐富的多種營養素,對人體極為有益,金花越茂盛,則品質越佳)顆粒大,幹嗅有黃花清香。新疆維吾爾族人民最愛茯磚茶,他們把“金花”多少視為檢查茯磚茶品質好壞的唯一標誌。

千兩茶是安化黑茶獨有的。安化千兩茶全名安化千兩花卷茶,是安化的傳統名茶,屬於黑茶類。以每卷(支)的茶葉淨含量一千兩而得名(72.5斤,老秤16兩/斤)。安化千兩茶因其功用獨特,古樸大氣,香高藝雅,滋味濃醇,被稱之為“茶之俠者”、“絲綢之路上神秘的中國茶”。其製作工藝特殊,歷史上是安化邊江劉姓家庭不向外傳的神秘產品。包裝全系天然的環保材料竹篾,茶葉品質優異,保健功能顯著,且極具收藏價值。現被世人冠予“世界茶王”之美名,譽為“茶文化的經典,茶葉歷史的濃縮,茶中的極品”,是中華茶文化之瑰寶,也被喻為“中華茶文化的化身”。

安化千兩茶為圓柱形,高約147-167公分,直徑20公分左右,圓周約56公分-68公分,每支淨重1000兩(16兩老秤,合36.25公斤)左右。因是手工製作,所以每支千兩茶的大小規格有些許差別。現在為方便零售與飲用,用鋼鋸鋸成片,再加上外包裝。

千兩茶原料採用安化高馬二溪及六洞茶為代表的安化地道的黑毛茶。高馬二溪指文溪鄉的高家溪、馬家溪二處;六洞系思賢溪之火燒洞、竹林溪之跳魚洞,大酉溪之漂水洞、檀香洞,黃沙溪之深水洞,竹坪溪之仙缸洞。安化地處湘中,位於雪峰山脈北段,西起東經110.43.87。東止東比111.58.51;南起北緯27.58.54北止北緯28.36.37,是我國茶樹種植的黃金地帶。縣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酸堿適度,自然條件最適植茶,素為我國的著名茶鄉。包裝材料由楠竹篾簍、棕片、竂片(依次為從外到內)三者組成。

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縣內所產黑茶定為官茶。安化黑茶以量多、質好、價廉、適銷四大優勢順理成章地主宰西北“引茶”市場,最盛時,從安化輸出的“引茶”達4000餘噸。引茶分“陝引”、“甘引”兩種。“陝引”指茶商向陝西官方納稅認領的引票來安化採購的黑茶。茶色累,葉質較為細嫩,用蒸籠蒸軟後,以布袋包好,置於45度的斜形揉床自上而下反復壓揉,烘乾後即成。“甘引”是茶商向甘肅官方納稅認領的引票來安化採辦的色黃較粗黑茶。只須蒸後稍加壓揉或不揉幹後即成。“陝引”每包160斤(80公斤),“甘引”每包180斤(90公斤),都用篾簍包裝。一般到“陝引”占1/4,運晉、陝、察(察哈爾)、綏(綏遠)等省銷售;“甘引”則運陝西的涇陽壓成茯磚,轉蘭州市場銷售。但是引包體積龐大,包內疏鬆,長途運輸,佔用車船多,運費開支大、銷售成本增多;且篾簍笨重,起卸不便,又易破損受潮,影響茶葉黴變。

清道光(1821年)以前,陝西茶商駐益陽的代表委託行棧匯款到安化定購黑茶或以羊皮、皮襖等物換購,因資金不多,進貨較少,人稱“滾包商”。茶葉經蒸、揉、幹後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隨後改為小圓柱形;每支重100兩,稱“百兩茶”。既運輸方便,市場又很暢銷。同治年間(1862-1874年),山西茶商“三和公”茶行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用較佳的“陝引”原料,增重為每支1000兩,製成花卷茶,別名“千兩茶”。命名的含義,以外形篾簍花紋古樸秀雅,顯示土生土長的地方特色,卷內遍佈金花,品質優良,謂之花;踩成如一卷書,謂之卷。另名千兩,直接表明茶葉重量。千為大數,有大千世界、千年磨一劍(茶)、千秋吉祥之意。繼邊江、江南坪、小淹之後,雅雀坪、黃沙坪、唐家觀、酉州、橋口、東坪等處也相繼製造,盛時經營千兩茶的廠商達三十余家,年產3-4萬支。主銷山西、陝西、寧夏、內蒙、河北及察哈爾一帶。特別是當時用駱駝運輸最為方便。

創制初期,茶行雇請邊江劉姓人家操作。千兩茶工藝特殊,踩捆是一道關鍵工藝,不僅體力消耗大,更需要一定技巧。曾有人用水試浸花卷茶經七年茶心不濕。新中國成立後,安化黑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950-1957年,白沙溪茶廠共產千兩茶17560.16噸。1955年產品成份標準:含水份18%,含雜質2%。1958年產品檢驗標準:淨重36.25公斤,正差0.4,負差0.2;付料水份13%,出廠水份14%;含梗2%,灰分7.5%。成品內質和形狀要求:圓柱長146.7釐米,圓周62.7釐米;色澤黑潤,香氣純厚,滋味濃厚純和,水色深黃,葉底暗褐尚勻。

至1958年,鑒於這種茶的製作勞動強度太大,季節性強,生產效率低於,在不改品質的前提下,壓為2公斤重的花磚,千兩茶因此停產。事隔25年之後的1983年,時任白沙溪茶廠主管業務的副廠長、原中國茶葉學會理事的王炯南同志,為不使千兩茶的獨特工藝失傳,組織人馬重新恢復生產。但這時不僅職工的捆踩工藝已經生疏,蔑工編出來的蔑簍如管樂隊的大喇叭,費盡周折才尋訪到編簍老藝人。當年恢復生產300余支,職工經受了一次技術練兵。此後又中斷14年。至1997年,我國的經濟建設蓬勃發展,為滿足茶葉內外貿易日趨繁榮,對千兩茶的要求,又重新提到議事日程。近年發展很快,到目前止,縣內經營千兩茶的廠商已恢復近200家,千方百計擴大生產。現千兩茶系列有“千兩茶”、“五百兩茶”、“三百兩茶”、“百兩茶”、“十六兩”。“十兩茶”等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