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樂於看建築家居雜誌,看富人們住在500平方米的豪宅,但那不是我們的現實。我感興趣、並且記錄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德國攝影師邁克爾·沃爾夫(Michael Wolf)
邁克爾·沃爾夫拍攝的香港密集高樓照片,曾震撼了無數人的眼球。
今天,我們來聽聽他講述為何要拍這組照片,因為,背後的故事更震撼!
我是邁克爾·沃爾夫,我出生在德國。
我曾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在歐洲和美國工作過。1994年搬到香港居住,一直到現在。從1994年到2003年間,我總是忙著在外地拍攝,回到香港就是編輯圖片,沒歇兩天馬上又進入下一份工作。
一切的轉捩點出現在2003年4月。
SARS禽流感侵襲香港,很多人死去。有一天,我兒子放學回家對我說,爸爸你知道嗎,我最好朋友的父親昨天去世了……我的妻子當時完全崩潰,她說,“我要離開這,回德國去!”
這一走可能再也不回來了。這時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在香港已經生活了9年,我卻還沒來得及好好看看她。我竟然從未拍攝過這個驚人的不斷變化的城市——我感到內疚。
我對妻子說,你和Jasper(我的兒子)走吧,我要留在這裡,我要用我看這個城市的方式來拍攝它。
那時候所有的事物都異常沉默,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口罩。但對我來說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因為我找到了自己獨特地看香港的視角——香港密集的高樓大廈!
如果你看著這些照片,會發現它們有一個特定的表現手法:畫面中你看不見地平線,看不看天空。
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可能5倍大,可能20倍大,甚至100倍。我通過這些畫面,創造了一種對大都市的隱喻。
我不懼怕SARS,我每天早上6點出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一直走到傍晚6點,然後帶著膠捲回到暗房沖印。
這些巨大的沒有邊際的樓宇、不斷重複的圖形,當你仔細看時,會發現窗戶邊掛著很多小件的衣物。然後你會想像成千上萬的窗戶,每扇窗戶後面都住著一戶人家,想像他們如何生活……
除了高樓,我還對高樓背後的小巷裡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產生了濃厚興趣。
香港的街道是異常繁忙的,但當你一旦走進後巷,世界就完全安靜了。
在世界其他許多城市,如柏林、紐約、聖保羅,我從來不會走進一條後巷。
因為這些地方的巷子有一種危險感,你知道人們可能躲在某處,可能會搶劫你。
但香港的後巷不同,這裡,就是人們稍作休息的一個地方。總有人問我,你為什麼不多拍拍後巷的人呢。我說,沒有必要,我覺得他們用的物件所留下的痕跡,透露了更多。
後巷的狹小意味著每一寸土地都必須發揮作用,這裡是最佳儲物場所,一個工人、普通人存放工具的地方。
我在這裡,發現了普通市民面對現實生活,所做出的無窮的適應和創造能力。
後巷之如何晾曬拖把。
後巷之如何晾曬手套。
後巷之如何存儲鞋子。
後巷之座椅的臨時解決方案。
後巷裡充滿了修修補補後又能發揮新用途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在別的城市只會淪為垃圾,臨時椅子就是這樣的東西。
所以當我看到有什麼特別有趣的物件時,我開始收集它們。比如我對凳子進行了大量收藏,有超過一百件了,我總是會跟人們做個交易,一般付給他們500港幣,這是挺大一筆錢,但對我來說,這些東西是無價的。
後巷成了我最愛的步行穿梭香港的地方。我從2003年開始拍,最近又拍了一次,每次我都能找到新的沒見過的東西。
政府最近其實已經對13條香港後巷進行了整治測試,現在這些巷子完全變得枯燥乏味,沒什麼特別的了。我覺得有一件事真的特別特別適合攝影,就是記錄。記錄香港那些主要在城市翻新中逐漸消失的東西。
我把它視為自己的一種使命。
邁克爾·沃爾夫 《香港-後巷臨時方案》
展覽時間:2016年9月10日-11月12日
展覽地點:M97畫廊(上海市昌平路363號4幢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