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口袋裡別一支鋼筆,胳膊下夾著一本世界名著,這是上個世紀文藝青年的經典造型。這根鋼筆不是英雄就是金星。隨著時代的變遷,用筆寫字的人越來越少,英雄和金星也在歷史長河中浮浮沉沉。
幾十年歲月流轉,鋼筆市場又漸漸回暖,從文具盒裡逐漸淡出的鋼筆正以更高端的形象重回大眾視線。來自中國制筆協會的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自來水筆的總產量為3.05億支,同比增長17.31%。這其中,把重點轉移到中高端筆的英雄逆襲了,而北京人更熟悉的金星卻漸漸消失了。那麼,我們的金星鋼筆去哪兒了呢?
南英雄,北金星,當年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鋼筆品牌,而北京人最熟悉的就是金星了。創建于1932年的金星1952年由上海遷京,當時有工人132人。五十年代,久負盛名的28大金星、26小金星是當時的代表產品。
據北京地方誌《一輕志》記載,其產品1958年產品開始出口,1965年有76%的產品出口。1992年,北京金星制筆工業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2847.8萬元,產品銷售收入3110.9萬元,固定資產原值3136.1萬元。1998年,產值下降至1812.6萬元。
2010年前後,金星宣佈破產。在北京產權交易所的官網上,仍然能找到當年的拍賣公告:受破產管理人委託,北京陽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將於2010年 12月7日上午11:00對北京金星制筆工業公司破產實物資產(包括存貨和設備)進行公開整體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