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世界最土的建築

水岸山居,是位於杭州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的一個專家樓。

建築師王澍說,“它是國內最大的、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夯土建築”。

王澍,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他於2012年獲得了普里茲克建築獎,是獲得該獎項的第一個中國人。

來聽聽他關於這個建築的設計理念:

► 這個項目其實是設計的過程特別長。中間有4年,它的功能一直在變。這塊地是在一個山邊,水邊,其實這塊地就這麼大,而且這個地的地形是比較複雜的,曲曲彎彎的。

如果說是一個很大的房子,就很突兀。周圍的環境可以說是非常的關係脆弱,怎麼樣能夠合適,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最後想它應該是一個能夠隱身的建築。

從中國的山水畫裡找了很多靈感。因為中國的山水畫裡其實大量的主題就是描述如何在山中隱居,在光天化日之下,讓它隱藏起來。

我把它叫做瓦山,就是一座用小青瓦做成的一座山。在100萬片青瓦的連綿起伏的屋頂之下,隱藏了一個很大的建築。太陽照射下來它吸光,不反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隱身。

這種建築特別受啟發是明朝的謝時臣畫的一張山水。

中國典型的山水,底下有一個入口的一個橋,裡邊一個房子,院子裡面可以看到一間園林的書屋。外面,隱藏在後面有一個山,山頂上還有一個亭子。

但它的特殊性在於,謝時臣在中部畫了一個非常繁複的空間,就是這些樹、草、石頭,形成了一個非常密集的狀態,非常像是某種離你很近的大自然的感覺。草都長在你的旁邊,樹葉也在旁邊,就是這種感覺。

中國畫是需要特殊的眼睛看的。什麼叫特殊的眼睛呢?就中國畫不僅是要站在畫外去看這張畫的,中國畫的核心是要走進去,你其實是要帶著你的眼睛在那個畫裡頭看,很重要的是人坐在建築裡頭看外面的環境是什麼感覺?

它實際上像是一個故事,或者一個隱喻。

就是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關於隱藏這件事情,有如此奇妙的事情發生。

我曾經在86年的時候,在湘西,按照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的路線做過一個旅行。兩個村子之間,發現了一個小村子,叫洞庭溪。我看到了一個奇異的景象,就是一個村子可能100戶,每一棟房子都標準的兩坡頂的木結構的吊腳樓。

但它特殊之處在於村中所有的小街道,小巷子全部是用屋頂連接在一起的,所以那個村子走進去之後特別黑,陽光透過縫隙打下來,整個村子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黑白照片,是一個迷宮,同時是一個黑白照片。

所以我做這個房子的時候,我很明顯地受到這個回憶的影響。

我通過一個大的黃土牆,大概有17、18道黃土牆把它切割成了很多空間,有點像我們京劇或者昆劇裡面的折子戲,也就是說每個空間就是一折。

它每個空間相對之間有聯繫但是又是分隔的,相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這跟寫詩或者寫劇本,拍電影是很像,你怎麼樣一段一段地把它分出來。

比如說留園,你走進去才發現這個園子很大,一個巨大的世界,基本上就是我們傳統叫桃花源,這是個隱喻。

像這個建築的話也是一樣,入口其實是很小的。但它又像是一個中國畫的結構,中國畫你可以看到它的入口一般是在它的下部,我們叫做近景,近景這個地方有一個小橋,拐個彎,兩棵樹,大概是這樣,露出房子一角。

走進去你可以看到,這個房子非常大,最高的地方將近有18米的高度。

但是我們入口的頂壓到大概只有3米多,很低,你看到有一個很大的瓦的屋頂把這個口壓住,然後你從這個小洞進去。

迷路是一個基本的要求,我希望人在這裡迷路,因為你只有迷路你才能沉浸在這個世界中,你不是一個過客。

園林其實是一個很哲學的隱喻,它的意思是在任何地方你都有選擇。所以在這個裡面也是一樣,你會發現,去一個地方,至少有兩條路,有一條路可能是比較明顯的,有一條路可能不太清楚,比較隱蔽。

夯土這個材質我琢磨了有十幾年了。

像我們今天用的混凝土的這種材料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基礎下面灌了很多混凝土,一旦將來這個房子不用的話,這塊地是荒的。比如說我們去福建,看福建的土樓,也是非常大的。但它的基礎都很簡單,就是一些石頭,石塊,完了這個房子如果塌掉,整個這個地方可以恢復成耕地,它對自然的破壞是非常小的。

我對土這件事情感興趣,就是讓我們人用的東西來自於土,最後也可以歸置於土。

工匠都會說,“千年的土,百年的磚”。磚這個材料看上去很硬,但磚的建築一般一百年就會風化,兩百年這個磚可能就酥掉了。但是土牆如果你保護得好的話,一千年都堅硬如初,可以說是全世界能夠找到的最持久的材料。

像這樣的土牆,傳統的工匠其實不會做的,像我們這個建築在國內是這個方法做出來的土建築,這是第一座,也是現在國內最大的一座,可能也是現在全世界最大的一座。

我們現在用這個土牆,裡面是純土和沙,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東西。那麼它所有的奧妙就在於,這個土沙水這三個東西的配比,所以這個東西是需要在實驗室裡通過實驗找到最好的配比,能夠產生最好的力學的特點。

我們屋頂的所有的木料,標準尺寸是10×10的,10公分的一個斷面,能夠形成最大超過20米的跨度。

但它是用小木料做的,因為小材料比較靈活,而且在今天木材匱乏的情況下,使用小材料有它生態上的考慮。

我觀察中國大概在元朝有一個轉捩點,中國的建築發生了巨變。在元朝以前,中國的建築下料尺寸都非常大,唐宋非常大,元以後就變得很小,越來越小。為什麼?因為我們材料匱乏,幾乎枯竭了。這是在材料幾乎要枯竭的時候,人不得不想出的一個對策。

因為土牆是會呼吸的,它冬暖夏涼。

這個建築,它有這種感覺,就莫名其妙它會親切。因為人看到這種材質,本能的反應,你就覺得舒服。

這個材料本身它會散發出某種氣息,讓你心情特別的安寧。在這個房間裡睡覺,很多人就睡得特別的好。

我曾經夢想過的幾件事情都實現了。

一個是要把村子壓縮到一個建築裡面;

另外一個我想做全中國最新最大的夯土建築;

第三個就是屋頂,這樣一個結構的屋頂其實我想了很多年了,一直找不到機會,終於實現了。

實現了三個夢。

► 特別鳴謝

攝影師:張廣源、呂恒中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