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2016款MacBook Pro評測

對於蘋果粉說,2006年一定是個”特別的年份”,在15年蘋果宣佈旗下電腦處理器將全面轉向英特爾平臺,2006年的MacWorld大會上約伯斯帶來了蘋果家的第一款採用英特爾處理器的筆記型電腦MacBook Pro,並相繼推出了15.4英寸和17英寸兩個版本。

第一款MacBook Pro採用全鋁合金外殼,這在當年讓人眼前一亮,相比PowerBook更薄的機身與更強勁的性能,同年MacBook隨之誕生,自然而然的取代了iBook的位置。與MacBook Pro一樣,MacBook採用了英特爾酷睿雙核處理器,並用Mini-DVI取代了iBook上的Mini-VGA介面,同時首次採用鏡面屏,將金屬機身換為聚碳酸酯外殼。當時還有一個黑色外殼版本的MacBook,小白小黑的昵稱就是從那一代的MacBook叫起來的。

上圖即第一代的MacBook Pro17英寸版本,對於蘋果而言MacBook Pro的意義何在?我覺得使用intel的處理器帶來的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MacBook從此可以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了,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很多人選擇了蘋果的筆記本。

在過去的10年中,MacBook Pro經典的外形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到今天,MacBook Pro都沒有太多改變。2008年有個驚豔的一幕,約伯斯從信封裡抽出了一台MacBook air,當時全世界最輕薄的筆記本“。

然後2011年約伯斯離開這個世界。

2012年蘋果再次對MacBook Pro重新設計,變得更加輕薄,且配備了Retina顯示幕、取消了光碟機。但之後MacBook Pro系列就只是一些常規性能提升,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在2016年新的MacBook發生了一個重大的進化,鍵盤頂端的ESC \F 1~F 12功能鍵區function keys物理按鍵被取消,換裝成了一塊觸控式螢幕,蘋果稱為Touch Bar。

13.3英寸MacBook Pro並配備集成式 Touch ID 感測器 Multi-Touch Bar的型號是A1706。

用過老款15.4英寸MacBook Pro的同學都有一個感受,那就是略厚也太重了,確實15.4英寸在一些專業用途上大螢幕帶來的體驗會更好,但是也好羡慕13.3英寸MacBook Air的輕薄,而用MacBook Air的同學或許又羡慕MacBook Pro的性能。

而現在2016款13.3英寸的MacBook Pro基本上糅合了Air的輕薄和Pro較為強悍的硬體設定,可以說是兩全了,相對於15.4英寸的MacBook Pro,我覺得大部分人更適合選擇這台13.3英寸的MacBook Pro畢竟攜帶起來更方便。

電源適配器和電源線,電源適配器功率為61w。

深空灰的機器外殼的顏色要比前幾代的銀白色要多一些灰黑色,看起來質感是很不錯的,氣質上也更沉穩一點。

右邊兩個Thunderbolt 3介面和3.5mm耳機孔,現在耳機孔不帶光纖了。設計的簡化不光是將介面進行整合,一些減法也在做。

即使是15英寸的MacBook Pro,2016款也要比之前的幾版輕盈許多。

邊角的弧線有讓本本看起來更薄的功效,這是蘋果一貫的做法,在MacBook Air上最為明顯,2016款13英寸的MacBook的厚度才是1.49 釐米 (0.59 英寸),重量1.37 千克 (3.02 磅)。

打開後看上去更薄,螢幕部分也很薄,當年金屬感極強的MacBook Pro和air這種輕薄和乾淨的感覺也影響到了不少廠商,以至於今天很多Windows超極本的設計上都可以看到MacBook Pro的影子。

厚1.49 釐米,長30.41 釐米,寬21.24 釐米,重1.37 千克,13英寸的輕薄蘋果本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很多經常出差的人士不再抵觸原15英寸MacBook Pro的厚重感,而且13英寸這台本本對於女性用戶來說友善了很多,單手就可以輕鬆的攜帶。

當然,懷抱本本和書籍這種賣萌動作也可以放心的做了,要是老款的15英寸MacBook Pro搞不好就因為太重滑下來掉地上了。

A面的樣子,取消了會發光的蘋果LOGO,換成一塊拋光的金屬,看上去要低調很多,而在平放時視覺效果的一致性上要更好。

打開後因為螢幕玻璃和邊框貼合,熄滅螢幕時看起來邊框非常的窄。

13英寸i5配置的MacBook Pro基本上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要獨立顯卡的話,還是要選15英寸版本。

13.3英寸配置Multi-Touch Bar的MacBook Pro可以選低配Intel Core i5 3.1GHz 雙核處理器 (Turbo Boost 最高可達 3.5GHz),8GB2133MHz LPDDR3 主機板集成記憶體,250GB 主機板集成 PCIe SSD可以選裝1TB的SSD,高配版本在官網上可以選配Intel Core i73.3GHz 處理器 (Turbo Boost 最高可達 3.6GHz),16GB 2133MHz LPDDR3 主機板集成記憶體,1TB 主機板集成 PCIe 固態硬碟,顯卡則是intel Iris Graphics 550 ,可用顯存有1.5G,應該來說對於辦公性能是不差。

如果是15英寸的版本,則可以選配Radeon Pro 455圖形處理器,配備 2GB GDDR5 顯存,可以和Intel HD Graphics 530顯卡進行切換,應該來說遊戲性能就有保障多了,但是價格也飆升到了2萬元人民幣。

金屬外殼的做工當然是一貫的精緻,細節部分的線條感美極了。

左側的兩個Thunderbolt 3介面,如果是接蘋果的顯示器,可以接一台解析度為 5120 x 2880 圖元 (60Hz) 的顯示幕,支持超過十億色彩或者兩台解析度為 4096 x 2304 圖元 (60Hz) 的顯示幕,這是很多設計師和出版行業的人士看重的;如果是接駁VGA、HDMI介面的顯示器,可以買轉換器。

蝴蝶架構鍵盤,新的蘋果本能夠變得更薄和蝴蝶型按鍵結構關係很大,相對於常規筆記本的X按鍵結構不僅厚度減小了40%,而且還更加穩定,從而降低按壓時出現卡鍵的幾率。

但是鍵程實在是太短了,比一般的筆記本的的孤島式鍵盤鍵帽要矮,雖然有一點頓落甘,丹苛刻點說毫無手感而言,這個按鍵雖然觸發很松,給人回饋太少的感覺,一下子還習慣不來,尤其是指甲長的一定要修剪一下,否則用起來不會很舒服。

不得不再次感歎下蘋果得設計和做工,桌子上隨便一放都是好看到不行。

本本合起來時間背後得線條,喜歡蘋果本的人或許大多都喜歡簡單一點的生活方式。實用主義的人或許會覺得介面多,方便各種接駁各種設備才是簡單好用的本,機身上輸入輸出介面太少,用好多東西都要用轉換器,是不是太麻煩了,這類用戶還是適合選擇Windows本。

對於Touch Bar,很多網友只是看圖並沒有真正的用過,就因為擔心工作效率在網上開批,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現在談談2016款MacBook Pro長條形的Touch Bar 觸控式螢幕,支援多點觸控,其解析度為 2170x60px。在最右區電源按鍵這裡則集成了指紋識別裝置Touch ID。

Touch Bar 出來後被批評很多,首先是砍掉了function keys功能鍵,尤其是很多程式師很在意的ESC按鍵;另外是很多人,包括不少設計師人士在操作Touch Bar 時需要從螢幕切換視線,不能盲操作,降低了工作效率。

Touch Bar 本人使用下來第一點感覺確實是手感和物理按鍵真是不能比,因為觸摸上手感基本沒有,因為沒有回饋設計。Touch Bar 的觸摸感有點特別的是手感並不是和常規的平板、手機那樣是光滑的,表面的觸摸手感和鍵帽很像,只是不能按下。

手機當初從物理按鍵過渡到觸控式螢幕幕來也有同樣的批評,不過現在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手機的觸摸按鍵,也沒有人再提手感的事情。不過電腦要完全用螢幕替代物理按鍵這很難,看看ipad和Surface就知道了。

先看看蘋果MacBook Pro 新的TouchBar和QWERTY 鍵盤視頻。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台MacBook Prob筆記本是生產力工具,而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這條筆記本或許就是簡單的辦公需求,更多的時候是充當娛樂工具,我們先談談Touch Bar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I會帶來什麼改變。

蘋果這個Touch Bar 它是基於一個迷你版的watchOS,擁有25MB虛擬記憶體盤來啟動和調用 Touch Bar硬體,像一個 USB外接設備和 macOS進行資料傳輸,在你使用不同的應用軟體時它會顯示對應的按鍵或者快速鍵。

比如你使用聊天軟體時,Emoji表情會顯示在Touch Bar 上,如果你是播放音樂的話,可以在Touch Bar 上進行快捷播放控制,而在畫畫時可以在Touch Bar 上滑動觸控式螢幕來選取顏色等。

在Touch Bar上,如果你使用Safari流覽器輸入網址時,Touch Bar 會將最近常訪問的網站圖示列在觸控式螢幕上,如果你要快速訪問就直接點一下圖示,如果是按照原來的操作方式,我們應該是先移動滑鼠或者是觸控板上的游標,再螢幕上完成點擊動作,應該來說Touch Bar還是有點“智慧”的味道的。

Touch Bar 在我是用下來的感受是,很多時候你雙手在鍵盤上操作,只要伸伸手觸摸Touch Bar 區域的圖示就可以完成很多快捷操作,這樣會減少滑鼠的操作或者觸控板的操作,效率上要高很多。

每個人每天打開電腦,通常都是在做類似的事情,使用幾個常用的軟體Touch Bar 的按鍵是可以自訂的,這樣來說Touch Bar 的“快速鍵”的意義要比F1-F12按鍵好很多,因為很多人從來沒用過筆記本頂部區域的這排按鍵。

最右的Touch ID指紋識別裝置,這是蘋果首次在筆記本上配置,非常方便,和用手機一樣指紋解鎖。不過,對於專業用戶來說,可能Touch Bar 帶來的改變短時間有點接受不了,首先是程式師,ESC按鍵對於他們來說太重要了。

如果是平面設計師,我覺得問題不大,尤其是Photoshop的專業使用者,photoshop的大部分組合按鍵都是Ctrl\Alt\Shift+字母按鍵的複合鍵。換做Office系列辦公軟體也是如此,也就是說Touch Bar 和大部分關於生產力軟體的快速鍵並不衝突。

而又回到普通用戶的習慣,在Word和PhotoShop這樣的軟體上,快捷按鍵組合就有上百種,Ctrl+*的組合按鍵是最常見的形式,但是很多人並不會記得軟體的大部分快捷按鍵,往往只記得常規的幾個快捷按鍵組合。

也就是說相對於稍微專業的軟體使用者Touch Bar,實際上可以把這些你遺忘的快捷按鍵重新挖出來,擺在觸控式螢幕幕上供你使用,如果你選擇自訂按鍵,那更方便了,等於每個人有一塊針對自己使用習慣的鍵盤了。

Touch Bar 是不是改變PC對話模式的重要一步?

從我個人使用的感受來看,Touch Bar對於我的日常使用是提高了效率,可以說Touch Bar不光是起到按鍵的功能,也是螢幕的擴展,等於電腦的第二塊螢幕,因此帶來的效率提升尤其是在上面可以滑動操作,調節進度、流覽照片等,這都帶來了很好的新體驗。

不過要熟悉這個Touch Bar的新鍵位需要時間,我在用某軟體時它是一套按鍵佈局,而在用另外一個軟體時是另外一套鍵盤配置,這也就是一些人吐槽touch Bar操作時需要功螢幕上切換視線過來,不能盲操影響效率的原因,不過相信大家熟悉了一段時間後,尤其是長時間用你常用的一款軟體後,就開始會熟悉鍵盤配置,盲操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有種聲音說蘋果在相對專業的MacBook Pro配置Touch Bar是不應該的,應該只在偏向日常應用的MacBook air配置,我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但是F1-F12的按鍵配置就完全適合所有的專業用戶嗎?顯然不是的,有很多行業的專業用戶還是用不到F1-F12,其實既然有Thunderbolt介面,對於快捷按鍵有特殊需求的使用者,選擇一個外接的擴展鍵盤就好了。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鍵盤+滑鼠是常規的輸入方式,而Touch Bar的出現,可以說是強化了鍵盤的功能,而減少了滑鼠的操作,新的MacBook Pro的觸摸鍵區非常大,使用MacBook Pro的話相較一般筆記本,無滑鼠情況下操作電腦要方便不少。

Retina顯示幕配合MAC OS再加上蘋果的色彩管理方案,這或許是設計師們喜歡蘋果機最重要的那個原因。

對於很多人而言,Retina 顯示幕是選擇蘋果筆記本的一個原因,13.3 英寸LED 背光顯示幕 (採用 IPS 技術);初始解析度 2560 x 1600 (227 ppi),500 尼特亮度。照片的顯示效果還是很好的,畫面細膩。

在使用中還用Spyder4校色儀查看了一下螢幕的色域,MacBook Pro這塊廣色域螢幕還是很好的,100% adobe色域覆蓋,應該來說攝影師、平面設計師可以放心的使用這塊螢幕了。

如果不是2K解析度的螢幕,還是1920解析度的螢幕,大部分的Windows筆記本螢幕顯示效果沒法與這台MacBook pro本抗衡。

在Windows平臺上,Surface Pro4講12.3英寸PixelSenseTM顯示幕 解析度提升到了2736 x 1824 (267 PPI) ,這是真正可以與MacBook pro抗衡的螢幕,不過在實際使用中,協力廠商軟體對於高分辨螢幕的顯示優化又拖了後腿,MAC OS相對來說在高分辨螢幕顯示的體驗上要好很多。

其他方面無線網卡是802.11ac Wi-Fi,5G頻段下傳輸速率約為80M/s左右 ,藍牙 4.2 無線技術,介面性能方面Thunderbolt (速率最高可達 40 Gbps),USB 3.1 第二代 (速率最高可達 10 Gbps),音訊方面用的是Cirrus Logic CS42L83A音訊轉碼器晶片,這幾個元件配置還是不錯的。

關於13英寸Macbook Pro的性能,國外網站有用Geekbench4進行測試過,13.3英寸頂配版本可以跑57958分,i5版本的性能應該來說也是很不錯的。

單就性能來說,i5版本的MacBook Pro基本可以滿足日常辦公需要,平面設計和繪圖方面也是沒有問題的,機器的性能足夠大部分人使用。但是如果你要有獨立顯卡,只能選擇15英寸的機型了。

散熱方面性能也不錯,這次可以將本本放在腿上使用而不會感覺明顯的發燙了,新的13英寸帶Touch bar的筆記本電池是49.2Wh的電池,而13英寸不帶touch bar的是54.5Wh,續航會更長一些。這台新的MacBook pro對於蘋果來說,其實是做了很多進化的,而我們只是習慣性的看到鍵盤上Touch Bar的改變,以及type-c介面的配置,在機器性能優化和體驗上,蘋果其實做了不少。

另外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是,有一些人很想知道新的MacBook 如果安裝Windows,Touch bar會不會沒法使用,有種說法是在安裝win10後Touch bar就只顯示F1-F12按鍵,如果是這樣的話,還是建議裝Parallels Desktop、VMWare Fusion這樣的虛擬機器來運行Windows。

指紋識別、語音助手、觸控式螢幕幕,這三種控制電腦的方式在過去的電腦上是沒有的,但是今天都出現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了。

對於很多iphone 的用戶來說,iPhone、apple watch 、MacBook蘋果的協同操作實在是很方便,不過砍掉其他介面,只留type-c介面顯得過於激進了一些,有在強推新標準的嫌疑,在當前的狀況下,接什麼東西都要轉接,接U盤要轉、接印表機要轉,甚至於玩電腦時想充充手機都有點麻煩,新的MacBook Pro似乎是對那些“閒人”很友好,對於拿MacBook Pro來工作的一些人來說,可能有些不便。

但是這種“不便”或許是另外一種“方便”,如果有一天很多種介面都變成同樣一種相容介面,或者都用無線傳輸連接,難道不是更簡便?蘋果的每一次變革,總會折磨得一些客戶生不如死,比如蘋果幾乎是最早在機器上取消光碟機的,但是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看到了。

回到文章標題,為什麼要說Touch The Future?

在2002年的電影《少數派報告》裡阿湯哥用手勢操作電腦的畫面很讓人驚豔,這是在14年前,當時在很多人眼裡想像的外來電腦就是這樣的,這種操控方式其實已經實現,也就是目前我們使用的平板電腦,基本上都是用觸摸及手勢操作,雖然沒有電影裡那麼酷炫,但是人機對話模式其實是一樣的,如果給你一個100英寸的平板電腦,你的操作方式也可以像阿湯哥那樣在螢幕上摸來摸去。

在電影鋼鐵俠裡電腦變成了全息成像的3D影像,斯達克先生也是用手勢來控制電腦進行鋼鐵俠新機體的組裝。

在2009年的電影阿凡達裡,基地的主PC也是全息投影的,通過聲音和手勢來控制。

在另外一個畫面中,我們看到工作人員用的電腦還是有鍵盤的,不過其中有個鏡頭是將電腦的畫面通過平板傳輸到另外一個畫面時直接使用平板為仲介,兩個電腦靠近了進行拖放。

在電腦誕生以來,很多部件都變了,處理器變得越來越快,以往只能靠網線傳輸資料後來變成了無線、螢幕從厚重的CRT 顯示器變成了輕薄的觸摸式顯示器。

而鍵盤這個東西,似乎從電腦誕生以來就沒有變過,現在找到一塊20年的PS2介面鍵盤,只需要轉接一下就可以用在電腦上。為什麼鍵盤這麼難以變化?對於文字輸入的習慣是基本很難改變的,而人們對於機械裝置的手感也是很在意的。

應該來說,在未來的電腦中,鍵盤仍然會存在,但是可能有一些改變了,比如說每個鍵盤會有LED顯示幕,而不是想現在一樣只是簡單的背光燈,在你使用不同軟體的時候鍵帽會顯示不同內容,這就是現在俄羅斯人在做的Optimus Popularis鍵盤,它和蘋果Touch bar有很相通的地方。

我們可能會覺得Touch bar直接替換掉功能鍵有點太粗暴,用起來不太方便,但是再看看阿凡達裡這樣的畫面,我們就會明白。

人類目前這麼依賴鍵盤和滑鼠,是因為我們目前只有鍵盤滑鼠、或者觸控式螢幕幕來操作電腦,等到眼球控制、聲音控制、手勢控制(這三個都有現在都有研究,比如siri\微軟小娜),當另外的多種控制技術成熟時,很多時候就或許就不再那麼需要鍵盤就可以完成操作,而物理的鍵盤只是在需要大量輸入文字的時候才需要用到了。按鍵、觸摸、聲控、手勢、眼球控制的發展來看,觸摸控制已經進步很快,在平板手機上大規模的應用了。

對於那些沒有用過Touch bar的同學來說,真的不用擔心新的人機對話模式會給你帶來不便,會讓你的工作效率下降,就本人使用的感受而言,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而一些軟體的工作效率反而上升了。在Touch bar推出之前,應該做了大量的驗證,只不過可能有些用戶的需求不過能兼顧。

對於一些對按鍵比較敏感的專業使用者來說,Touch bar版本的MacBook Pro,我覺得還是很值得買的:一是因為2016款的MacBook Pro一如既往的強大和穩定,而且更輕薄;二是對於Touch bar不要糾結,就算你選了全鍵盤的版本,我也只能說抱歉,蘋果新的蝴蝶鍵盤手感真的是比較不理想,如果是要大量文字輸入需求,或許我們可以備一塊機械鍵盤外接,輸入效率應該會更高;第三,不工作時沒有那麼高的文字輸入需求,用用Touch bar你會覺得挺好玩的,而且你可能在你的專業軟體和Touch bar之間還能找到一種新的控制方案。

所以,Touch The Future,勇敢觸摸世界和PC的未來吧。

歡迎關注intech數玩派淘寶頭條帳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