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元宵節的5大習俗,你知道哪些?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民間過元宵的習俗有很多種,下面就來瞭解一些元宵節的習俗。

1、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寓意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湯丸”、“湯糰”。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2、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並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因為謎語能夠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3、送花燈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宣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

4、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西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5、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節即將到來,準備好鬧元宵了嗎?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