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搭>正文

廣州街坊推薦的經典粵菜,豈止粵味正宗

怎麼確認對方是廣州人?最簡單的方法是帶他去吃飯。廣州人的味蕾似乎都很接近,牛腩必定要燜;番茄通常用來炒蛋,或煮紅衫魚和牛肉;排骨當然是要生炒,又或者豉汁蒸……林林總總,如果這些味覺暗號都能兩兩對上,那麼基本上能確定你骨子裡就是廣州人。

在廣州人所開的餐廳裡,這些蛛絲馬跡通常都在菜牌中顯露,尤其在全城一片川湘麻辣紅的覆蓋之下,唯有這些地道粵味餐廳,才能讓我們重新尋覓到那些熟悉的隔鄰飯菜香。

A二十年不改 情長廣州味

從中山二路轉入東川路,有一種倏忽踏進了世俗日常的感覺,沿路五花八門的小鋪子挨挨擠擠,售賣著五金、水果、雜貨和成衣,一派家常隨和,叫人不知不覺就松下一口氣。

若是你隨著那些意態閒適、顯見是找地方消遣的老廣一路走,指不定就會去到“東川酒家”。普洱和鐵觀音的氣息在空氣中氤氳,鏗鏘粵語飛珠走玉盈滿一室,大家慢悠悠地研究著功能表,其表情之認真就像CEO在看報表,而其姿態卻極之放鬆。對於這一區的街坊來說,東川酒家就像陪伴他們從小到大的夥伴,一路照顧著他們的腸胃,看著他們從孩子變成父母,從父母變成祖父母。這家從1986年便已紮根在此的酒家,不動聲色地窩在東川街市旁邊,看盡這路上的市井百態。

1、粵式小炒 點點心意

不知不覺,主廚軍哥已經在這裡掌勺了十多年,眼瞅著自家餐廳前後重裝了兩次,一次比一次精緻,而那些經典菜式,像“東江鹽焗雞”、“脆皮叉燒”、“豉油皇鵝腸”……卻依舊穩穩佔據在菜單的前三頁上。“這些都是老街坊愛吃的菜,後來新出的潮流菜、辣菜,倒是給午市來幫襯的新廣州人預備的。”軍哥笑稱。

豉油皇鵝腸

廣州的街坊最是長情,無論是小炒、粵式點心,還是明火生滾粥,他們最習慣的,還是豉油糖那種鹹中微微帶甜的味道。粵菜師傅又以此為基底,衍生出更為濃味的煲仔醬、燒汁等粵菜特色醬汁,材料下得足,被熱辣辣的鑊氣一逼,香氣四竄。街坊們聞到了,嘴角會不由得露出笑意。“我們鏟醬的時候,八角、香葉都比別家下得多,唯有這樣才會出香。”軍哥帶著幾分得意的神情說道。

2、經典還數鹽焗雞

其實,落足心機的又何止醬汁?為了復原當年廣州人最愛的那一隻東江鹽焗雞,老闆三顧茅廬請來了以前老東江飯店的師傅來主理,每日限量製作,售完即止。

數量有限,全因這位老師傅的烹雞手法依足傳統,不僅選用淨重兩斤半左右的160日清遠雞製作,每天還在家裡提前弄好鹽和醃雞的配料。為何要選用三個月以上的清遠雞?師傅釋疑,只有大雞,肉質才會結實耐火,經得起長時間的高溫生焗。

對於醃制光雞所用的秘制味粉,師傅只肯透露裡面有八角、香葉、沙薑粉、香草粉等香料,並採用焗雞專用的粗粒鹽。具體做法是:把雞用醃料內外塗抹均勻後,師傅會用特別手法幫它做個全身“按摩”,然後醃制30分鐘,再將它放入原味雞湯中浸煮20分鐘。取出後,用保鮮紙封好冷藏1小時,令雞皮爽脆,最後才將它放入溫度超過200℃的鹽堆內焗制20-30分鐘。待鹽香穿透雞肉之後再取出,人手拆骨撕肉。

正統的手撕鹽焗雞,雞皮能被撕成完整的八片,金黃爽滑而不爛,雞肉滑嫩多汁帶鹽香,用來佐飯是極好的。

B水磨功夫制出古法點心

廣州人是熱愛飲茶的,老城區的人們更是如此。他們往往一早便慢慢悠悠地從屋子裡踱出來,在相熟的餐廳裡坐下,待釅釅一壺普洱下肚,食欲就被喚醒,是時候叫上一盅兩件,好消遣漫長晨早了。

廣州茶客愛點的,不會是貴價的“鮑魚燒賣”或“燕窩蛋撻”,而多半是最尋常的排骨、鳳爪和蝦餃,最普通的點心亦最能看出師傅的用心與否。若是吃得對味,茶客們就會默默在心裡點贊,再將這家餐廳列為可以常去的茶樓名錄之內。在多寶路上的“點一籠”,無疑就是附近老街坊愛蒲的餐廳,這裡以水磨功夫製作出的點心贏得不少口碑。

1、老面種發出馬拉糕

在不少廣州人的點心單上,“古法馬拉糕”總是佔有一席之位。尤其是那些懂吃的老饕,往往還會說出不少道道來:“做得好的馬拉糕,要有龜甲背和麒麟面,切開裡面,還要有蜂窩般的氣孔。”對此,“點一籠”的石師傅還會做出補充:“上層的氣孔要呈豎狀分佈,而下層氣孔是橫狀的。所謂麒麟面、龜甲背,是指蒸好的馬拉糕表面要出現均勻的菱格紋,咬起來柔軟蓬鬆,帶有一定韌性。”

要達到這種效果,就要靠老面種來發酵。老面種是指發麵的面種子(發麵做包子、饅頭時剩下的一小團面),由於裡面有很多酵母菌,可以留到下次發麵的時候作為菌種用,以增加出品的柔韌性。做叉燒包、饅頭、馬拉糕等點心都離不開它。只是現在不少點心師為求方便,會直接用酵母來取代它。這樣一來,快則快矣,卻失去了那種柔軟中帶有韌性的口感。這裡的馬拉糕,則按照傳統方法,以老面種、糖、雞蛋、高筋麵粉和低筋麵粉做出,其間為了中和老面種的酸味,還會加入適量梘水來中和。

馬拉糕除了對外形和口感有要求外,還得有一股淡淡的焦糖香。這種香味不是出自香精或是焦糖醬,而是因為製作馬拉糕時天然發酵充分,經歷12至13小時的靜置後,令其體內糖香完全釋放。

原理和馬拉糕接近的,還有叉燒包的包子皮製作。外皮做得好,不過是叉燒包的基本要求,行家還會看叉燒包的餡料,是否能做到芡汁鬆緊有度,叉燒需切得如小指甲般大、片片厚薄均勻。師傅在鏟叉燒醬時,要分多次來下油,使其和蠔油、粟粉、生抽、老抽、水充分融合,然後產生黏性,這就是行內俗稱的“起筋”。

2、肋骨心蒸出排骨香

同樣考師傅功力的還有“蒸排骨”。坊間不少餐廳為求節約成本,會用急凍品,不過石師傅用的是新鮮的肋骨心,也就是腩排的骨邊肉位置。這個部位肉味香而肥瘦適中,沖水30分鐘後即可製作。

排骨要想蒸得好,關鍵在於要將排骨撻至起膠,同時還需酌情“補水”,也就是邊撻排骨邊加水,這樣才會確保肉質爽口之余還保有肉汁。這個步驟做好後,師傅就會用鹽、蒜和豆豉來醃制排骨,但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排骨即使蒸熟了,也會肉質發紅,吃起來口感粗糙。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