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將生根在泥土裡的藝術代入塵世

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著一種處在原始狀態中的天才的閃光。——張潔

說起來,家住安徽南陵的老盛並非雕刻的科班出身。

老盛,名叫盛群超。當老盛還是小盛的時候,就愛好花草根植、舞文弄墨、精雕細琢,十足一個文藝男青年。家裡的小院子裡種滿了花草,擺滿了盆景。

也許是長期和植物打交道的緣故,老盛對於木頭的紋理木色、根材的線條輪廓著了迷,不僅在家對花草盆景養護修剪,就連去鄉下探親時看到路邊廢棄的枯木爛根,他都要端詳一番,興致勃勃地拖回家。別人出遊都看風景,唯獨他常常撇開人群去旮旯裡尋根,常常被家人取笑為“撿破爛”。

堆放在工作室的陰沉木

“破爛”撿得多了,倒也悟出點心得。那些不為人注目的、甚至是各種斷木、廢根,在老盛眼裡卻具有自然美的形態,蘊藏著生命的內在活力。從此一入根藝深似海,一有空閒就對著那些“撿”回來的“寶貝”揣摩搗鼓,倒也有模有樣。

《海豹》

《烏龜》

《玉樹臨風》

《雀躍》

《覓》

《鸞鳳》

《群鳥和鳴》

《龍騰盛世》

只要和老盛一談到根藝,他就來了興致,從根藝幾經沉浮的歷史說到方興未艾的現狀,從手工藝人的傳承說到機械化生產。原來,根藝和石藝一起,構成中國一項傳統的、獨立的藝術門類。中國根石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明清時期較為興旺,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論學說,至清末已瀕臨絕境,後繼乏人。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根石藝術才得以復蘇。根藝在國家“非遺”項目中劃歸“民間藝術”。

根藝是一種綜合美,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樹根本身的意趣,重天然,輕雕琢。所以,“發現”對於根藝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多年在外尋根挖根的習慣讓老盛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眼就能斷定樹根的品種、材質以及象形。

《觀世音》

《布袋和尚》

《輕歌曼舞》

《老當益壯》

作品的選材要看重材料紋理色調,不易腐裂,細膩適刻,老盛的作品中常見的品類有刺柏、櫻桃木、楠木、楓木、黃檀木、紫薇、桃木等。根雕的製作一般要經過脫脂處理、去皮清洗、脫水乾燥、定型、精加工、配淬、著色上漆、命名等過程。挖取的樹根清理乾淨之後要陰乾大半年甚至一兩年,不同大小和木質的根材所需時間長短有別。

《掛架》

《旋律》

《火樹銀花》

《聖火》

根藝是用自然之物,循自然之理,抒自然之情,現自然之美。閒暇時間,老盛常常在自家小院裡對“撿”回來的樹根進行全方位的端賞,然後選擇角度進行加工。有些根型奇特,稍作修飾就渾然天成。比如下圖這件《孔雀》,由首尾兩部分拼接而成,只在頭部略作修飾,幾乎沒添加什麼人工,卻給人一種眼前一亮的巧妙感覺。

《孔雀》

但這種天然去雕飾的根材畢竟比較少,大多還需經過一番加工凸顯特點。老盛雕刻《龍馬精神》頗費了一番功夫。因為根材體積比較小,龍身又是彎曲成各種弧度,在雕刻龍身的鱗片過程中就必須不斷調整角度。龍身的鱗片全是手工鑿出,轉體的銜接、松樹的體格,這些細節都凝聚了老盛的創作構思和雕刻心血。

《龍馬精神》

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在老盛看來,根藝和書法也有著藝術上的相通之處:“樹根的彎曲弧度和書法的運筆很像,既蒼健遒勁,又渾然天成,一個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個是人力修煉的結果。一段平凡無奇的根材,在人力的雕琢下活躍起來,其實就像書法的運筆一樣提點了整個字的結構,讓它有了生命。”

《花架1》

《花架2》

《花架3》

《花架4》

本來只是個興趣愛好,隨著作品越來越多,技法越來越嫺熟,老盛漸漸在當地有了些名氣。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也在家騰出一間屋子做個小展廳。除了根雕,字畫、牌匾、木雕、竹雕也都有涉及。2013年,南陵電視臺為老盛做過一期視頻專訪,以老盛的經歷鼓勵當地文創。2014年,老盛受當地文化館邀請,辦了一期“個人藝雕展”。“有幾個大學生來看展覽,過來跟我說‘師傅,我們本來看不太懂您的作品,但看到您寫的作品說明就恍然大悟了。您做根藝實在太有意義了’。”

根藝是匠人的語言。堅持數十載,除了滿心滿眼的喜歡,那一句來自陌生人的肯定,或許是對老盛最大的安慰。他用根藝訴說著對自然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真正的藝術從來不是曲高和寡,往往在於那一片赤誠。

有這樣的愛好,有這樣的手藝,老盛是幸福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