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不記得前不久,萌到流淚的鳥片《好夥伴》。
才出幾天,豆瓣的常用標籤就多了“毒舌推薦”。
看來好適合給你們安利動畫短片。
今天Sir繼續搞起。
不過今天要說一部畫風特別清奇的——
《莫高霞光》
說它清奇,是因為那份與眾不同的古樸。
講的是中國的一個故事。
大唐貞觀年間,二十八歲的玄奘從長安出發,一路西行,西出玉門關,來到了莫賀延磧。
八百里莫賀延磧,古人稱之沙河,上無飛鳥,下無水草。環境非常惡劣。
玄奘為追尋真理,不畏艱辛,獨自西行,在風沙中經受洗禮。
洗禮之後,玄奘內心磨礪得無比堅韌,視一切困苦如芥蒂 ,終取得真經,返回長安。
如果你受到了那部奧斯卡參賽片《大唐玄奘》的傷害,那麼《莫高霞光》正好來洗眼睛了。
這樣一個古樸的佛教故事,全部使用敦煌壁畫風呈現。
每一幀都是按唐代敦煌壁畫風格手繪完成。
全片沒有旁白,只有寫意的古樂,搭配著起伏的畫面。
可以說此片就是一個會動的敦煌壁畫,盡顯中國古意之美。
敦煌壁畫中的十二星座
不僅畫風相似,在質感上,導演湯柏華也追求像壁畫一樣的儀式感。
這種質感用紙沒法實現,所以他選擇了用和壁畫材質相近的泥板。
製作的艱辛可想而知。
湯柏華出了名的不怕麻煩,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效果,讓幕後團隊吃夠了苦。
全片只有七分鐘,短短四百二十秒。
卻動用了兩千張泥板 ,三十多個人的主創團隊,在敦煌鳴沙山下奮鬥了九個多月。
泥板採用敦煌大泉河的泥和鳴沙山的五色沙,按古法制成。
第一步工序是發泥,泥巴加水和麥草和勻發酵一周左右。
按“三沙六土一灰”的配比準備泥漿。
最後入模,泥板成型。
以上都是泥巴匠工作,接下來作畫才開始。
畫好鉛筆稿,分別拓到一塊塊泥板上,在石膏板上完成上色。
最後再通過掃描器掃描泥板,將畫面轉化成電子影像。
動畫中閃現的玄奘的一個行禮的過程,就需要畫數十張圖,組成動態畫面。
就是這樣聽起來特別“笨拙”的手法,卻做到了另一種精緻和逼真。
比如風沙漫天的效果,濃墨重彩的黃色下,你依然清晰可辨綿延的沙丘和風卷起的沙粒。
還有玄奘的臉部表情,細看會發現刻意做出了一道道裂縫,這是為了還原敦煌壁畫的質感。
《莫高霞光》並不是湯柏華第一部還原敦煌壁畫效果的動畫短片。
2013年他就採用了同樣“笨拙”的方法完成了作品《夏蟲國》。
豆瓣看過的人不算多。
故事出自一個富有哲學意味的典故——“夏蟲不可語冰”。
夏蟲國國民只有三季度的生命——春、夏、秋,春生秋死。
所以他們的史書記載,冰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因為沒人見過。
三位勇敢的人——將軍、力士和墨斗先生,建造了一艘大船,自告奮勇踏上尋冰之旅。
一路歷盡磨難,回到夏蟲國卻已經是茫茫雪海的冬季。
他們才明白,原來夏蟲國本來就有冰,只是所有國民在看見之前,都已經死去。
全片只有十七分鐘,卻被稱為“史上最重”的動畫片。
在《夏蟲國》中,湯柏華使用的材質是石膏板,十七分鐘的動畫片用去了一萬塊石膏板,總重量超過20噸!
湯柏華和他畫在石膏板上的作品
湯柏華曾說,他不在乎這種手工作坊式的“慢”,就像他喜歡的宮崎駿,從來都用手繪。
我寧願慢一點,做點不一樣的。
《夏蟲國》入圍了德國奧柏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和札格雷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但仍然沒有影院可放映。
其實這個後果,湯柏華自己知道:
它不像《小黃人》,那是無國界、不分老少都會喜歡的。
我們做傳統繪畫,先是趕走了一半觀眾;用石膏,又趕走一半;沒有3D,再走一半;講的還是個哲學故事,還得走一半。
想不到兩年之後,湯柏華又帶著《莫高霞光》來“趕人”了。
拍《夏蟲國》的時候,為了表現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他去敦煌采風半個月。而這次拍《莫高霞光》,他直接住到了敦煌。
對於一部動畫短片來說,這有必要嗎?
去莫高窟親眼看過敦煌壁畫,或許才會理解他的固執。
敦煌壁畫圖
湯柏華接受採訪時也回答過這個問題:
因為敦煌,我覺得,對於所有學繪畫藝術的人來說
它就是一個朝聖的地方
這樣的方式 可以說是拿最大的誠意
把敦煌經典的部分呈現給大家
雖然這些動畫耗時耗力,產出不多——
《夏蟲國》只有17分鐘,《莫高霞光》只有7分鐘。
但Sir覺得,這兩部作品不管是對於敦煌壁畫的傳承,還是中國動畫短片的探索,都是結實的腳印。
它堅實的質地既來自創意,更離不開為此種下的苦功。
也正是這些逆流的認真與傻氣,讓這部動畫散發出一股不同商業快消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醇香。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娜塔莉波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