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迎來一年中最悶熱的“三伏天”。伏天雖煎熬,卻也是個不可錯過的養生時機。借著夏天裡旺盛的陽氣來驅散寒邪,這是千百年來都行之有效的傳統療法。
>>>冬病夏治三伏灸
“三伏灸”是最具代表性的“冬病夏治”療法,指在三伏之時,以灸的方法治療和預防一些冬季好發的虛寒性疾病。冬病夏治的原理是《黃帝內經》中的“春夏養陽”原則:夏天,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體都處於陽氣最盛的時期,借此機會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對虛寒性問題有很好的療效。
『 2016年的三伏 』
初伏: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中伏: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末伏: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隔薑灸的方法
隔薑灸和貼敷是三伏灸的常用方法。其中,隔薑灸是將艾柱置於薑片上進行艾灸的方法。生薑辛溫,有散寒發表、通經活絡、調和營衛等功用,用姜片艾灸,更助溫養筋脈的效果。隔薑灸操作較為簡單,適合在家中進行,不妨利用“三伏”這個契機,給自己或家人做一次“冬病夏治”的保養。
▲ Step1選取新鮮的老薑,切呈厚2~3mm的薑片,用三棱針(可用牙籤代替)紮若干個小孔。哮喘選隔蒜灸效果更佳,神闕穴還可以選擇隔鹽灸。
▲ Step2
將艾絨做成大小適宜的錐或柱狀,置於薑片上。
▲ Step3
將放有艾柱的薑片置於需要施灸的穴位,用點燃的線香點燃艾絨。若皮膚出現灼痛感,可微微提起薑片或更換薑片繼續灸,每次灸5~10柱。
▲ Step4
“三伏灸”選取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若不便使用隔薑灸,還可以選用木制的艾灸盒或銅制隨身灸等道具,銅盒也可以加入姜片加強效果。
>>>常見病症的施灸方法
三伏灸針對的是“冬病”,適用于跟陽虛寒凝相關的問題,如脾胃虛寒、關節痛、虛寒頭痛、宮寒引起的痛經、空調引發的肩頸酸痛等等,以及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基本。這些問題通常伴隨面白、怕冷,受寒後問題加重,得溫則緩解。需要注意的是,一切熱性疾病或體質偏熱的人都不宜用三伏灸。這裡介紹一些常見問題的施灸方法。
痛經
痛經有多種類型,其中由寒濕凝滯引起的情況是可以灸關元穴來緩解。寒濕凝滯痛經表現為: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痛,伴隨著怕冷和身體其他部位疼痛,熱敷能夠緩解。而脹痛或帶有灼熱感,月經暗紅有血塊的情況則不適合隔薑灸。
關元:位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四指併攏為3寸)。
脾胃虛寒
現代人有很多不良的飲食習慣引起,如過食生冷、暴飲暴食,加上過度疲勞、精神壓力,常有脾胃虛寒的問題,表現為胃部隱隱作痛,得溫或按可緩解,勞累或吃生冷食物後加重,手腳偏涼,大便稀溏等。可以灸神闕加足三裡穴以治療。神闕可選隔鹽灸。
神闕:位於肚臍正中央。
足三裡: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的凹陷往下3寸的位置。
過敏性鼻炎
塵蟎、花粉、冷空氣和一些食物都是過敏性鼻炎的常見過敏源。中醫認為這主要與肺脾腎陽氣虧虛有關,衛表不固,因此無法抵擋寒氣、花粉等邪氣侵襲,導致陣發性的噴嚏、鼻癢、清水鼻涕。可灸中脘、足三裡穴。
中脘:位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
足三裡: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的凹陷往下3寸的位置。
哮喘
哮喘是冬病夏治最常見的例子,但哮喘在中醫辨證中有寒熱虛實的分型,其中以寒症適用三伏灸。寒症多見面色蒼白、手腳不溫、咳嗽氣促、痰稀薄如泡沫。可灸定喘、肺俞穴,一般需連續三年堅持三伏灸。治哮喘可選擇隔蒜灸,因肺對應白色,蒜可加強治療肺病的效果。
定喘: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低頭,後頸最高突起為第7頸椎。)肺腧: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第7頸椎向下數3個椎體為第3胸椎;肩胛骨內側邊緣與脊柱之間距離3寸,連線中點即為脊柱旁開1.5寸。)
>>>艾灸前後的注意事項
1、體質偏熱或患有熱性疾病的人,女生例假期間、過度疲勞、大饑大飽都不適合艾灸。
2、飯後1小時(清淡飲食)以上才可進行艾灸,並且行灸時需保持心情舒緩平靜。
3、艾灸完後,全身毛細孔打開,易受寒涼,故應該注意防風保暖,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灸完後可多喝水以補充水分,幫助排毒。但注意要喝溫開水,不能喝冷水。
5、初次嘗試艾灸者需注意循序漸進,掌握好刺激量及行灸時間。
圖文編輯自《LOHAS樂活》雜誌2015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