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6年10月2日-12月4日
展覽地點:太倉市博物館
主辦:南京博物院 中共太倉市委宣傳部 太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承辦:太倉市博物館
董其昌 岩居圖
在中國畫領域,清代畫壇承續了明末以來的繪畫美學思想,董其昌的繪畫實踐與繪畫理論成為了清代繪畫最大的圭臬。17世紀下半葉,以“四王”、吳、惲為代表的新一代藝術家們身體力行,對中國畫的技巧作了一次創造性歷史性的總結,集其大成,出現了山水畫的新風格,使得中國畫法高度程式化、抽象形式化、符號化,凸顯了中國畫筆墨的形式結構美,使得中國畫的筆墨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從而開闢了中國畫發展的新格局。
在清代畫壇的新格局中,董其昌極享盛名,被畫家們奉為圭臬。那麼,董其昌對中國畫有著怎樣的認識?他又是怎麼實踐的?董其昌:終結頹勢,力挽狂瀾
明代後期,在守舊的復古主義式微趨勢的困境下,職業畫家與文人畫家們囿于自身所固有的特質,均遇到了難以為繼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之下,董其昌用批評與實踐終結了明末畫壇的頹勢,他的出現有著力挽狂瀾、中流砥柱的意義。董其昌學習傳統的原理,宣導以一種全新變化的路子來對待古人楷模與畫山水的具體方法,改變了明代繪畫與明代復古主義風格的基本性質。
董其昌自畫像
董其昌認為自身的繪畫創作是與古代大師相契合,是對藝術不斷追求返璞歸真的過程。他對畫面形式與繪畫主旨的強調達到了新的高度,他把山水畫簡化為純粹的筆墨形式。董其昌旨在通過建立新的技法體系為基礎,從而創造一種新的風格,重現繪畫與畫家本人本性的真率與質樸,而這種新技法體系的建立方法以及新風格的創造,必須依靠從古代畫家筆墨圖式中抽取出其最為優秀的部分,加以綜合後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如畫平遠,用趙大年法;畫重山疊嶂,用江貫道法;皴法則要用董源的批麻皴和《瀟湘圖》中的點子皴;畫樹要用董源和趙孟頫的筆法;畫石要用李思訓《秋江待渡圖》和郭忠恕雪景中的筆法……。最終他得出的結論是“集其大成,自出機杼”。
作為清代畫壇的關鍵性流派,“婁東畫派”如何承續董其昌的繪畫理論與風格?“婁東畫派”的代表“四王”共同鑄就了怎樣的風格典範?從董其昌到“四王”為代表的“婁東畫派”
晚明,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地區諸畫派取而代之,董其昌的畫風彌漫整個畫壇,其繪畫個人風格對明清之際中國畫時代風格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論行家還是戾家的畫中,或多或少都烙下了董其昌的痕跡。董其昌對於筆墨圖式自身價值的重視直接影響了中國畫發展的軌跡。更加具體地說,當中國畫發展到此時,1000多年積澱的創作經驗使得自身語彙建設得以相對完善,於是成就了董其昌——“四王”系統這樣的程式彙集性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是中國畫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以“四王”為代表的“婁東畫派”也成了中國畫本體發展階段過程中實踐意義的關鍵性流派。
王時敏 仿黃子久山水圖 扇頁 金箋 墨筆 28.7×50cm 1632年
婁東畫派注重傳統繪畫的繼承,在師法元四家、董其昌等人具有主觀表現和抒情傾向的基礎上,不斷上溯宋元山水名家尤其董源、巨然的傳統,確立了具有抽象的主體山水繪畫的審美趣味,形成了系統的山水畫筆墨新語彙,完成了宋元客體山水向主體山水範疇的轉型。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婁東畫派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王鑒 蔡肇詩意圖 軸 紙本 墨筆 64.7×40.6cm 1659年
婁東畫派的畫家們通過對歷代南宗文人畫風格的繼承與整合,以及對江南秀麗的地域審美特色的提煉與感悟,在以臨古為主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深厚的筆墨功夫,重視形式美,創建出具有主觀表現性的繪畫新風格,其中猶以“四王”為其傑出代表。四王在婁東一帶,或生活、或學習,推崇以明代畫家董其昌宣導的南宗山水畫法,形成了其特有的婁東畫風:王時敏的松秀溫潤,王鑒的爽朗沉雄,王原祁的蒼潤渾厚,王翬的清麗蒼茫,成為當時山水畫風格的新典範,其所具有典型的文人畫審美傾向,將文人畫推到了新的發展水準。
南京博物院典藏清代婁東畫派作品近百件,既有大師們的精品力作,也有重要畫家的銘心絕品。這次“婁水文華——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婁東繪畫回鄉特展”,故地新遊,是在外遊子的一次回鄉之旅。從婁東畫派形成之初至今天在故鄉的集中展示,也算是完成了一次具有時空意義的文化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