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就讀小學一年級兒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法律規定和實際情況統籌確定。”
針對小學入學年齡截止日一事,教育部2月26日回應稱,《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又規定:“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
由於各省適齡兒童數量情況和教育資源的實際承載能力不同,一直以來,具體入學年齡截止日期由各省具體規定。因此,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是依法重申現行制度和做法,教育部不會統一規定具體入學年齡截止日期。(據人民日報用戶端)
針對“小學入學年齡截止日期如何確定”,專家、家長、老師發表了各自觀點↓↓↓
專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劉堅 |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
來源 | 北京青年報
由地方來決定孩子入學時間甚至將來可以考慮交由學校來決定入學時間,這種不“一刀切”的做法,更符合教育規律。
要改變家長“搶跑”心理,關鍵還在於對家長的宣傳和引導。家長要多一點理性,不要把早一天晚一天上學等同於是否“輸在起跑線”上,要理解孩子的自身成長規律。
周光禮 |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來源 | 中國新聞網
人的天賦、心智成熟時間各不一樣。有5歲甚至4歲早熟的兒童,也有7歲甚至8歲還懵懂的孩子,什麼時間入學並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成長成功。如果不理解教育規律,只人為揠苗助長,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好處。
喬杉
來源 | 北京青年報
教育是講究科學的,入學年齡應該根據科學而來,不能隨心所欲地“拍腦袋”。從教育實踐來看,很多提前入學的孩子,不僅沒能實現搶跑,而且遇到了各種困難和挑戰。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曾對數以萬計的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如果推遲一年上學(從6歲推遲到7歲),多動行為會明顯減少,學習表現也更優秀。科學家還發現,相對于女孩,男孩提前入學的危害更大,並非明智選擇。
從教育部的初衷來看,應該並不支持提前入學。現在的6周歲入歲,具有一定科學性。必須看到,社會上存在提前入學的衝動。不少家長不是出於科學,而是出於自以為是或者“良苦用心”,希望孩子早一點上學,以便在長大後的競爭中先人一步。誰都知道孩子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孩子在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有的會走得快一些,有的會走得慢一些。但很多家長都以為自家是天才,很少承認自家孩子走得慢一些。這一背景下,靈活入學應該是科學入學,不能只為順從一些家長的主觀願望便把科學棄置一邊。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小學入學年齡鬆綁,從民間熱議到制度破冰,顯然是一個進步,但就現實來看,別把靈活入學理解成提前入學。如何既能避免製造和助長提前入學,又能滿足一部分家長的需求(離6周歲僅差幾天或個把月而又確實具備入學心智條件),這其實提出了挑戰。
老師和家長這麼看
“
小朋友遲一年上學,是最幸福的一年
”
廣州蔡女士的女兒涵涵出生在2006年10月,比同年出生的幾個小夥伴晚了一年上學,她多讀了一年幼稚園,在近7歲的時候讀的一年級。
如今對於一年級就讀截止年齡可能有變動的話題,蔡女士認為,無論將截止時間定在9月1日前或者是12月31日前,“都會有家長糾結,不滿”。但從內心來講,孩子真正上了小學後,她感覺,功課、考試等壓力接踵而來,“就現在的小學生現狀而言,8月31日後出生的小朋友遲一年上學,其實是名正言順、最幸福的一年。”
“
提前入讀,孩子的生理、心理條件都未準備好
”
廣州天河某小學一年級老師們對此態度一致:將入讀時間再往前推,孩子的生理、心理條件都未準備好,“一年級的系統化學習,對於不滿6周歲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完成,無論是從握筆、專注力、模仿力、理解力等方面考慮,實在不適合再提前入讀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