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搭>正文

受高房價困擾 年輕人逃離大城市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名18~35歲青年群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6%的受訪青年均被“房子”問題所困擾,58.0%的受訪青年直言一線城市的房價對他而言“遙不可及”。更有71.8%的受訪者直言身邊因房價而放棄在大城市發展的年輕人多。

83.6%受訪青年被“房子”問題困擾

已經進入工作第二個年頭的朱靜最近很煩惱。讀研究生時起,她就一直身在北京,眼看著這幾年房價一直漲,“就怕再不買以後更買不起了。家裡開始計畫著買房,但父母這些年來的積蓄還不夠這邊一套小房子的首付款,還要再賣一套老家的房子,才勉強夠”。朱靜說,父母供自己讀書,如今都畢業了,仍不能回報家人,甚至還要將他們的積蓄花光,她感到非常慚愧。

朱靜這種情況不是個例。用上一輩人的大部分甚至所有積蓄,或是賣掉老家的房產來填補大城市購房資金的情況,在青年中並不少見。

在北京工作的南方姑娘廖然(化名)最近考慮在北京買房,父母為此也在張羅賣房籌錢,“但大城市房價漲得太快了,小城市的房子又不搶手,我估計等我們把房子賣了,這邊光漲的價格已經超出了賣房所得”。

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張沐(化名)在北京金融行業工作,被人羡慕有一份“掙錢”工作的她,同樣也被“房子”困擾,“如果想在這裡紮根生活,房子是必要的。前幾天我和媽媽也算了下家裡的存款,但想到購房後的月付房貸、年限,以及要成為幾十年‘房奴’的未來,讓我打消了這個念頭”。

調查顯示,無論是租房還是買房,83.6%的受訪青年都在為房子的問題而困擾,僅16.4%的受訪青年沒有。對於一線城市房價的接受程度,58.0%的受訪青年覺得“遙不可及”,27.6%的受訪青年表示“勉強夠得著”,11.0%的受訪青年是處於“段位元剛剛匹配”的情況,僅1.4%的受訪青年認為“綽綽有餘”,還有2.0%的受訪青年表示“不好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翼介紹,學術界認為,在中國當前的環境下,房子的還貸年限在15~20年,是人們承受的合理期限。在年齡逐漸變老的過程中,勞動者的工資與收入會發生波動,收入的相對值也會下降。考慮到自己的教育、子女的教育、以及當前的其他消費等,他認為,每月還貸數額在整體收入的1/3及以內,是在當前的消費結構與支出結構下一個合理的、符合預期的、具有可持續性質的結構。“現在實體經濟收益不高甚至沒有盈利——傳導到人均收入上,就不可能增長。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就跑輸了GDP的增速。在這種情況下,房價漲得太快,就不可能得到需求側的支援,這是不可持續的,也很難讓中等收入群體接受”。

71.4%受訪青年直言房價會影響他們在一個城市定居的選擇

當被問及畢業去向時,北京某211高校研究生王朝(化名)斬釘截鐵地說要回老家,“我家在浙江,雖然發展程度不比北京,但也很不錯。而且這裡房價太高、生活壓力大,生活品質不能保證。考慮到個人職業發展和生存狀態,回家對我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城市的房價會對年輕人定居城市的選擇造成影響嗎?高達71.4%的受訪青年直言會,僅15.6%的受訪青年表示不會。

廖然坦言,她曾考慮過去深圳發展,“離家近,發展好。而且是我本科就讀城市,有不少同學,也不會孤單。”但這一想法很快就“被現實打敗”,“深圳的房價漲得實在是太快了,我現在過去面臨的問題會很大”。

張沐則表示,雖然一線大城市房價過高,但不能掩蓋它的優點,“這裡有更尖端的技術、更廣的發展平臺、更前端的視野,帶給年輕人更多鍛煉和成長的機會。買不起房的人是大多數,這是個普遍現象,總有解決辦法的,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走一步看一步吧”。

調查中,71.8%的受訪青年感覺,身邊因“房價”問題而放棄在大城市發展的年輕人多,其中19.8%的受訪青年表示“非常多”。認為情況“一般”和“不多”的分別僅占22.4%和5.7%。僅1.0%的受訪青年表示“幾乎沒有”。

調查中,83.5%的受訪青年明確表示,如果一個城市在住房上對青年友好,年輕人會更加願意到這樣的城市定居。

談到房價對年輕人的影響,張翼認為,不會出現大規模回遷,“可能性不大。資源、資金都在向大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轉移的現象並沒有改變,資金投入和基本公共投入均集中在此,這使得收益機會和發展機會集中在此。所以,城市越大,就業機會越多,收入也相對較高,這會吸引年輕人的。比如北京的污染這樣厲害,但流動青年仍然集中于此,不是說這裡的就業環境多好,而且其他地方的就業環境更需要優化”。

但他同時也表示,大城市房價的飆升,其實是把風險轉嫁到了剛需的青年身上,前期的炒房資金撤退了,有些接盤的是被市場捉弄得焦躁的剛需,他們拼了身家的財產才夠首付,背上了沉重的按揭,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他們大部分資金都用於還款,轉化不成消費資金,會讓青年群體的消費長期不足,生活品質下降。而且一定程度上阻礙社會流動,加深階層固化”。

天津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現代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叢屹接受本報採訪時曾指出,在當下,房地產市場不是一個簡單的商品市場,而是一個資產價格市場。尤其在實體經濟投資缺乏吸引力的背景下,人們更傾向於拿房地產進行短期炒作獲得收益。

談到此次大波的房市調控政策出臺,張翼認為主要目的是打擊炒房行為,逼退炒房資金。“但炒房資金的操作類似於‘遊擊戰’,如果房價上漲速度快於實體經濟的利潤增速,資金就不可能脫虛入實,還會尋找各種途徑進入房市。政府如果要通過管控逼退炒房資金,最終的辦法或者唯一長遠的辦法就是恢復實體經濟的增速”。

張翼認為,縱觀社會發展進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轉型,都會蘊含風險。因此,政府在戰略選擇時,應穩健管控,而不是搖擺不定。“像支持什麼不支持什麼、都要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厘清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關係而予以明確指導。近期的目標就是使房價的上漲速度慢於實體經濟的賺錢速度,給企業與就業者以信心,給社會以信心,管控好社會的心理預期”。他表示,“如果房價的上漲速度在6%以上,那麼資金就難以脫離‘炒房’,就進入不到實體經濟。另一個就是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讓實體經濟賺錢效應發揮出來,就目前來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受訪青年中,18~24歲的占14.6%,25~29歲的占45.3%,30~35歲的占40.1%。居住地在北上廣深的占35.9%,其他一線城市的占17.9%,二線城市的占30.5%,三四線城市的占14.8%。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