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曾經兩次被拋棄,如今卻被賓士當“寶貝”

前段時間,有國外媒體報導,稱戴姆勒高管表示將投資110億美金進軍新能源,並且計畫研發10種新能源車型,其中三種將歸於Smart品牌車型中。

從新聞裡可以看出,戴姆勒公司對Smart可謂是“寵愛有加”。然而,如今備受寵愛的Smart,卻曾經兩次被拋棄。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一個叫尼古拉•海耶克(Nicolas Hayek)的瑞士人,萌生了創造一輛與眾不同的微型車的想法。

這個尼古拉是誰呢?

SWATCH手錶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個尼古拉就是SWATCH手錶的母公司SMH集團CEO,也是SWATCH手錶的創始人。

沒聽過SWATCH的,應該也在商場裡見過這個牌子:

尼古拉老爺子作為一個手錶公司創始人,為什麼會想到造車呢?這就要聯繫到當時的手錶產業的發展來說了。

在70年代的時候,瑞士手錶曾陷入低谷,為了度過難關,尼古拉老爺子研發出了一種新的製錶工藝,讓手錶變得更加輕薄,從而一舉讓SWATCH手錶聞名世界。

從這次超薄手錶工藝的成功當中,老爺子就發現,輕薄小巧的手錶更受大眾的歡迎。於是,老爺子又嘗試著推出了色彩豐富,外形時尚小巧的塑膠殼手錶。結果自然是這批手錶大受歡迎。

受到手錶趨勢的啟發,尼古拉老爺子就想到:汽車既然和手錶同樣是身份的象徵,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汽車也將趨於小巧和時尚?尼古拉把這種小巧又時尚的汽車概念稱為“swatchmobile”。他還成立了一家機械公司,想要設計一台雙門雙座的混合動力微型車。(沒錯,Smart最初就是為了混動而生的。)

第一次被拋棄

大概是因為覺得隔行如隔山,尼古拉老爺子並沒有選擇獨立研發,而是選擇找一家有豐富造車經驗的汽車公司合作。1991年7月,尼古拉找到了擅長製造小型車(Polo、Gol等)的大眾汽車並達成了初步的共識。

但是車子還沒造出來,大眾的CEO就換成了斐迪南·皮耶希(保時捷創始人的外孫)。小皮一上臺就把“swatchmobile”項目給停了,因為當時大眾正在研發車型相似的LUPO,小皮覺得自家四門四座的LUPO更有前景,沒必要花功夫陪一個“門外漢”玩。

於是,Smart還在圖紙上的時候就遭到了第一次的拋棄。

第二次被拋棄

一看大眾不想合作了,尼古拉老爺子只能去尋找其他的合作夥伴。但是問了一圈,寶馬、菲亞特、雷諾、通用統統都拒絕了尼古拉老爺子,大家都不看好這個還在圖紙上的項目。最後,尼古拉找到了戴姆勒公司,戴姆勒竟然同意了合作!

為啥戴姆勒這麼爽快的同意合作呢?

因為早在70年代石油危機的時候,戴姆勒就有了製造微型車的計畫,在1982年的時候推出了一台名為“NAFA”的兩座微型概念車。NAFA同樣以微型城市車作為開發概念,前置引擎四輪驅動。這款車最終沒有量產,是因為在碰撞試驗中安全係數不過關,再加上後來石油危機過去,造微型車的計畫也就此擱淺。

這一次尼古拉帶著他的微型車計畫來尋求合作,戴姆勒公司想起了當年被擱淺的“NAFA”,於是爽快同意,重啟微型車計畫。

1994年3月4日,戴姆勒- 賓士正式宣佈將與SMH公司共同注資,成立賓士微型汽車公司(MCC),SMH出資5000萬瑞士法郎,掌握公司49%的股份,而戴姆勒- 賓士公司則佔有餘下51%的股份。新工廠成立的時候,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與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在內的政界要員紛紛出席。

1995年,Smart的雛形成功開發。尼古拉老爺子覺得,這車是我家設計的,概念也是我家提出來的,必須要用我家的名字“SWATCH”來命名,比如“Swatch mobile”或者“Swatch Car”。

但是戴姆勒方面覺得,這名字太不時尚、太不洋氣了,堅決不同意。可是也不能為了名字就和合作夥伴撕破臉啊,於是戴姆勒機智的想到了一個好方法:

Swatch+Mercedes+ART=Smart

就這樣,Smart之名誕生了。

1998年3月,MCC推出了第一款Smart城市微型車,然而這款車卻並沒有立即投入生產。因為,戴姆勒公司經過檢測,發現這車的動力輸出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穩定性,為了進行改良,戴姆勒決定延遲上市時間,並且任命了新的主工程師,進行大幅度的改正。把smart 原型車的底盤降低、寬度加大,並在懸掛及轉向系統方面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1998年10月,Smart的第一款車型Smart City(後改名fortwo)成功在歐洲九大國家發佈。因為Smart City搭載了3缸汽油引擎而非油電混合動力系統,嚴重違背了尼古拉老爺子的初衷,所以尼古拉老爺子一氣之下,拋棄了這個“親兒子”,撤資了。

被“寵愛”的Smart

雖然被“親爹”拋棄,但是戴姆勒公司倒是非常喜愛這個“孩子”。不僅花錢買下了尼古拉老爺子拋掉的股份,還在2000年的時候,清理了所有股權債務,將MCC正式改名為Smart GmbH。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Smart。、

實際上,Smart推出後雖然一開始賣得挺好的,但是後來的銷量並不理想。在2000年的時候,戴姆勒公司和克萊斯勒合併,Smart也跟著成了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旗下的一員。在此期間,Smart 車型被改造成跑車甚至四門小車,但是銷量慘澹。

從2003年到2006年,三年時間,Smart不僅沒給戴姆勒賺錢,反而虧損了40多億歐元。即使是這樣,戴姆勒也沒有直接砍掉Smart,只是削減了一部分Smart的投入。

2006年,戴姆勒和克萊斯勒“分手”之後,Smart的發展才稍微平穩一點。直到2014年,和日產-雷諾合作,Smart的持續虧損才有了轉盈利的跡象。

雖然Smart曾經兩次被拋棄,連最初的親爹都不要自己了,如今卻被戴姆勒-賓士當成了“掌上明珠”。相比之下,同樣是虧損的邁巴赫直接被停產,然後變成了梅賽德斯-邁巴赫,刀妹只能感慨一句“時也,命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