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80年代末,絕大多數中國人還對這個東西聞所未聞,然後短短幾年,它就迅速成為中國的象徵符號,幾乎可與長江長城、黃山黃河並駕齊驅。
我們不太方便把長江長城掛在倒車鏡下面,但是中國結可以。從90年代開始,它迅速佔領了中國人的節慶、婚禮、日常裝飾,乃至城市景觀。
從某個角度說,這是一場超級成功的文化行銷。
接下來你將看到:
● 繩子是人類歷史的一大謎團
● 繩子的神秘力量變成日常審美
● 要說繩藝,還是明清人
● 臺灣同胞打撈了中國結,然後交給小商品市場
為這個選題激動了好幾天的值班編輯 / 老梁
繩子是人類歷史的一大謎團
-+-
人類什麼時候學會了製作和使用繩子,這依然是考古學界的一大懸案。
人類可能很早就會使用自然界的材料,比如藤條、樹皮,作為捆綁或連接的工具。但從自然材料中加工出繩索,對早期人類而言是一項非常高科技的技能。因為繩索意味著,人類使用工具的歷史從原始材料走向了複合材料的飛躍。
有了繩索,原始的材料,比如石頭、木棍,就可以組合成更複雜的工具——斧頭、長矛、弓箭、投石器。但是繩索易於朽壞,我們只能從石器時代的一些工具,比如箭鏃、石斧上,推測出當時人類使用繩索的狀況。
● 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的仰紹文化石器陶器上,記錄了人類用繩索,將木棍和石器捆綁起來,製成石斧的方法
2015年,歐洲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距今4萬年前的小玩意兒。
它由猛獁象牙製成,上面有均勻的鑽孔,這是已知最早的、用來編制繩索的工具。它是我們今天人類的直系祖先剛剛抵達歐洲時留下的。
而在山西省陽高縣許家窯村,距今10年前的遠古人類留下了更古老的繩索痕跡。在這一片古人類遺址中發現了上千個石球,同時還有數以百計的野馬化石。
考古學家推測,這些消失在進化長途中的許家窯人是一群技術高超的獵馬者,他們投擲用繩索連起來的石球,準確地絆倒野馬。這說明,至少在10萬年前,人類就學會精巧而牢固地
用繩索打結。
在這樣實用的技能之外,繩結才被賦予了“結繩記事”和宗教祈禱的含義,也有了對繩結的審美。
繩子的神秘力量變成日常審美
-+-
作為一種吃飽了就容易想多的物種,人類很快對繩結產生了審美和神秘崇拜。
中國的仰紹文化中,繩子編織的網出現在大量陶器花紋中。
在日本,西元前12000年到西元前300年的時期,居民也廣泛用繩索圖案裝飾陶器,也就是日本歷史上所謂的“繩紋時代”。
青銅器和玉器上,也都有繩結形象的存在,並產生了各種複雜的變形。
漢代建築中的瓦當,常常有將龍蛇盤成雙錢結的樣子(繩結的樣式之一,又稱同心結,形狀如兩銅錢相套),似乎寓意著某種神秘而不可測的力量。
● 瓦當上的雙錢結紋(漢代)
除了在器物上的裝飾,古人的衣服和配飾也是繩結出沒的地方。那時候的人們,穿著講究“寬衣博帶”,結的樣式就有束服之結、裝飾之結。
●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圖中由左至右第三人腰間佩有簡易蝴蝶結)
●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圖中左側第一人衣帶上的結飾)
上層貴族又喜歡在腰間佩玉器和珠寶,便以編結的繩子加以連綴。於是繩結的技藝也得到豐富和提高。
● 東周信陽楚墓出土的彩繪木傭復原圖(圖中二人腰懸玉璜、玉璧、彩結、彩環組佩)
身上的各種結多了,便有相應解結的工具,名為“觽(xī)”。佩觽也表示男子跨入了成年的行列。
● 龍紋玉觽(西漢)
南北朝文人騷客的詩句已經將某些種類的繩結(典型為同心結)賦予男女間美好情愫的意義。
信佛的南朝梁武帝蕭衍,就曾吟誦“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這類風氣到唐代達到鼎盛。
詩仙李白《擣衣篇》中,描寫了少婦思念軍戎在外的丈夫,內中便有“橫垂寶幄同心結,半拂瓊筵蘇合香”。吟誦同心結的詩句還有劉禹錫《楊柳枝詞》、王建《贈離曲》等。孟郊的《結愛》更展現了一個女人心中千轉百回的“情結”:
“心心複心心,結愛務在深。
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
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
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
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
● 雙鸞銜綬紋銅鏡(唐代),圖中鸞鳥嘴銜飄動的系有“同心結”的綬帶
要說繩藝,還數明清人
-+-
到了明清時期,繩結工藝應用更加廣泛。
彼時皇帝老爺們已經對這類工藝品相當青睞。從目前所知的材料看,明孝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明孝宗坐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屏風兩邊懸掛的盤長結)
● 系有結飾的宮廷如意(清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的繩結技藝(時稱“打絡子”),就成為了判斷宮女是否合格的一項手藝。
據《宮女談往錄》一書說,
“宮人出宮,都能帶出一雙巧手去。……尤其出色的是打絡子,滿把攥著五顏六色的珠線、鼠線、金線,全憑十個手指頭,往來不停地編織,挑、鉤、攏、合,編成各種形象的圖案,真是絕活。”
有時宮女們能編成似蝙蝠的絡子,而特別受到太后的寵愛。
花樣多多的繩結工藝,在小說《紅樓夢》中也有體現。其書第三十五回裡,鶯兒回答賈寶玉打絡子的花樣就有“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塊”、“方勝”、“連環”、“梅花”、“柳葉”、“攢心梅花”之多,並且花色、用途不一。
眾多用品如轎子、彩燈、窗簾、帳鉤、笛簫、摺扇、扇套、眼鏡袋、腰帶、帽扣、荷包、香袋等,都能見到編結的蹤影,與平民百姓的生活聯繫也越來越緊密。
● 明代唐伯虎《吹簫圖》局部
● 香袋(清代)
臺灣同胞打撈了中國結,然後交給小商品市場
-+-
不幸的是,近代以來,戰亂頻繁,繩結這種不能當飯吃的民間工藝和閨房雅趣,自然被拋到時代浪潮的後頭。
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英文漢聲雜誌《ECHO》的編輯同仁姚猛嘉、黃永松以及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的陳夏生,決定打撈和整理中國傳統的繩結法,決定將這類繩結工藝總其名號為“中國結”,對其出刊、出書,在學校開設“中國編結藝術”課程,很快中國結便風靡島內。
● 陳夏生
臺灣的學人們又熱心舉辦“中國結”的展覽活動,除在臺灣島外,也在韓國、新加坡、美國等地巡展,擴大了海外的影響力。傳統的繩結,被作為國族、文化認同的吉祥物,推向了華人世界。原先作為香袋、玉佩附屬物的結,從配角變成了主角。
喜歡抒發鄉愁的餘光中,在這一時期也發表詩作《中國結》,將實物寓意中的家國情感分享給了更多的人。
● 餘光中《中國結》書影
由於受海峽兩岸隔海而治的影響,中國大陸大概在1988年10月召開的民藝學學術討論會上,才聽說對岸學人在“中國結”上的貢獻。同時,瞄準商機的生意人,則將中國結引進到了大陸的小商品市場,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眼球。
官方層面的認同“中國結”,也發生在這一時期。彼時有報紙說,臺灣星雲法師訪問大陸時,向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李先念贈送了刻有“吉祥如意”字樣的玉制“中國結”(見《李先念會見臺灣星雲法師》,載《人民日報》,1989-3-30,第2版)。
數年之後,高大上的《人民日報》已開始解讀“中國結”身後的愛國情感,說道:
“中國結,這個縈繞在世界華人心頭、流動在世界華人血液之中的情結,是高山大海無法隔絕、任何強大的力量也不能分割的一種剪不斷、撕不開、推不走、拂不去的情愫。它將與華人的生命同在,與世界同在。”(《剪不斷的中國結》,載《人民日報》 ,1994-3-7,第8版)
高校的學子是這一寓意的實踐者之一。上世紀末澳門回歸之際,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曾製作了1999個紅色的“中國結”,表達對澳門同胞的美好祝願和國家的祝福。
之後,中國結就成為了中國人家國情懷的“保留項目”。
它被寫入歌曲:
打個中國結 請春風剪個彩
願祖國的日月年年好運來
你鳳舞太平年 你龍騰新時代
你幸福的家園迎來百花盛開
——《好運來》 演唱 祖海
升騰的太陽是中國紅,
大大的喜字是中國紅,
編個中國結中國紅,
高揚的旗幟中國紅。
——《中國紅》 演唱 葉俊華
帶中國結 寫中國頁
讓全世界 一起鳳凰花燭夜
——《花燭夜》 演唱 鳳凰傳奇
被展示給外國友人:
● 孔子學堂向外國學生介紹中國的“傳統藝術“中國結,來源/國家漢辦網站
被豎立在無法計數的城市廣場上:
● 大慶城市廣場樹立的世界最大水上中國結
然而,這裡還有一個神轉折。
這些中國結的形式,大多數來自一種傳統的繩結——
盤長。
盤長是佛教的八種寶物之一,繩結沒有開頭,沒有末尾,回環往復不絕。佛教認為,這意味著貫徹一切通明,無始無終。這種花紋,在東漢末年隨著佛教傳入而進入中國。
● 四川綿陽東漢墓葬出圖的盤長紋磚
● 典型的盤長結就是這個樣子,沒錯,中國聯通的logo就是來自盤長結
“貫徹一切通明”顯然不符合中國群眾的口味,於是象徵“無始無終”的盤長,在中國民間被改造成子孫無窮無盡、幸福連綿不斷的中國特色寓意。
今天廣泛流行的中國結,其實是一個
來自印度的花紋。
參考資料:
梅慧玉:《結緣——訪中國結藝師陳夏生女士》,載《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十四種 第七年度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1989年7月;
曹振峰:《姚猛嘉與中國結》,載《裝飾》,1996(6);
陳夏生:《中國結的歷史面貌》,載《當代中華藝術的多點透視——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論文集》,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徐雯編著:《中國結》,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
梁詩晨:《從中國年看中國結》,載《尋根》,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