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時期,游商走街串巷,短不了要吆喝,喊上幾嗓子,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有一種游商,靠手藝吃飯,他不吆喝,但比吆喝更為奇妙,肩背一個白油漆漆的小木箱,左手握著用兩張彈簧鋼片製成的響器,上尖下寬,樣子像放大了的鑷子,鋼片頂端的內側各有一個球狀凸出物,右手持一小鐵棒,鐵棒從響器中間的空隙中往上一挑,兩個球狀凸出物在簧片的作用下多次撞擊,發出的聲響悅耳動人低沉而悠長,能傳到很遠的地方。每當聽到這樣的聲響,就知道是剃頭的來了。
我兒時的頭差不多都是游商修理的,一來圖方便,就在家門口,夏天在樹蔭下,冬天找個向陽背風的地方,空氣也好,不用到理髮館排隊,二來價錢比理髮館便宜不少。
等我長大了,後來在詞典上知道了那響器統稱叫“喚頭”,剃頭用的喚頭具體的叫什麼,詞典上也沒有個確切的叫法。北京相聲演員王文林曾說過,北京叫“小兒肚”或叫“鑷”。
現在,滿大街上聽到的,大都是經過錄音放大的南腔北調的吆喝聲,既不雅又擾民,更沒有多少文化內涵,實在是不敢恭維。
(任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