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個盆友,要求安利一部片,還提了好幾次,挺執著。
是一部生孩子的片。
蛤!生孩子?母愛偉大?世上只有媽媽好?bla bla bla。
不怕你罵,這些話雖然無比正確,但從小到大,表妹真聽得耳朵起繭。
帶著一萬分的不情願,表妹去看了。全程腹部隱隱作痛(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不。具體說,是剛剛看覺得痛,看到一半覺得好可怕,而看完後,表妹就像換了個人。
天,原來當媽不僅要生產、養育,有的母親還要做“附加題”。
真忍不住想感慨:
當個媽,真特麼是世上最難的事。
來,我們開聊——
生門
一般生孩子的紀錄片,都是這麼個套路:
國外版:醫生護士圍繞在產婦身邊,專注地等著嬰兒從產道露出頭來;丈夫在妻子身邊,握著她的手給她鼓勁。
國內版:丈夫在產房外等待,護士抱出嬰兒,對他說,“xxx家屬嗎,男/女孩,x斤x兩”……
產房和手術臺呢?畫面都是一閃而過。
溫暖吧?溫馨吧?又有希望又帶點正能量吧?
但這部《生門》呢?放心,都沒有。
它紀錄的只有難產、大出血、流產、墮胎……這樣的題材,電影院哪敢放啊。
所以,當聽說這部紀錄片要在院線上映,表妹都不敢信!
一般來說,大多數沒生過的人,對生孩子只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也聽說過一些生動的比喻。
當女人生孩子的時候,要承受……的痛楚,大概是碎了20根骨頭的樣子
但具體、到底、究竟有多難,用言語真是難以描述。在看片中,表妹逐漸理清了一些之前不知道的概念——
待產難。
妊娠反應、腿浮腫、腰酸腿痛,宮口開了之後,還要忍受強烈的假陣痛、真陣痛。
生產難。
如果順產還好點。先宮縮不適,像女孩子的經期子宮痙攣一樣,隨後,疼痛強度會逐漸增大直至巨大。
如果不是順產,那,還要承擔剖宮產(剖腹產)的風險。有些媽媽可能要做會陰側切術。
產後出院的媽媽曾憲春給大女兒展示肚子上的傷口,女兒好奇地想摸
媽媽教會了她一個詞
“痛”
產後難。
產後恢復也是大工程。身材走樣是小事,危險的還可能面臨乳腺炎、子宮內膜炎、產後抑鬱……
對於每一位即將臨盆的媽媽來說,生,意味著痛苦、考驗、殘忍、危險,甚至是死。
但以上種種,只是對正常的媽而言。和下面幾個典型案例比起來都不算啥。
《生門》中這幾道附加題,才是難中之難。
第一題:要生命,還是要子宮?
第一位母親的故事,真的嚇到表妹了。
這位微笑的孕媽媽夏錦菊,這次是生二胎。
躺在病床上,對著肚子上的傷疤,她自豪地說,“都是為了寶寶”。
仿佛那不是一道傷疤,而是一枚勳章。
第二次分娩的夏錦菊,非常自信和樂觀,但形勢的變化,就在瞬息之間。
有道是鬼門關上走一遭,真的是只有鬼才知道她經歷了什麼:
在手術臺上,寶寶順利誕生。
她卻遇到子宮大出血,血都流到了地板上。
其實,她一開始就被診斷為兇險性前置胎盤。
就是胎盤長在上一次剖腹產手術的切口上
然後胎盤穿過了子宮基層,到那個膀胱裡面去了
如果想要活命,醫生建議取出孩子後,就摘除子宮。
但夏錦菊仍然堅持:李主任,能不能不切呀,我才只有33歲呀。
她覺得,自己還這麼年輕,一個女人,這麼早就沒有了子宮,那……
但對於主刀的李主任來說,這個以每分鐘500cc大出血的子宮,就是個炸彈。
不及時拆除,就隨時會引爆。
為了止血,醫生不斷用紗布堵住出血口,直至填滿了整個腹腔。
一度以為她搶救不過來。
夏錦菊的父親聽到醫生說,體內的血液相當於換過兩次、心臟兩次停跳……
在走廊上不禁掩面痛哭。
九死一生的夏錦菊,總算命大挺了過來。
出院那天,她和被她稱為“再生父母”的醫生合影,露出了一個劫後餘生般的笑容。
天大的難題也總算解決了。但下面這位母親就沒那麼幸運——
第二題:要孩子,還是往死裡打?
畫面上,一對年輕的夫妻,在和主治醫生反復爭執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
到底要不要“把孩子往死裡打”?
原來,孩子已經28周,根據優生科的檢查報告,孩子在子宮中缺氧,出生後可能會有先天缺陷。
父母想打掉孩子,做引產,但醫生認為胎兒現在剖出來可以存活,是一條完整的生命。
醫生考慮的是人道、人性。
家屬考慮的,是現實。
第一個我怕錢花進去了人也沒救活
第二個我又怕他長大以後有問題
聽到這樣的話想罵父親的,估計都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
在旁人眼中,孩子是無辜的生命,但對一個具體家庭來說,真沒那麼簡單。
因為生命,同時還是一項昂貴的投資——時間、感情、錢……
而在中國,判定一條新生命是否值得付出,往往也被附加上條件:必須健康、必須是男孩……
這些,都不是母親一人可以左右的。
見慣了疑難雜症的醫生,也忍不住感歎“好難”。
在沉重的計算中,全家人都陷入無奈,孕媽媽一個人在無聲地流淚。
畢竟和孩子的血肉相連,只有她才感受得到。
除了生產的風險,胎兒的風險,還有一個最淺顯的風險——錢。
誰都知道生命無價。
但矛盾的是,無價的東西,並不是免費的——
第三道題:要生要養,夠不夠錢?
妻子陳小鳳懷上了雙胞胎,全家都好開心。
但被診斷為前置胎盤加糖尿病,手術的難度一下子增加了,全家又開始擔心。
在鎮醫院治,孩子保不住;在省醫院治,又貴——開藥、做手術要錢,就連病例入個檔案,也要錢。
要錢,那就掏唄!
哦,表妹是不是忘了說——這家人,是窮人。
窮人是什麼?就是跑不贏GDP,也跑不贏CPI的人。
就是沒有社會資源、沒有輿論管道的人。
窮人的所有資源,就是他們的窮親戚。
大哥在村子裡奔走,從2萬塊到100塊,能借的都借了。
拼到這份上,孩子總算生下來。但,大家還是不開心。
恭喜什麼呀,我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後面還有好多事
後面的事,是兩個早產兒十幾萬的治療費,是孩子將來上學、醫療、生活所有的開銷……
經過好心人提醒,他們想到了申請醫療貸款這條路。
但他們借貸的過程,啼笑皆非:
陳小鳳丈夫的哥哥,直接拿戶口本走進了農村信用社。
靠戶口本……當然是借不到錢的。
信用社的人告訴他,想借啊,要用房子作抵押,還要符合條件。
在這家人看來,醫院和銀行兩個機構互相矛盾,自己一家,只能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醫院裡沒錢就不發藥,是制度
銀行借不到貸款,也是制度
看著看著表妹也為這家人發愁,眼淚流下來。
在中國,一個嬰兒來到世上看似簡單。
但不知背後有多少人,為他努力推開了那道生門。
“門背後”的故事,或許才是這部紀錄片想講述的吧。
導演陳為軍,之前也有一些紀錄片作品,關注的都是尖銳的社會問題。
比如關注愛☆禁☆滋☆禁☆病村的《好死不如賴活著》,和關注教育問題的《請為我投票》,評價都不低。
但是他的作品也引起過大爭議。
《好死不如賴活著》裡,得了愛☆禁☆滋☆禁☆病的小主人公雷妹去世前已經意識模糊,然而導演手裡的攝影機依然沒停,拍下了這一幕。
有媒體質疑他:當時為什麼不去幫幫她?
在《生門》中,他也堅持不去資助被拍攝者,即使是在物件最缺錢的時候。
在他看來,這是紀錄片工作者的專業性使然,他們絕不能和被拍攝者產生金錢上的往來,要不然就可能存在作假、舞弊的可能性。
題材的沉重,和態度上的絕對中立,讓有的人評價他的作品“太殘酷”。(知乎 @黃怡貓)
但陳為軍的回答是:紀錄本身,就是一種公道。
“我明白,在正常環境下不該拍了。但我知道,農村女人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結婚生子。她結了婚,生了3個孩子,孩子還小,她就已經受盡磨難,即將死去。這是悲慘的經歷,把她的人生記錄下來,對她是一種公道。”
表妹覺得,《生門》不能算一部手法圓融、自洽的紀錄電影,甚至可能在某些地方顯得有些粗糙和青筋暴露。結尾,還強行拔高到了一個相當套路的主題:母愛……
過於血淋淋、未經處理的畫面就不說了(這些如果是一篇新聞稿就沒啥問題)。關鍵是剪輯、插敘上,並沒有體現導演思路,沒有讓觀眾感知匠心的敘事方式,反而顯得題材挖掘不深,流於表面。
也正是這些讓表妹覺得,陳為軍更像一位元記者,而非導演。
你看,他很會尋找和選擇典型案例,觀察社會的暗面,切中弱勢群體的切膚之痛,他也很會用幾個小故事勾勒出一個大眾話題,最終表達他要的“公道”——
這些,都很記者。
即使說他很記者,也不代表這部作品不好。相反,能成功發掘這個題材,並勇敢地把一切紀錄下來,很多中國紀錄片已經做不到。
而其中幾個真實的故事,更足以啟發人,尤其是女人。
被打動的表妹,沒有一刻比現在更能理解下面這句:
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一個奇跡。
本來覺得好肉麻,好誇張。但看完這部片,奇怪……好像突然就懂了。
啥叫奇跡?難如登天的事,才叫奇跡。
但,你別說什麼克服了困難,女生就成長為女人,成長為母親,這種很傻很天真的話。
因為表妹發現,中國女人的成長,不僅是一種“心路歷程”那麼單純。
它總是伴隨著一些保守勢力——落後的生男生女觀、部分地區的鄙陋習俗、傳統觀念裡所謂“女人天職”……
還有一些現實壓力——日益拉大的貧富、醫患相處的麻煩、醫保制度的漏洞,工作應聘難,全職媽媽也難……
生孩子時,都會經歷類似的巨痛。
但生完孩子後,複雜的外部經歷卻各有不同。
沒成為母親之時,大可以去讀很多做好母親的雞湯。
但事實上,沒有一位母親的經歷你可以參照、複製。
在中國想做好“女人”,本身就是奇跡。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生門》即將登陸院線,是好片是爛片,歡迎親測
編輯助理:春三十八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