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也許會想,我們日常飲食中到底需不需要乳製品,而且他們會各自持"需要"或"不需要"的觀點。然而,營養學是建立在科學而非觀念之上的。最近一項研究就對此進行了研究。
牛奶是一類很有趣的食物,其中含有一類叫做乳糖的糖類成分,需要乳糖酶消化降解才能通過腸道壁進入血液系統中。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會產生大量的乳糖酶,從能夠幫助我們消化來自母親的乳汁。
在歷史上乳製品需求不高的地區,例如中國或日本,大部分兒童在斷奶之後很短時間內就停止產生乳糖酶,從而導致整個群體無法吸收牛奶中的乳糖,即乳糖不耐受。
而在一些乳製品需求量較高的地區,例如歐洲,大部分成年人在整個生命中都在不斷地分泌乳糖,因此他們能夠愉快地消化乳製品,這些地區中僅有5%的人會產生乳糖不耐受反應。
乳糖酶的持續性分泌依賴於遺傳因素,而這一性狀變得十分普遍的原因在於其進化上的優勢。
奶是重要的蛋白質、能量、鈣離子、磷酸酶、維生素B等營養成分的來源之一,這意味著具有這一突變的個體能夠生育更多健康的後代,從而導致該基因在群體中的擴增。
乳糖不耐受反應的症狀包括腫脹與腹瀉等,因此如果你在喝了牛奶或吃了冰淇淋之後沒有上述反應,那麼你就是健康的。
大量證據表明牛奶作為北歐人民的主要飲食之一已經具有8000年的歷史。而由於8000年之前大部分人都沒有乳糖耐受的基因突變,因此他們會將奶進行進一步發酵變成起司或酸乳酪,從而能夠更好地被消化吸收。
由於在發酵的過程中細菌會分解乳糖,因此乳製品對於乳糖不耐受的人群也是合理的飲食。
如今,具有乳糖不耐受反應的人仍然可以喝由酵母發酵產生的優酪乳飲品,這些飲料對於人們的腸道具有一定的益處。
因此,乳製品是一種重要的營養來源,同時對於地球上大部分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義。
營養學家們常常猜測,由於牛奶中含有鈣離子,因此對於骨骼的中鈣元素的維持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量資料表明這一說法存在問題。一項系統性的研究表明,腸道攝入的鈣離子含量並不關鍵,而骨骼究竟能夠保留多少鈣元素才是最重要的。
研究指出,在乳製品十分不常見的地區,例如日本與中國,骨折發生的幾率相比歐美地區要高50%。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研究重點關注的是鈣離子的攝入;而我們都清楚地知道,骨骼的強度主要由青少年時期的飲食決定的。
對於對牛奶過敏的兒童,我們發現,他們骨骼的相比其他兒童脆弱得多,這正是由於飲食中缺乏足夠的乳製品導致的鈣離子的缺乏。
奶與乳製品同時也是十分重要的必需氨基酸來源。因此,我們應當明白:雖然理論上來講我們的飲食中可以沒有乳製品,但乳製品的確是非常便利以及有價值的營養來源。
*歡迎訂閱,分享。如有相關問題,請聯繫旺旺:米多多喜多多
本文來源於生物穀