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獨家 | 進擊的Quanergy:量產固態雷射雷達,重倉軟體,我們要把中國做成最大的市場

2016年特斯拉AutoPilot由於視覺識別缺陷引發多起車主意外傷亡事故,這讓行業車企和技術公司迅速認知到雷射雷達的重要性。而同年1月份,Quanergy在CES上發佈S3固態雷射雷達,通過相控陣技術和晶片化的方式極大地提升生產效率,從而敢於承諾將原本高價的雷射雷達降低到250美元,其價格還將隨著量產規模繼續下降。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們對雷射雷達充滿了複雜的期待,一方面是生產工藝複雜的機械式雷射雷達昂貴而又稀缺,主流的雷射雷達廠商紛紛投入研發和準備量產固態雷射雷達,但固態雷射雷達到底遲遲未來,所有人在此刻都被吊足了胃口。

2017年3月,雷鋒網新智駕獨家探訪了Quanergy位於Sunnyvale的總部。Quanergy CEO Louay Eldada告訴我們,S3固態雷射雷達的生產眼下已經蓄勢待發,非車規級產品將在今年9月份下線,而明年車規級的S3也將交付到客戶手中。

除了準備固態雷射雷達量產之外,在當下雷射雷達軟體與演算法匱乏的情況下,Quanergy同時也在加大投入研發軟體整體解決方案(full stack solution),Louay Eldada希望最大程度地發揮固態雷射雷達的性能並且加速汽車廠商的自動駕駛開發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Quanergy積極準備量產並且著手全球拓展業務的版圖中,Louay Eldada認為來自中國的部分OEM廠商激進並且開放,通過採用Quanergy軟硬體整體解決方案和可能的收購計畫,這些廠商正在嘗試快速追趕美國本土和德系車廠。

Quanergy 三代雷射雷達產品

Quanergy CEO兼聯合創始人 Louay Eldada博士

下面是雷鋒網新智駕與Louay Eldada博士的對話全文,雷鋒網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進行了編輯:

一、S3固態雷射雷達量產進度

新智駕:Eldada博士你好,首先能聊一下大家都非常關心的S3固態雷射雷達的生產進度嗎?

Louay:

目前我們在S3上有2條不同的產線:一條是針對車規級的應用,一條是針對非車規級的應用(地圖、工業應用等等)。兩條生產線的建設工作都已經接近完成了,我們在進行生產線最後的驗收工作。到今年9月,非車規級的產品就會批量生產下線了。

由於車規認證需要一年的時候,所以另一條產線大約到明年9月份會有產品量產下線。

新智駕:針對車規認證,你能分享一下其中有哪些難點嗎?

Louay:

其實主要是在時間上。樣品需要經過大量的環境、溫度、振動等測試,整個測試週期是比較長,需要驗證產品在比較大的溫差範圍內以及振動環境下都表現穩定。

二、Quanergy的軟體策略:重兵投入,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新智駕:去年你們從Raytheon BBN Technologies收購了OTUS People Tracker,在雷射雷達的軟體方面,你們的策略是怎麼樣的?

Louay:

我們在軟體和硬體兩端都非常重視,並且確保兩邊的能力都要很強。

現在我們擁有各個層次的軟體方案:傳感、感知,包括目標檢測、目標跟蹤、目標分類,我們也做路徑規劃,到最後為導航環節輸出控制信號。在感知和路徑規劃之間,我們也會去完善定位。

新智駕:聽起來把軟體端大部分的工作都覆蓋了?

Louay:

我們確實在投入研發做軟體端各個層次的工作,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把這些方案賣給所有的客戶。一些客戶可能只向我們採購硬體,但也有一些客戶希望我們來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當然,也有一些客戶介於兩者之間。

市面上30來家OEM,各自的研發儲備是不一樣的。比如像戴姆勒在自動駕駛方面已經研發了25年,他們可能希望我們來提供感知和物體識別之後的輸出結果,剩下的大部分比如定位、路徑規劃、導航的開發則完全由他們自己來做。

另一些OEM,包括一部分中國的車廠,他們希望我們來提供全套的軟硬體解決方案。

新智駕:我們在軟體上做了這麼多工作,需要相當大的研發投入。

Louay:

眼下,實際上我們軟體端的研發人員比硬體還要多。我們現在大概有100個研發工程師,35人分佈在硬體一端,大約65個人在主攻軟體。

新智駕:對於雷射雷達公司來說,常見的做法是聚焦硬體這塊,普遍上對軟體上的投入都不是很大。你們的做法有什麼特別之處?

Louay:

因為我們覺得提供軟體服務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對每個客戶來說,情況很不一樣。對一些客戶來說,他們就是採購硬體;對另一些客戶來說,我需要把硬體端的能力開放輸出給他們。不管怎樣,本身為了驗證我們的硬體能夠支援全套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我們就需要去開發這些軟體。

新智駕:傳統意義上,雷射雷達公司更擅長硬體。你們怎麼解決軟體、演算法人才招募的問題?

Louay:

我想Quanergy在其中的差異是,我們的做法更創新,更激進一些,這使得我們更容易吸引人才。

當你看我們的硬體的時候,相控陣雷射雷達它所有的能力其實是軟體控制的,雷射光束的產生、掃描都是通過軟體完成的,我們通過演算法調節視野內不同區域的點雲密度。是軟體釋放了固態雷射雷達的能力,所以軟體端其實有很多激動人心的工作有待完成。

新智駕:我們跟OEM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合作,那麼我們跟產業鏈中其他的合作夥伴關係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在做完整的軟體解決方案,那麼是否與一些創業公司/軟體公司存在競爭?

Louay:

目前我們是直接跟OEM展開合作,我們向他們提供各種不同層次的軟硬體解決方案,這也是我們眼下的重點。如果其中存在與軟體發展者的競爭,我們還是得聚焦在OEM身上。

新智駕:關於打造完成的軟體解決方案,我們現在的進度是怎樣的?

Louay:

現在我們從底層到頂層的軟體發展已經逐漸完善成熟。比如在感知部分,我們的目標檢測、目標分類、目標跟蹤,我們的LiDAR在路徑規劃部分的開發也已經完成,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會提供更多能力給OEM,最終去決策計算汽車的行駛路徑,去驅動控制。我們的邊界是我們不會自己去控制一輛車,我們通過Tier 1實施在這之後的工作。Tier 1在車輛控制和可靠性方面的經驗遠遠多過我們。

新智駕:你們是在什麼時候決定去深度介入軟體方面的工作的?

Louay:

當公司5年前還在我自己家的車庫裡開始運作時,我就告訴那些來訪的人:我們在做一個既有軟體又有硬體的完整系統平臺,來支撐不同產業的自動化——不只限於汽車,包括機器人、包括地圖行業。

因為我們的LiDAR從一開始就是不同的,我們的設計方案並不是旋轉的鐳射發射器和接收器,相控陣雷射雷達的發射、接收是非常複雜、獨特的,大部分人不知道怎樣為它開發軟體,並且最大程度地發揮出晶片的能力。

比如像今天,當測試車輛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我們會調節視野中鐳射的密度,你不需要向天上發射很高密度的雷射光束,但我們會把路標、汽車等主要的目標做到非常高的解析度。我們會把大部分點雲,30萬的點雲集中到視野的中央,這樣在100 - 150米的範圍內,我們能非常清晰地辨識出車輛的行駛路徑和行人的動作。

新智駕:我們會有自己的自動駕駛測試車輛嗎?

Louay:

我們有自己的測試車輛,現在就有3台停在車庫裡,但並不是自動駕駛的。我們的工程師會開著這些車輛,用雷達和我們自己的軟體,在各處測試資料。

我們的測試主要集中讓演算法能夠生成用於控制車輛的正確的信號,但像之前說到的,我們並不將這些信號直接接入到汽車的控制系統,Tier 1會去落實這些事情。

車庫中停放的兩輛賓士贈予Quanergy的測試車,每輛車上搭載了價值至少50萬美金的感測器

三、OEM合作進展與激進的中國OEM

新智駕:目前我們跟OEM合作的情況是怎樣的,剛剛我們講到市面上大約有30家OEM。

Louay:

我們跟這30家OEM中的大多數都有合作,更準確地說是28家。我們在每個生產汽車的國家都有合作,美國、德國、英國、中國、日本、韓國。

新智駕:此前我們看到Quanergy已經在中國開始招募工程師,你們在中國的計畫是怎樣的?

Louay:

目前我們亞太區業務拓展的負責人在上海,他已經開始為我們在招募非常有經驗的工程師。

在上海,我們剛剛搬到了一個更大的辦公場地,新辦公地點在浦東。我們目前在引入為客戶提供技術支援的工程師們,包括應用工程師,他們能夠讓客戶儘快更容易地使用我們的解決方案。下一個階段,我們會在國內佈局研發工作,我們目前的計畫是在今年年中啟動這部分工作。

我們希望快速地在本機回應客戶的需求。中國是我們最大的市場

我們希望在中國,面向中國的客戶提供他們想要的定制化的服務,不僅在中國銷售,我們的支持和研發也會儘量當地語系化。

新智駕:您怎麼定義中國是最大的市場,因為相比來說,中國的OEM在自動駕駛這塊的進展是否比美國和德國的廠商要保守一些?

Louay:

首先,目前中國每年製造的汽車比其他任何一個地區的都多。儘管它們目前不是自動駕駛汽車,但我們發現大部分的中國OEM廠商有更強的意願來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的落地。

他們可能不像戴姆勒一樣擁有很長的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歷史,但他們有在這方面收購和投資的意願,一部分的中國OEM已經在購買我們完整的軟硬體解決方案。他們通過類似的方式來爭取時間,他們也許不是這個領域最頂尖的廠商,但依然有機會去爭取車廠中前5的席位。

在我們合作的廠商中,有3家廠商的時間表是最為激進的,其中1家就來自中國。

目前在我們所有合作的28家OEM中,一共有5家OEM在購買我們的整體解決方案,有2家是中國OEM。

新智駕:你如何比較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幾類車企,美國車企、德國車企、中國車企?

Louay:

德系OEM有最長的自動駕駛汽車研發歷史,上面說到戴姆勒已經開發25年了,但他們的量產計畫非常保守,他們的開發週期和測試週期都很長,對於在車輛上引入新技術、新功能是相對保守的。

而中國的OEM跟德系OEM就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他們在試圖填補研發差距這一塊願意投入資源,並且希望成為這個領域的領導者,並且他們願意通過收購來獲得這樣的能力,而不是堅持自己來開發積累。在這方面,他們的思維相對開放,目標清晰。

至於美國的OEM,情況就比較不同。Tesla非常激進,GM、Ford在內部都投入了大量資源佈局研發。從我們看到的情況來講,我個人認為福特的進展是最好的,福特既有激進的規劃,同時又有良好的基礎背景。GM手上有很多資源,我們期待看到他怎樣去配置這些資源,克萊斯勒可能動作會慢一些。

準確地說,現有購買我們整體解決方案的2家中國廠商中,有1家的時間表現在看來是比較激進的。

新智駕:關於你們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和投入,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首先,一部分中國廠商的時間表是比較激進的;其次,中國廠商更有意購買軟硬體整體的解決方案;第三,中國是很大的汽車市場。這是我們將中國定義為最大市場的原因。

Louay:

你的理解是正確的。

新智駕:除了S3量產之外,我們今年還有什麼樣的計畫?

Louay:

我們S3的生產線即將完工了,如前面說到已經在驗收中。在車規級的產品上,我們今年會從產線上向客戶提供一部分樣品,到明年就會大規模量產。我們有明確的數量目標規劃,但現在還不能透露。

今天我們在全球有130名員工,我們希望到今年底增加到200人。眼下130名員工,大約100人在矽谷,但今年大部分的人員增長會是全球各地的辦公室。

目前,我們最大的辦公室在矽谷,其次是加拿大的渥太華,此外我們還有7個較小的辦公室,包括底特律、華盛頓、上海、倫敦、慕尼克、迪拜和東京。但到今年底,你們會看到上海成為第二大的分部。

新智駕:你們會在中國佈局生產嗎?

Louay:

我們在擴大對中國的投入,也確實在為更多的生產基地選址,在中國也有我們考慮中的選址之一。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