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人這樣稱頌紫砂陶:“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種神奇的、能與黃金珠寶比價的物質,是上天賦予宜興鼎蜀鎮一帶獨特的礦產蘊藏。
清代有人這樣稱頌紫砂陶:“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這種神奇的、能與黃金珠寶比價的物質,是上天賦予宜興鼎蜀鎮一帶獨特的礦產蘊藏。
紫砂地質成因不同會形成礦脈的天然差異,造成原礦的含鐵量、化學成分的各不相同;不同性質和溫度的燒造,也會使坯體的化學變化不同而呈現各不相同的質感和色相。紫、紅、綠三種基泥的紫、朱、米黃呈色,之所以往往會有不同的色澤效果,出現朱有濃淡、紫有深淺、黃有變化,是由於煉製、燒成等後天人為的差異。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運用,泥色變化的科技含量在不斷提高,紫砂泥料的色彩變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富,但愛茶愛壺的人們還是青睞原礦資源中品質精良的單純紫砂泥。如:紫泥(底槽青、清水泥)、本山綠泥(段泥、黃金段)、紅泥(朱泥、大紅袍)等,原滋原味,自然。雜七雜八的色澤,讓人產生猜疑,不放心,還是原礦好。
一、清水泥
當說到煉泥方式時,“清水泥”是指不加其他泥料直接粉碎煉製的單一泥料。不含他料的紫泥都可稱為“清水泥”。
清水泥,該泥為純的紫泥礦直接陳腐加工成熟泥(紫砂生礦泥外觀為石塊,成片狀結構,經露天堆存自然風化一段時間後,能分解成黃豆般大小的顆粒。用機械加工粉碎成所需的細度,加水調和揉練,便成『熟泥』。),我們稱之"普泥"。
當說到泥種品類時,“清水泥”是紫泥的一個品類,是赤鐵、雲母含量較高的一種純紫泥礦,宜興陶者習慣稱之為“普泥”、“紅紫泥”、“紅清水”。泥色醇和,泥質細膩,透氣性強,雜質較其他泥料少。燒成品顏色紅潤而溫和。使用日久愈呈紅潤。
二、底槽青
原礦按生成位置高低大致可分頭槽、二槽、底槽三類。“底槽青”即底層(深層)紫泥。
礦料未粉碎前,可見明顯散佈諸多綠色“雞眼”(燒成呈黃色)。成泥質細膩,色沉穩。坯色偏紫泛青,燒成後呈紫紅色,並有不均勻的細小金黃色或灰黃色砂粒,俗稱“金砂隱現”。在拼接流、把和身筒時,如果使用的脂泥含水量高,窯燒後“金砂隱現”會更加明顯。泡養後呈豬肝色。
三、本山綠泥
綠泥,主產于宜興丁蜀黃龍山,俗稱“本山綠泥”。原礦呈淡綠色,燒成後或呈米黃色(溫度低),或呈棕黃色(溫度適宜),或呈青銅色(溫度偏高)。
綠泥礦為紫泥礦層中的夾脂,時斷時續,時有時無,厚不過1米,薄僅10釐米。只有開採紫泥礦時才能間或附帶開採出綠泥礦,它的儲量少。礦物組成為雲母、高嶺石、石英、白雲母以及少量鐵氧化物及有機質。
本山綠泥,屬片狀團泥,其原礦表面如同貝殼般細膩而光滑,幾乎不含砂質。燒成後肌理豐富,色澤光潤透亮,青中略有黃色,顆粒清晰。
四、段 泥
段泥是原礦紫泥和本山綠泥的共生礦土,磨制後,顆粒結構的特徵是砂感強烈,所謂“骨多肉少”,俗話說,“泥是肉,砂是骨”,行家說紫砂泥泥中有“骨”。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
段泥料優質的特徵是紫泥顆粒不是很明顯。在本山綠泥裡似乎只起了改變其顏色的作用。有層次,象玉石。段泥燒不出本山綠色,本山綠泥燒出是很嬌嫩的一種純純的黃顏色。段泥燒成後的壺表質感豐富,用後有滋潤感。
五、黃金段
黃金段泥是段泥礦經風化的一層,其色澤分明,透氣性佳,為段泥中極品。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
原礦色澤油亮,截斷面細膩呈青色,在1170℃燒成後呈金黃色,1200℃燒成後呈青黃色,1250℃燒成後呈青色。
六、紅 泥
紅泥是紫砂泥主要泥種之一。宜興陶土中有一種叫做嫩泥的礦料,是接近地層表面的一種黏土岩,分佈在宜興丁蜀鎮周圍山區。嫩泥礦層的底部,有一種堅質礦石,開採時須用硬器掘之。古文獻說它是“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之乃變朱砂色”(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這種礦石就是紅泥礦。其礦物組成為伊利石、高嶺石、氧化鐵、石英和白雲母。
因含鐵量多寡不等,紅泥礦燒成後的色澤或紅中略帶黃,或黃中略帶紅,或紅中略帶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紅等基色,朱紅中透著橘黃,色豔而不妖。色彩的呈現與燒制溫度緊密關聯,使用越久越現沉穩氣息。
紅而不豔,紅得柔美,是紅泥色澤特點。色澤紅得過於豔麗,多數是泥料內添加了鐵紅粉。窯溫不足,紅泥呈枯黃橙色,水色不彰。窯溫稍高,則收縮大、變形、塌陷、鐵質熔點較易產生。窯溫燒足,光潔明亮,紅中略見橙色。紅泥可以分為朱泥、小紅泥,大紅袍泥,其區別是原礦層的不同及風化程度、煉製拼制的差異。
七、朱 泥
原礦呈金黃色或淺黃綠色的紅泥,其含氧化鐵量較其他泥高,在14%-18%之間。朱泥因含砂量低、泥性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由生坯至燒成,收縮率高達30%-40%之間,支撐度差,一般成品率僅約7成。故常用來製作小件器物和作為化妝土,作為紫泥坯件表層的裝飾用。
朱泥壺主要特性:結晶度高。泥的斷面接近瓷質,將壺蓋從壺口提出,可聞鏗鏹之金屬聲,以指彈扣,聲脆,音有共振。泥色如橘。泥料未燒前為橘黃色,燒成後紅色中透著橘黃,用熱水沖淋朱泥壺,立展嬌嫩的鮮紅色,氤氳中有紫光遊移。泡養包漿後紅色沉穩。含砂量低。和本山綠泥一樣,燒制後幾乎看不到顆粒。收縮率高。成型較難,收縮率高達30%以上,燒造過程中極易變形,生坯燒成率僅約7成。從古至今多制小品。含鐵量高。燒成溫度稍高,就會析出鐵質,出現火疵點。
八、大紅袍
大紅袍泥料低張力,收縮比幾乎達紫泥系的三倍,製作時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於增添紅泥豔潤調色之用,為傳說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極品朱泥之一。燒制時易起節皺、開裂、塌陷、變型、窯溫輕者偏黃易還原,重者變形起泡,成品率低。燒成後質感綿密、緊實細緻,持之扎實沉重、紅潤豔麗,泥中極品,無以倫比;泥胚含少許原礦顆粒,沖淋熱水後色變極大,呈紅中帶紫,養壺易現“包漿”之美。窯溫約1080度,收縮比約30%。
使用須先溫壺,親茶性高;泡茗渾厚醇和,柔順富口感,頗具泥中王者之風,適合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 特好、 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