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700多年前傳下來的手藝,78歲老奶奶還在堅守

一直很想寫咱們中國的文藝歷史,在整個人類文明大河中,中國文藝的存在在我看來就像是一扇花雕木窗在光照下,空氣裡顆粒都看得清的安靜。直到幾千年後西洋蒸汽轟隆隆地在中華土地上碾過,一時間塵土飛揚,把乾乾淨淨的中華文明蒙上了一層層喧囂的灰。

漢派木雕是整個湖北省所有木雕的總稱,遍佈全省城鄉各地。最早起源于東周及楚漢。1978年湖北通縣(今通山縣)江陵縣先後出土了許多東周時期的彩繪木俑、持劍木俑及彩繪梅花鹿木雕人物、動物。後來到了唐宋時期,因為尊崇佛道,湖北省的木雕藝人們開始沿襲楚漢的雕刻模式開創了裁掉木雕神像和金漆木雕神像,到了明朝至清朝嘉慶年間,祠堂、禪寺、廟觀以及城鄉婚壽喜慶風氣日益盛行,木雕藝人對宗教題材、歷史人物以及神話傳說有了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漢派木雕發展至今,有一位七十八歲的老人名叫鄧道航繼續傳承了這門技藝。

她住在武漢漢口聖母無原罪堂邊上的一個社區裡,八樓。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她住的地方不太有現代設施,沒有空調,沒有WiFi,沒有電腦,也沒有智慧手機。她恐怕是不需要,因為她心裡只需要那些木頭,雕刻器具。再早個大半個世紀,也有人說現代人不如古人心思靜所以能出口成章的,更何況二十一世紀的螢幕時代。不說不能夠出口成章的,脫離手機一刻也難。一台鐵質坐式電扇在她旁邊“轟轟”扇著,鄧道航安安靜靜地做著這個繼承人,談起是不是會擔心這門手藝的消亡,她卻坦言不會消亡,因為堅信後繼有人。

在過去,這門手藝主要是用在寺廟裡、有錢人家、廟觀裡。有的用木雕,有的用泥塑,雕了之後刷上金漆,就是金漆木雕。到了解放初期,人們心神未定,1956年,省政府聯合文化局、手工藝管理局舉辦了一個木雕工藝展,將鄂州、宜昌、沙市等地的老藝人聚集了起來,將他們的木雕作品放在展覽館中,展覽後,政府為老手藝人、年輕的手藝人頒發榮譽證書。

當時還在上中學的鄧道航並不知道她往後的人生卻跟這木雕有緣。

1958年,她從武漢市第十六中學畢業,考入了武漢師範學院(現湖北大學)中文系,可是入學不過兩天,她的哥哥患上了黃疸病,為了照顧生病的哥哥退了學。

退學之後,有一個高中老同學對她說:“你不是很喜歡畫畫、做泥人的嗎,現在有一個國營百花工藝雕刻廠剛成立,你去試一試,廠長肯定歡迎你。”於是她將平時“亂塗鴉”的作品帶了過去,廠長看過後,很滿意,並把老藝人梅海清介紹給她,也就是她後來的老師。

說到沒能讀大學,鄧道航卻覺得沒有特別遺憾,在後來學的一切就是她的大學。

2014年,武漢木雕成功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年,鄧道航又繼續將武漢木雕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出意外,今年武漢木雕將升級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於鄧道航以及木雕行業,無疑是針強心劑。

說到作品本身,每一件木雕作品,都要經過多道工序。首先要選材,木雕選材要以不開裂、不變形、經久耐用為主,樟木、柳樹、銀杏、黃楊應用較多,其中樟木最多,需要鋸板以井字形疊起、風乾最少需一年以上才能使用。

然後是備料,經過砍、鋸、刨、削、鑿、鑽等工序,將木料加工成所需形狀和大小。

然後畫圖:在已定型的材料上根據主人的要求和需要或傳統的形式和章程,畫上各種圖案。

第四步是起底:將已畫好的各種圖案僅留部分或以鑿刀鑿下去一至幾釐米,留下圖案的輪廓,或以竹弓鋼絲鋸將留白的部分鋸通。第五步則是打坯:用各種樣式的鑿刀將畫好的圖案依形式和個人的理解打出初坯;然後用各種形式的修光刀,將初坯進行修光,再用砂紙進行打磨。最後一步是櫳鬥:將已加工好的部分與已雕好的花件進行櫳鬥和組合做油漆,至此,一件完美的雕刻作品即完成。全憑手工藝者的手工藝製作完成,是真正的傳統工藝。純手工打造的質感,機器無法代替。

一門技藝的傳承缺少不了繼承人對它的熱愛,一種使命感的熱愛。鄧道航就是這樣,中華藝術需要這樣的人,去繼承,去傳播,去撥開一層又一層的灰沙,將其發揚光大。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