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暢銷的10個汽車品牌
跟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樣,臺灣也是日系品牌的天下。而相比香港,日系品牌的優勢還要更大一些。僅豐田一個品牌,在臺灣汽車市場的份額就接近30%。超過所有非日本品牌銷量的總和。就豪華品牌來說,雷克薩斯(淩志)也比奧迪在臺灣更具優勢。整體上來說,各國汽車品牌在臺灣的表現跟臺灣整體上的經貿關係也是一致的,在經濟上直接承接日本的產業轉移,消費者對於日本製造也最為認可,同時跟美國也有比較多的合作,相比之下跟歐洲的關係則相對疏遠。臺灣銷售的平價汽車幾乎沒有歐洲品牌。就連一向成功的大眾(在臺灣叫做福斯)在臺灣也沒有進入銷量榜的前10名。
雖然臺灣只是個小島,但臺灣人口卻跟面積是其200多倍的澳大利亞相仿。而且與馬上就要失去所有本土汽車工業的澳大利亞不同,在臺灣銷售的大部分車輛仍然在本地生產。在銷量榜上位於前10名的汽車品牌都在臺灣設有工廠。比如豐田由國瑞汽車生產,福特和馬自達由福特六合生產,日產由裕隆生產,三菱由中華汽車生產。除此之外,沒有進入前10位的現代和五十鈴在臺灣也開設有工廠。就像大陸一樣,這些工廠大部分都以合資形式成立。不過,跟大陸不同的是,臺灣並沒有本土合資方必須控股的規定,除了裕隆在裕隆日產中控股50%,中華汽車作為與三菱的合資公司三菱方面只占25%的股份以外,其他合資公司都是外方占大多數股份。更有完全有外方100%控股的臺灣本田汽車。
雖然市場不算大,臺灣也仍然有自主汽車品牌存在。1969年,臺灣第一汽車大亨嚴慶齡出資創辦了中華汽車,1970年,中華汽車與三菱簽訂了技術合作合約,這之後就有生產掛中華牌的三菱旗下車型。下圖為中華菱利,即三菱Minicab的加長版。
而同樣由嚴慶齡創辦的裕隆汽車在1986年還推出了臺灣第一款完全自主研發的車型:飛玲101,在當年的臺灣引起了轟動。飛羚101當年參加東京車展的產品型錄
1995年以後,因為缺乏競爭力,裕隆停止了自主研發和“裕隆”品牌的使用。在之後的十幾年時間裡,臺灣一直不再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品牌,直到2009年裕隆再度發佈自主品牌“納智捷”。今天的納智捷是臺灣的第9大汽車品牌,旗下有兩款車型進入車輛排行榜前50名,也在大陸的合資公司東風裕隆生產。
排在臺灣銷量榜第9位的車型就是納智捷U6,這款車我也有開過東風裕隆生產的版本,應該說外觀和內飾設計在車款推出時的13年都相當有亮點,設計的檔次感和做工品質都不錯,但發動機就比較差一些,動力不算強,油耗還比較高。跟大陸的自主品牌車型相比同級別的合資車型往往要便宜1/3左右不同,這款車相比豐田RAV4和本田CR-V只不過便宜了10%左右。RAV4和CR-V的起價均為84.9萬新臺幣,合18.3萬人民幣,大概跟大陸售價相仿,而納智捷U6在臺灣的起價也有76.2萬新臺幣,合16.5萬人民幣,遠比這款車在大陸的起價12萬元要高。在這樣的情況下,納智捷U6在臺灣還能有相當不錯的銷量,大概跟臺灣消費者更為支持自主品牌有關。
排在銷量榜第36位的納智捷M7。也是納智捷推出的第一款車型。
不僅臺灣品牌在大陸銷售,也有大陸品牌在臺灣銷售。比如吉利汽車就曾經在裕隆旗下的裕隆酷比子公司以酷比品牌的名義銷售,曾經創下臺灣汽車銷售的低價記錄。此外勝榮汽車也有銷售奇瑞汽車的產品。之所以更換品牌,大概跟臺灣民眾對大陸工業粗製濫造的刻板印象有關。不過這兩個品牌都並沒有在臺灣取得成功,基本已經退市。這一方面是換了品牌並沒有阻止臺灣消費者識破它的“真身”,對大陸製造的偏見影響了它的成功;另一方面當時的大陸自主研發汽車各方面的水準跟成熟的國際品牌也確實有相當差距。也許隨著吉利等品牌研發和製造水準的提高,未來大陸自主品牌在臺灣還會有第二次機會。
酷比 M'car EV,即吉利熊貓電動版。
再來看看臺灣最暢銷的50款車型:
跟香港的汽車消費局限于相對富裕的人群不同,在臺灣擁有私家車十分普遍。截至2016年11月,臺灣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333輛,是大陸的2.5倍,香港的近5倍。雖然臺灣被稱為“機車王國”,摩托車保有量非常高,但臺灣家庭的汽車普及率仍然遠高於大陸,體現了兩岸仍然有一定收入差距。
因為同樣是大眾消費,臺灣的汽車消費也跟大陸更接近。雖然MPV在臺灣也很受歡迎,但最為主流的車型仍然是轎車和SUV。比如銷量榜的前兩位分別是豐田卡羅拉和RAV4。
臺灣的卡羅拉叫做Corolla Altis,跟大陸不同,臺灣近些年已經很少給車款取中文名,基本都直接用英文名稱呼。這款車在臺灣本地由國瑞汽車生產,除了在臺灣本地銷售,也出口到中東地區,出口量甚至超過本地銷售量。
豐田RAV4,並沒有被冠上一個“榮放”的名字。
不過雖然總體來說相對接近,臺灣的汽車消費跟大陸也仍然有明顯的區別。今天的臺灣對實用性更強、在人口密集的都市更為靈活的兩廂小車的接受度明顯比大陸更高。
排在銷量榜第3位的豐田雅力士
排在銷量榜第5位的日產騏達和第13位的福特福克斯。跟大陸語境下“國產車”在近幾年往往特指“自主品牌”不同,因為臺灣長期沒有自主品牌,國產車一般指代包含外國品牌在內的所有本地生產車型。
排在第25位的三菱Colt Plus,相比原版車型,增大了不少。
除了兩廂轎車以外,MPV在臺灣也是比較流行的車型。不過跟香港流行典型的瘦瘦高高的日式MPV不同,臺灣流行的MPV更接近世界大部分地區MPV的尺寸,寬度往往大於高度。
排在銷量榜第4位的,就是豐田WISH。對於臺灣人來說,這款車可能比銷量更高的卡羅拉和RAV4還要熟悉得多,因為臺灣的大部分計程車都是這款WISH。我去臺灣旅遊的時候,也坐過幾次這款車。相比日式的豐田Noah,日產Serena,這款車第三排的乘坐空間要狹窄不少,但勝在重心低,跑山路更為穩健。
日產驪威在大陸曾經表現還不錯,受到城市小店主喜愛,但後來漸漸式微的日產驪威,在臺灣仍然比較暢銷。這款車在臺灣起價為59.9萬新臺幣,合12.9萬人民幣,售價比大陸高了不少。
類似寶駿730的那種廉價MPV在臺灣也有一定的市場,豐田Innova就進入了銷量榜的前20名。跟在東南亞這類車型往往是拉貨兼顧家用不同,在臺灣這類車型基本以貨運為主。這款車長達4.7米,但售價只要50多萬新臺幣。
本土廠商也有推出類似的產品,除了上文提到的納智捷M7以外,中華也有推出MPV車型,名為“雙贏”,但大部分時間反而以其英文名“Zinger”稱呼。
當然,在臺灣運貨的主力還是麵包車,除了上文提到的微面產品中華菱利以外,中華汽車也有生產三菱的中型麵包車產品——得利卡。這款車也有引進大陸,在東南汽車旗下生產。東南汽車雖然看起來是自主汽車品牌,但實際上臺灣的中華汽車和日本三菱分別持有25%的股份。在這款車引進臺灣的80年代,民眾仍然習慣以中文稱呼車型,所以就根據車型原英文名Delica起了“得利卡”的名字,這個名字接地氣含義又比較吉利,而且琅琅上口,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
這款車也有輕卡的版本。雖然下圖中的廣告聲稱是“嶄新風貌”,但實際上臺灣銷售的得利卡車型仍然是1986年推出的三代得利卡,由中華汽車持有其生產權。
因為收入水準比較高,豪華品牌在臺灣的市場份額也比大陸更高。在香港相當成功的賓士C級在臺灣也賣得不錯。有趣的是,兩岸三地給Mercedes-Benz取得中文名字各不相同,大陸叫“賓士”,香港叫“平治”,臺灣則叫“賓士”,但全部都是基於“Benz”音譯而來,而不像大部分西方國家以“Mercedes”來稱呼賓士品牌。這三個譯名中我個人最喜歡“賓士”,比較典雅含蓄,“賓士”雖然含義也很好,卻顯得直白些;相比之下“平治”似乎最為奇怪,怎麼看怎麼像是日本品牌。
【結語】
本文由什麼值得買網友“ 汽車小小值 ”撰寫並授權轉載,由於篇幅原因,僅選取了精華的部分進行分享。完整原文可去我站《車榜單:臺灣人買什麼車?》查看,如果你有更多好物想跟我們分享,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