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貌似簡單,其實有很多講究,我之前騎了很多年車,自以為對車很瞭解,直到真正開始騎行,才發現騎車的講究其實很多。
以下的經驗匯總分享給大家,以便提供給新加入騎行隊伍的愛好者一個方向正確的入門指導。
-掌握基本技巧-
騎車姿勢:上體較低,頭部稍傾斜前伸;雙臂自然彎屈,便於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同時防止由於車子顛簸而產生的衝擊力傳到全身;雙手輕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穩車座。
踏蹬
三種踏蹬方法:
1.自由式踏蹬方法:目前,一些優秀運動員大都採用自由式踏蹬方法。這種踏蹬方法,就是腳在旋轉一周的過程中,根據部位不同,踝關節角度也隨著發生變化。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學原理,用力的方向與腳蹬旋轉時所形成的圓周切線相一致,減少了膝關節和大腿動作幅度,有利於提高踏蹬頻率,自然地通過臨界區,減少死點。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對的放鬆。但這種踏蹬方法較難掌握。
2.腳尖朝下踏蹬法:其踏蹬特點是,在整個踏蹬旋轉過程中腳尖始終是向下,這種方法踝關節活動範圍較小,有利於提高頻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自然通過臨界區。
3.腳跟朝下式踏蹬法: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腳尖稍向上,腳跟向下8~15度,這種方法在正常騎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數人在騎行過程中作過度性調劑用力時才使用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它的特點是肌肉在短時間內改變用力狀態,得到暫短休息,達到恢復肌肉疲勞的目的。
推薦理由:臺灣品牌,長期致力於對專業的運動服裝的設計,此款是原紗面料,長久吸濕排汗,舒適親膚。
-裝備的選擇-
自行車兩大類:
1.公路車:車架纖細,整體採用輕量化設計,車把是彎把,便於騎手採用不同姿勢握把緩解疲勞。公路車手傾向於長距離的團體騎行,100KM平均速度30KM/小時的騎行對於一群具備基本素質的公路車手來說是家常便飯,在比賽等環境下,衝刺速度甚至可以達到50多KM/小時,下坡則會達到驚人的70KM/小時的速度。同時車手之間,同一團隊講究互相配合,對手之間則需要相互壓制,對車手的身體和頭腦都是頗具挑戰性的考驗。
2.山地車:車架結構相對更為粗壯結實,一般都配有前避震,高級車型則是全避震,輪胎相比公路車更寬大,能夠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摩擦力。山地車騎行對於車手的體能要求並沒有公路車高,但需要更高的騎行技巧以征服各種多變的地形,山地車中的沖山則更是直接由山頂往山下沖,車手基本不需要過多的踩踏,但對於控車、路徑選擇和判斷都有很高的要求,一個失誤就有可能人仰馬翻。相比公路車的團隊屬性,山地車更傾向於個人運動。
推薦理由:鋁合金異型管車架,航空級別並且加大管徑,靜電烤漆,環保無毒,支架有減少運動損傷和疲勞的作用。
-如何訓練-
隨著逐步入門,接觸更多的騎行資訊後,你可能會熱血沸騰,相信“天賦異稟”的自己能在很短時間內達到職業車手的水準,但若抱著急於求成的心態投入訓練,那麼最後可能的結果就是讓你飽嘗挫敗感的滋味。必須清楚的是,成績取決於合理的訓練,而合理的訓練取決於以下幾個要素:
1.循序漸進
剛開始騎行時,你的身體對騎行並未適應,相應的神經和肌肉群也同樣對騎行陌生,從較低強度開始訓練,也不可訓練得非常頻繁,必須留給身體吸收訓練結果的時間,同時注意飲食的補充,否則缺乏足夠的營養來源,肌肉品質可能會越來越差。大強度的訓練後,休息1-2天是必須的,一旦身體慢性疲勞,要恢復起來可不是幾天的事了。
2.量的堆積
訓練必須要有量的堆積,一次高品質的訓練固然重要,但決定你訓練水準高低的真正基礎則是家常便飯般的日常訓練,沒有量的堆積,你很難有突破現有水準機會。從量變到質變是萬事的規律,訓練也不例外。
3.計畫科學
一味蠻幹並非訓練而是自虐,浪費了時間體力,到了最後可能兩手空空,所有的訓練,必須遵循科學計畫。關於訓練,不可千篇一律,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特點各不相同,作為最瞭解自己的人,訓練計畫最好還是由自己來制定。
4.持之以恆
關於這一點的重要性,不需要在做闡述。堅持是任何領域成功的必備要素,對騎行而言尤其如此。無論你是希望運動健身還是希望在賽事裡有令自己滿意的表現,堅持都是你必須具備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