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奧迪與上汽的廣島之戀在汽車圈引發了熱議,一時之間滿城風雲各種言論議論紛紛。回顧近年來車企間的合作,我們不難發現不少車企的造車理念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單純的閉門造車,更多的是車企間基於平臺、技術、資源的各種戰術聯盟。
而在眾多的合作車企中,日系的動作尤為突出。以豐田為首的車企在憂患意識的驅使下,不斷向外吸收新的技術,與本土車企強強聯手,以抱團的陣勢抵禦外來競爭者的猛烈衝擊。反觀國內的車企,能夠產生深遠影響的深度合作大多為與外國車企合作,更多是以合資的形式合作,涉及技術類的合作可謂是屈指可數,這無疑是悲催的。
日系廠商為何強強抱團
日系車一直以來都是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豐田、日產—雷諾聯盟、本田各占一面江山。
得益於大眾集團的排放門事件,豐田汽車坐穩全球老大的位置,靠的就是在近幾十年的時間裡招兵買馬,先後入主了斯巴魯、馬自達、鈴木等車企為的就是彌補自身的缺失。豐田與馬自達深度合作將自身的混合動力系統“許配”給馬自達,而馬自達則提供“創馳藍天”技術以及超前的外形設計給豐田汽車,讓原本中庸的豐田品牌變得更加年輕,駕駛感覺更富有樂趣。緊接著又是與斯巴魯合作,向外取經獲得了無框車門以及六合鏡防撞梁等高科技技術,甚至連車型都和斯巴魯類似,豐田的86便是很好的代表作。
相比于豐田的大動作,日系老二日產同樣沒有閑著,在與雷諾進行戰術聯盟後,日產又與本土的三菱汽車聯誼。一方面看重了三菱在東南亞的市場資源,另一方面借助三菱汽車的銷量。在三菱的加入後,日產雷諾聯盟的總銷量有望與大眾集團相抗衡,擠入全球車企排名前三。
自主品牌大都呈現一枝獨秀的局面
眼看著全球車企的聯盟分佈的格局已經非常清晰了,日系選手紛紛抱團取暖,但自主品牌車型依然不動聲色,堅持不抱團、閉門造車,甚至有不少車企仍然在走老舊的模仿外資品牌車型的道路,這無疑是可悲的。看到這肯定有不少網友會說“自主品牌沒有抱團那不是因為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起步晚,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技術所以才沒有抱團的必要。”
其實細想一下,我國的自主品牌就真的那麼不濟嗎?其實不然,像我們自主品牌的比亞迪在2015年6月份比亞迪的新能源車銷售達到5037輛,超過了電動車老大特斯拉,成為了全球第一。並且比亞迪也掌握了電動車最為核心的電池技術,它的(磷酸鐵錳鋰電池)技術已經是全世界領先水準。
再來說說我們的吉利汽車公司,自從收購了富豪之後,吉利汽車在全球的國際地位就一發不可收拾,並且銷量也是節節攀升。根據最新的資料表示吉利汽車在去年銷售累計高達55萬輛,這個在當時看似是“蛇吞象”的舉動實質上成為了吉利汽車的一個歷史轉捩點。在取回公主的6年裡吉利汽車在富豪的技術支援下推出了—KC平臺、FE平臺和CMA(富豪s40平臺)。並且在設計、安全等方面同樣有巨大的突破,像是吉利旗下車型搭載的ACC自我調整巡航系統、城市預碰撞系統、PAS半自動泊車系統等在富豪上面的七大安全科技都一一裝備在了吉利的車型上。
看到這些,還有人會說自主品牌是拿不出技術拿不出實力的車企嗎?其實我們自主品牌在國際的影響力遠高於我們國內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認知程度。但雖說自主品牌都有自家的獨門本領但它們之間的技術合作卻少之又少,大多呈現一枝獨秀的局面。像是吉利以及富豪,在自身的領域取得了成功,但這對於我們國內其他的品牌並未起到一個帶領作用,換而言之就是自主品牌之間仍處於相互競爭的階段,比亞迪掌握了電池技術但不願意與國內其他車企分享合作,而吉利在花費重金吸收富豪的技術也只是收著掖著自己用,被迫無奈的其他的自主品牌也就只好走低端路線。
好東西要拿出來,自主品牌才能進步
試問哪家車企願意把自身苦苦專研的技術對外分享呢?我想這肯定是絕大多數網友的疑問。但在如今汽車市場逐漸萎縮,國內汽車市場逐步被合資車系“蠶食”的刺激下,“集體抱團取暖”將現階段掌握的技術進行融合,加速自主品牌的技術增長以尋求儘早突圍,儘早擺脫自主品牌低端廉價的路線無疑是現今急需解決的當務之急,而車企間平臺、技術、資源的各種戰術聯盟就是這實現這一目標的一條捷徑。
【總結】
說了這麼多,教授也只是一顆“愛國之心”在作怪。通向成功的道路往往都是披荊斬棘的,但強強聯手也許能為你開闢一條成功的捷徑,但這條捷徑是否願意去走,就要看車企們是否願意跨出這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