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IBM發佈全球首個通用量子計算雲服務

毫無疑問,量子計算是屬於未來的技術,按照中科院量子資訊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的成員張文卓的話說:「如果一台量子電腦的單次運算速度達到目前民用電腦 CPU 的級別, 那麼一台 64 位元量子電腦的速度將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天河二號』超級電腦的 545 萬億倍!」

在業界來看,微軟、IBM 和 Google 是其中主要的下注者,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就表示量子計算將在 15 年內完全實現產品化。而 Google 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2013 年,Google 宣佈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聯合成立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專門研究量子電腦。科研實力強大的 IBM 也早就在這個領域佈局很久了,去年,IBM 甚至宣佈將公司的量子電腦接入雲端服務向大眾公開,使用者登錄後將能夠使用一台 5 量子比特(qubits,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以進行演算法或實驗類比。

一切都顯示,量子計算正在迎來自己飛速發展的時代。

而昨天,這個領域又有大新聞爆出,IBM 宣佈他們將在今年年內推出全球首個商業「通用」量子計算服務,並將之命名為 IBM Q。IBM Q 是 50 量子比特的量子電腦,能夠為使用者提供付費式量子諮詢和服務。而它將通過 IBM 的雲平臺對外服務。

同時,他們昨天還宣佈了兩個消息:

為 IBM Quantum Experience 發佈了新的 API 介面,使開發人員和程式師能夠在雲上使用其現有的五個量子位元量子電腦,不用具備量子物理學的知識背景也能使用無憂。

在 IBM Quantum Experience 上發佈升級的模擬器,可以對高達 20 個量子比特的電路進行建模。在 2017 年上半年,IBM 計畫在 IBM Quantum Experience 上發佈一個完整的 SDK(軟體開發套件),以便用戶構建簡單的量子應用程式和軟體程式。

Quantum Experience 是 IBM 去年上線的量子運算雲平臺,它能使任何人都可以通過 IBM Cloud 連接到 IBM 的量子處理器上,從而可以進行演算法運算和相關的實驗。IBM 表示,Quantum Experience 推出至今在 100 多個國家實施,超過 4 萬用戶在上面執行 27.5 萬項實驗。合作的學術研究單位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

目前,IBM 最大的量子電腦有 5 個量子比特。不過他們希望通過繼續加大投入能夠開發出 50 個量子比特的量子電腦。「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們將把它放在雲上商業化讓人們使用」,IBM 量子計算部門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 Scott Crowder 說道。他同時表示 IBM 在未來幾年的目標是著眼於讓量子電腦開始能逐漸處理傳統電腦沒辦法解決的那些問題。

MIT 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教授、物理學教授 Isaac Chuang 也表示:「要使量子計算有意義,我們需要操作量子電腦的實際經驗。在 2016 年秋季學期的 MITx 量子資訊科學的課程上,我們把 IBM Quantum Experience 作為線上課程的一部分面對全世界的 1800 人授課。現在他們可以在 IBM 的量子處理器上做實驗,測試他們學過的量子計算原理和理論。」

距離真正發揮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量子計算的潛力顯而易見,這背後也包括了摩爾定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漸漸失效,人們也需要新的技術來代替已有的計算能力。在我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已經簡單為大家介紹過它的理論能力。

簡單來說,量子電腦是就用量子比特作為運算單元的一種電腦,它具有天然的平行計算能力。一個經典比特只存在 0 或 1 兩種狀態,而一個量子比特不僅可以處於 0,1 兩種狀態,還可以處於 0 和 1 的疊加態。理論上,250 個量子比特的記憶體就能夠同時存儲比宇宙中的原子數目還要多的資料,這就是量子電腦擁有巨大並行運算能力的原因。

目前,作為已經在這個領域耕耘了 35 年的 IBM,他們正在努力說服更多的開發者開始嘗試這種新技術,以便他們有一天可以利用這項技術在化學、醫學、物流、金融和其他科學和工業領域取得突破。

根據外媒 Quartz 的說法,IBM 的發言人表示他們目前在研究的一個領域是化學,他們在試圖類比分子的運動變化,因為「即使是像咖啡因這樣的簡單分子,分子中的量子態數量也可能非常大」,這位發言人表示。

不過,雖然大家都認為量子計算是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乃至於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向極客公園表示「10 年之內一定會出現真正有用的量子電腦」。但現實的情況恐怕更加複雜。

哈佛大學教授加來道雄就表示:「雖然有關專案對量子電腦的出現是很樂觀的,但是,那還是幾十個原子凝聚的量子電腦專案。在今後五年到十年內,科學家用幾十個原子凝聚製作量子電腦會有很大的突破,新的和更困難的問題會得到解決。然而,按照預期使用幾百個、幾千個或幾百萬個原子聚集製作量子電腦,還需要幾十年的努力。」

但無論如何,作為屬於未來技術,量子計算已經繼人工智慧系統「Watson」之後成為了 IBM 又一個核心戰略,在這個只有巨頭參與的競技場中,我們恐怕還得等若干年才能真正見到最後的贏家。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