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搭>正文

不吃毛肚,相當於你沒吃過火鍋!

還記得某年火鍋評選,“毛肚”榮登四川人最愛的火鍋菜。其實這項長相“奇葩”的菜式,在很多年內是不受團長我待見的。毛茸茸的外衣,黑黢黢的皮,還有看似嚼不爛化不開的肉。所以每次和朋友一起去吃火鍋,面對這道菜,我一直採取法式拒絕的態度。

直到有天,被朋友硬塞一口,那脆砰砰的口感,複合著紅油瞬間竄入鼻腔。天,此乃神物!

說起吃毛肚,就脫不開說重慶火鍋的歷史。

比起現在五花八門的菜品,那二年生燙火鍋幾樣固定的特色美食,是火鍋er一定要弄清楚的:毛肚、鴨腸、黃喉。

當時的船工和縴夫因環境和經濟情況的限制,他們需要一種便宜便捷的就餐方式和高熱量的食物,因此種種才孕育出了火鍋的原型,而當時所採用的主要原料都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一類食材。

在當時百姓眼中毛肚、黃喉,鴨腸比起裡脊、三線、火腿,都是被挑選剩下的邊角料。雖然含有較高能量,但味重易腐且難清理,所以大家並不喜愛。正因如此這些食材的價格十分低廉,也正好迎合了碼頭工人需要補充熱量的需求。

毛肚是重慶火鍋經典菜品之一,單是重慶本地,每月所吃掉的毛肚便數以噸計,並呈增長趨勢,多麼驚人的數字!由此可見重慶人有多麼熱愛火鍋,多麼推崇毛肚。隨著重慶火鍋版圖在全國各地擴張,毛肚也隨之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團長的小時候對毛肚的記憶,還是從一家叫“重慶老灶火鍋”開始的。用土碗土灶的重慶火鍋剛剛進入成都人的視野,每家店都大排長隊。當時團長的老爸,把一坨“暗黑”物資夾到我碗裡,嚼了一口我就吐了……毛肚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痛。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吃毛肚的我感覺被世界嫌棄。一聽說我不吃毛肚,很多吃貨都紛紛對我偷來鄙夷的神情。直到很多年後,有位熱心的胖友,鼓搗往我嘴裡塞入一塊……恩?居然和小時候味道如此不同?!

從不吃毛肚到愛上毛肚,只需要一嘴。這就是毛肚的魅力。

在火鍋er的世界裡,燙毛肚的手藝直接考驗一個人對火鍋的熱愛程度。

大家通曉的訣竅是“七上八下”即鍋裡大概15秒左右。太久則嚼不動,影響脆度。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正宗的鮮毛肚燙了以後表皮會起水泡,毛肚起泡之後口感俱佳。

團長作為毛肚的忠粉,總結了心中多年的燙涮技巧:

1.要注意毛肚的煮燙形態,必須是攤開為單層。有些朋友燙的時候,胡亂夾成一團,塞進鍋裡,這樣的話,毛肚受熱不均,質地不緊密,當然就不好吃了。

2.用筷子夾著燙。俗話說熱脹冷縮,毛肚卻是冷脹熱縮,一般會縮小到生毛肚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倘若想其他食物一樣直接丟進鍋裡燙,到時候會找不著,時間也不好掌握,撈起來是絕對不好吃的。

3.在滾燙的火鍋裡燙。剛剛放進菜的鍋沒有開,這個時候就不要急著把毛肚送下去燙,不是燙不熟,一來生菜倒入,吃了容易拉肚子;二來這樣的火候燙出來的毛肚就如在白開水裡淘過一樣,沒有張力與內容。

4.是涮不是煮。不要怕毛肚燙不熟,就使勁地煮啊煮,煮得太久,就把毛肚煮老了,有人戲稱“把18歲的煮成了40歲的”,有些人心理作用,認為多煮一下殺菌、入味,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觀念,如果你不信這個邪,想要嘗嘗“味同嚼蠟,乾癟抹布”的滋味,大可一試。

涮毛肚至關重要,這也正是許多人不喜歡吃毛肚,或者在朋友推薦下,淺嘗輒止後發誓再也不吃毛肚的癥結所在。

夾一片毛肚,在沸水裡左涮涮三下,右涮涮三下,不放心再朝鍋底遊游泳,便可吃了,此刻的毛肚才是真正的——鮮、香、嫩、脆、爽。

吃了那麼多毛肚,很多人確切的知道黑毛肚、黃毛肚,白毛肚之間的區別嗎?這就不得不從牛的胃說起。牛有四個胃,我們燙火鍋的毛肚其中一個叫“瓣胃”又稱牛百葉。

黑毛肚是最新鮮的百葉顏色。但在市場上買到的黑百葉,多數可能是用生物酶發制過的。

黃百葉沒經過任何泡發和處理,只是做了簡單的清洗的新鮮百葉。新鮮的黑百葉在用食用堿發制後也會變成黃色,這種吃起來比較安全,口感也不錯。但保存時間短,涮後容易變老。

白百葉吃火鍋很少出現,把新鮮黑百葉放進開水裡浸泡幾秒中,外面的黑皮兒就會自動脫落,這時就形成了白百葉。不過現在市場上賣的白百葉,都不是用這種方法製成的,而是用火堿和雙氧水泡制而成的。

現在很多火鍋店的毛肚,幾乎都是超大一片兒。外表潤澤明淨,冰鎮過的毛肚脆爽而有嚼勁,口感極佳。將涮好的一大塊毛肚整片放入嘴中,一口咬下去,有湯汁溢出。

加上毛肚本身鮮脆,坐在旁邊的人都能聽到“咯滋咯滋”的聲音。香辣充斥在口腔中,脆爽的感覺讓牙齒都感到歡樂。大腿一拍,再來一片兒!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